王竹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竹颖,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200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妇产医院新生儿护理中心注册培训。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专业工作30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咨询。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展开
  • 小孩便秘怎么办

    改善小孩便秘可从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固定排便时间、避免憋便)、适度运动、按摩腹部入手,若调整后仍无改善或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肠道器质性疾病。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对于小孩便秘,应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像西兰花、菠菜等,以及水果,如苹果、香蕉等。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以苹果为例,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大约含有3.5克膳食纤维,每天让小孩吃1-2个苹果有助于改善便秘情况。水果中的香蕉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能帮助肠道吸收水分,使粪便更易排出。 2.保证充足水分:让小孩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小孩每天每千克体重需摄入100-150毫升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的饮水量。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比如,一个3岁的小孩体重约15千克,那么每天需要饮用1500-2250毫升水,可以分多次饮用,如早上起床后、饭前饭后、玩耍后等时间适量饮水。 二、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1.固定排便时间:帮助小孩养成固定的排便习惯,每天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让小孩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最好是在饭后,因为饭后肠道蠕动较为活跃,有助于引发便意。例如,可以选择早餐后30分钟左右让小孩坐在马桶上,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长时间坐在马桶上可能会导致小孩厌烦排便。 2.避免憋便:要教导小孩不要憋便,当有便意时应及时去排便。因为长期憋便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加重便秘。家长要关注小孩的排便信号,当小孩出现频繁扭动身体、脸色变红等情况时,可能是有便意了,应及时引导小孩去排便。 三、适度运动 1.增加活动量:鼓励小孩多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例如,让小孩每天进行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踢球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孩,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爬行等运动,爬行有助于锻炼腹部肌肉,促进肠道蠕动。3-6岁的小孩可以每天跳绳10-15分钟,通过跳绳运动可以有效促进肠道的蠕动功能,改善便秘状况。 四、按摩腹部 1.正确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在小孩饭后1小时左右,以小孩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小孩的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以按摩2-3次。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粪便向下运行。例如,从小孩的右上腹开始,向右下腹、左下腹、左上腹方向按摩,就像时钟的指针转动方向一样,这样的按摩方式能够刺激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五、特殊情况处理 1.就医评估:如果小孩经过上述调整饮食、培养排便习惯、运动、按摩等措施后,便秘情况仍然没有改善,或者小孩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带小孩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排除是否存在先天性巨结肠等肠道器质性疾病。如果是肠道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婴儿出现便秘情况,家长更要谨慎对待,及时就医,因为婴儿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便秘可能会对其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2025-10-20 15:32:13
  • 孩子突然半边脸有点肿怎么回事

    孩子突然半边脸肿胀可能由感染性疾病(如牙源性感染、腮腺炎)、过敏反应(如血管性水肿)、创伤性因素(如面部外伤)及其他罕见病因(如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引起,需针对病因处理,如牙源性感染需口腔科就诊,病毒性腮腺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血管性水肿需脱离过敏原并用药,面部外伤需冷热敷或清创缝合等。特殊人群(如低龄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需注意全麻治疗风险、加强防护及警惕颅内损伤等。一般需观察监测肿胀进展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用药,预防上应注重口腔卫生、过敏原管理及安全防护。家长应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一、感染性疾病 1.牙源性感染 儿童乳牙或恒牙的龋齿、根尖周炎可能引发面部间隙感染,表现为半侧面部肿胀、疼痛,可伴有发热。研究显示,约30%的儿童面部肿胀与牙源性感染相关,尤其是未及时治疗的龋齿。 处理建议:需口腔科就诊,必要时行根管治疗或脓肿切开引流。 特殊人群提示:低龄儿童(<3岁)因配合度差,需全麻下治疗,家长需提前与医生沟通麻醉风险。 2.腮腺炎 病毒性腮腺炎(如流行性腮腺炎)或细菌性腮腺炎均可导致单侧或双侧腮腺区肿胀,伴疼痛、发热。流行性腮腺炎具有传染性,需隔离治疗。 处理建议:病毒性腮腺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细菌性腮腺炎需使用抗生素。 特殊人群提示: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如接受化疗者)感染风险更高,需加强防护。 二、过敏反应 1.血管性水肿 食物、药物或昆虫叮咬引发的过敏反应可导致面部局限性水肿,通常无疼痛,但可能伴瘙痒、呼吸困难。研究显示,约5%的儿童急性面部肿胀与过敏相关。 处理建议:立即脱离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严重者需注射肾上腺素。 特殊人群提示:既往有严重过敏史(如过敏性休克)的儿童,家长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三、创伤性因素 1.面部外伤 跌倒、碰撞等外伤可能导致局部软组织挫伤或血肿,表现为单侧面部肿胀、淤青。 处理建议:24小时内冷敷减少渗出,24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若伴开放性伤口,需清创缝合。 特殊人群提示:婴幼儿(<1岁)头面部比例大,外伤后需警惕颅内损伤,建议行头颅CT检查。 四、其他罕见病因 1.先天性淋巴管畸形 淋巴管发育异常可导致局部淋巴液潴留,表现为间歇性面部肿胀,通常无疼痛。 处理建议:需影像学检查(如MRI)确诊,部分病例需硬化剂治疗或手术。 特殊人群提示:此病多为先天性,家长需关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面部变化。 五、一般性处理原则 1.观察与监测 记录肿胀进展、伴随症状(如发热、疼痛)及生命体征(体温、心率)。 若肿胀迅速扩大、伴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2.避免自行用药 儿童面部肿胀病因复杂,未经诊断不宜使用止痛药或消炎药,以免掩盖病情。 六、预防建议 1.口腔卫生 定期检查牙齿,及时治疗龋齿,预防牙源性感染。 2.过敏原管理 明确过敏原后避免接触,高风险儿童可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 3.安全防护 儿童活动时佩戴护具,减少外伤风险。 孩子突然半边脸肿胀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处理,家长应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低龄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加强监护,避免延误治疗。

    2025-10-20 15:31:07
  • 六个月宝宝咳嗽怎么回事

    六个月宝宝咳嗽常见原因有生理因素、感染因素、过敏因素;需观察咳嗽性质、频率及伴随症状;家庭护理可保持空气流通湿度、适当饮水、调整体位、避免接触过敏原;出现高热、呼吸异常、咳嗽持续不缓解、精神状态差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常见原因 1.生理因素 六个月宝宝的呼吸道比较娇嫩,鼻腔短小、鼻道狭窄,没有鼻毛,血管丰富,容易受到刺激引起咳嗽。比如空气干燥时,鼻腔黏膜容易干燥,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 宝宝的气管、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纤毛运动功能差,清除能力弱,容易导致痰液等分泌物积聚,刺激咳嗽感受器引起咳嗽。 2.感染因素 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宝宝会出现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支原体等都可能引起。除了咳嗽,还可能伴有发热、气促等症状,肺炎时宝宝呼吸频率会增快,可达40-80次/分,同时可能伴有口周发绀等表现。 3.过敏因素 如果宝宝是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引起咳嗽。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接触过敏原后,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出现咳嗽症状,可能还伴有鼻塞、流涕、皮肤瘙痒等过敏表现。 二、观察要点 1.咳嗽的性质 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干咳可能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过敏等情况;有痰咳则可能提示下呼吸道有炎症,痰液积聚。 2.咳嗽的频率 是偶尔咳嗽还是频繁咳嗽。频繁咳嗽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如肺炎等情况。 3.伴随症状 有无发热,体温是多少。如果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需要引起重视。 有无呼吸异常,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呼吸急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 有无精神状态改变,如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差,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 三、家庭护理与建议 1.保持空气流通与湿度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数次,每次15-30分钟。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宝宝呼吸道。 2.适当饮水 给宝宝适当喂一些温水,有助于湿润呼吸道,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但要注意不要一次喂太多,以免引起宝宝呕吐。 3.体位调整 当宝宝咳嗽时,可以将宝宝抱起,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痰液引流,减轻咳嗽症状。 4.避免接触过敏原 如果考虑过敏因素引起的咳嗽,要尽量避免宝宝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宝宝的床单、被罩等,避免宝宝接触宠物等。 四、何时需就医 1.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咳嗽伴有高热,体温持续超过38.5℃,经物理降温后体温仍不下降。 咳嗽伴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周发绀等表现。 咳嗽持续不缓解,影响宝宝的进食、睡眠等日常生活。 宝宝精神状态差,如嗜睡、烦躁不安,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等。 六个月宝宝咳嗽的原因较多,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根据具体表现采取相应的措施,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2025-10-20 15:28:37
  • 儿童黑眼圈的原因是什么

    儿童出现黑眼圈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睡眠因素(睡眠不足、睡眠姿势不当)、过敏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鼻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眼部疲劳因素。遗传影响眼部皮肤色素和血管分布;睡眠不足或姿势不当致眼部血液循环异常;接触过敏原引发眼部过敏反应;营养不均衡缺乏相关营养元素;鼻部疾病影响面部血液循环,心血管疾病较少见致眼部血液循环异常;长时间用眼致眼部疲劳、血液循环不畅、代谢废物堆积。 一、遗传因素 部分儿童出现黑眼圈可能与遗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成员年轻时就容易出现黑眼圈,那么儿童遗传该体质后也较易出现黑眼圈。这是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眼部皮肤的色素沉着以及血管分布等情况,使得儿童眼部周围的皮肤外观容易呈现出黑眼圈的表现。 二、睡眠因素 1.睡眠不足 儿童如果睡眠质量差或者睡眠时间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眼部血液循环。例如,儿童长时间熬夜玩耍、学习等导致睡眠缺乏时,眼部周围的血液回流不畅,血液淤积就容易形成黑眼圈。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保证10-13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也需要9-11小时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打破眼部正常的生理节奏,进而引发黑眼圈。 2.睡眠姿势不当 儿童在睡眠时如果经常趴着睡或者侧卧位压迫到眼部,也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导致眼部淤血,久而久之可能出现黑眼圈。比如,儿童习惯趴着睡觉,面部压迫眼部周围血管,影响血液正常流动,使得眼部皮肤颜色发生改变,出现黑眼圈表现。 三、过敏因素 当儿童接触到过敏原时,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会引起眼部过敏反应。过敏会导致眼部周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进而引起眼部肿胀、色素沉着等,表现为黑眼圈。例如,春季花粉弥漫时,过敏体质的儿童接触花粉后,眼部出现过敏症状,伴随黑眼圈的出现。 四、营养因素 儿童如果存在挑食、偏食等情况,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也可能出现黑眼圈。比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铁等营养元素时,会影响眼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等,从而引发黑眼圈。维生素A对维持眼部黏膜正常功能很重要,缺乏时可能影响眼部健康;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缺铁会导致贫血,进而影响眼部供血,出现黑眼圈。 五、疾病因素 1.鼻部疾病 像鼻窦炎等鼻部疾病,会影响鼻腔通气,儿童可能会不自觉地用口呼吸,这样会导致眼部周围血液循环改变,同时鼻部炎症可能蔓延影响眼部周围组织,从而出现黑眼圈。例如,儿童患有慢性鼻窦炎时,长期鼻塞等症状会影响面部血液循环,眼部周围皮肤也会受到牵连,出现黑眼圈表现。 2.心血管疾病 某些心血管疾病虽然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导致眼部血液循环异常,进而出现黑眼圈。不过这类情况相对较为罕见,需要结合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判断。 六、眼部疲劳因素 儿童如果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游戏等,会使眼部疲劳。眼部疲劳会导致眼周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眼部代谢废物堆积,从而形成黑眼圈。一般来说,儿童连续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建议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长时间用眼会明显增加眼部疲劳进而引发黑眼圈。

    2025-10-20 15:27:36
  • 宝宝总是睡一会就醒什么原因

    宝宝总是睡一会就醒可能由环境、生理需求、睡眠习惯、疾病等因素导致。环境方面有温度不适、光线过强、噪音干扰;生理需求包括饥饿、排尿排便、身体不适;睡眠习惯有睡眠节律紊乱、依赖安抚物;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其他感染性疾病等也会影响。家长需排查调整相关因素,怀疑疾病则就医,要营造良好环境、培养良好习惯、关注身体状况让宝宝安稳入睡。 一、环境因素 1.温度不适:宝宝睡眠时所处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易醒。例如,室温在20-25℃较为适宜宝宝睡眠,若温度高于25℃,宝宝会感觉燥热,汗腺分泌增加,可能因不适而醒来;若温度低于20℃,宝宝会因寒冷而难以安稳入睡,容易频繁醒来。 2.光线过强:宝宝对光线比较敏感,夜间睡眠环境中如果有过强的光线,如夜间开灯、窗外的强光等,会干扰宝宝的睡眠周期,使其容易醒来。 3.噪音干扰:周围环境中的噪音,如大人说话声、电器设备声等,都可能影响宝宝的睡眠。宝宝的听觉相对敏感,微小的噪音都可能将其从睡眠中唤醒。 二、生理需求因素 1.饥饿:对于月龄较小的宝宝,尤其是0-3个月的宝宝,胃容量较小,需要频繁进食。如果宝宝睡前没有吃饱,夜间就可能因为饥饿而醒来。一般来说,新生儿可能每隔2-3小时就需要进食一次。 2.排尿排便:宝宝在睡眠过程中如果出现尿布潮湿或排便的情况,会感觉不舒服,从而醒来。例如,宝宝的尿布被尿液浸湿后,会有潮湿的感觉,刺激皮肤,导致宝宝醒来。 3.身体不适:宝宝可能会因为一些身体上的小状况而醒来,如鼻塞、腹胀等。鼻塞会使宝宝呼吸不畅,影响睡眠;腹胀会让宝宝感到腹部不适,也会导致宝宝频繁醒来。例如,宝宝如果有轻微的鼻塞,在睡眠中呼吸不顺畅,就会不断扭动身体,进而醒来。 三、睡眠习惯因素 1.睡眠节律紊乱:如果宝宝白天睡眠过多,或者入睡时间不规律,就容易导致夜间睡眠不好,总是睡一会就醒。比如,宝宝在白天长时间睡觉,那么夜间的睡眠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而且睡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依赖安抚物:有些宝宝习惯了依赖特定的安抚物才能入睡,如奶嘴、毛毯等,如果在睡眠过程中安抚物缺失,就可能醒来。例如,宝宝习惯含着奶嘴入睡,当奶嘴掉出时,就可能因为不适应而醒来。 四、疾病因素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宝宝会出现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等,这些都会影响宝宝的睡眠,导致宝宝总是睡一会就醒。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睡眠不安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2.其他疾病:如感冒、发烧等感染性疾病,会使宝宝身体不适,影响睡眠。宝宝在患病期间,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会干扰其正常的睡眠周期,导致睡眠中断,频繁醒来。 如果宝宝总是睡一会就醒,家长首先要排查环境、生理需求、睡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逐一进行调整。如果怀疑是疾病因素导致,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在照顾宝宝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确保宝宝能够安稳入睡。

    2025-10-20 15:26: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