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竹颖,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200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妇产医院新生儿护理中心注册培训。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专业工作30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咨询。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展开
  • 小孩子腿酸是什么原因十周岁

    十周岁孩子腿酸可能与生长发育(骨骼肌肉生长、钙磷代谢)、运动(活动量过大、运动姿势不当)、疾病(营养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贫血;关节或肌肉疾病如关节炎、肌肉炎症)相关,孩子腿酸时家长先观察,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需就医,同时要注意孩子饮食、活动量、运动姿势等促进健康成长。 1.骨骼肌肉生长:十周岁的孩子处于生长发育较快的阶段,骨骼和肌肉不断生长,可能会导致腿酸。骨骼的生长会使骨骼周围的组织受到牵拉,肌肉在快速生长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时可能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等,当乳酸堆积时就容易引起腿酸。例如,孩子在白天活动量较大,骨骼和肌肉的生长需求增加,晚上可能就会出现腿酸的情况。 2.钙磷代谢:此阶段孩子对钙的需求量较大,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钙磷代谢失衡,也可能导致腿酸。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当体内钙缺乏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会增高,容易出现肌肉痉挛、腿酸等症状。比如孩子平时挑食,不爱吃富含钙的食物,像牛奶、豆制品等,就可能影响钙的摄入,进而引发腿酸。 运动相关 1.活动量过大:如果孩子白天进行了较多的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活动,如长时间奔跑、跳绳等,腿部肌肉会产生疲劳,肌肉内乳酸堆积,从而导致腿酸。例如孩子参加了一场长时间的体育比赛或过度玩耍后,晚上可能会诉说腿酸。 2.运动姿势不当:不正确的运动姿势可能会使腿部肌肉、关节等受到异常的应力,导致腿酸。比如跑步时姿势不正确,膝盖过度内扣或外翻等,会增加腿部肌肉和关节的负担,容易引起腿酸。 疾病相关 1.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骨骼发育异常,除了腿酸外,还可能伴有多汗、易激惹、方颅、鸡胸等表现。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影响了钙磷代谢,使得骨骼不能正常矿化,从而出现一系列骨骼和肌肉相关的症状。 贫血:如果孩子患有贫血,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腿部肌肉缺氧,也可能出现腿酸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贫血会使肌肉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腿酸等不适。 2.关节或肌肉疾病: 关节炎:虽然儿童关节炎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可能发生。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累及腿部关节时就会导致腿酸。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肌肉炎症:如病毒性肌炎,可能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腿酸外,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病毒感染后可能会累及肌肉组织,引起肌肉的炎症反应,导致肌肉酸痛。 当孩子出现腿酸情况时,家长可以先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等。如果腿酸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热、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钙、血磷、维生素D、血常规、关节超声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要注意让孩子保持合理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控制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选择正确的运动姿势等,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025-10-20 15:10:36
  • 宝宝发烧不退烧怎么办

    要密切观察宝宝体温、一般状况,可通过适当减衣物、温水擦拭物理降温,超38.5℃经物理降温不降、有抽搐等伴随症状或不同年龄段婴儿有特殊注意事项时需及时就医,新生儿重物理降温及观察,婴儿重精神反应,幼儿及儿童多休息补水并配合降温措施。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宝宝体温变化,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详细记录体温数值及变化趋势,因为不同体温范围可能提示不同病情程度,例如体温持续高于38.5℃需引起重视。对于婴儿,可通过触摸颈部、腋窝等部位初步判断体温情况,但精准测量仍需使用体温计。 2.一般状况观察:留意宝宝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食欲等情况。若宝宝精神尚可,能正常吃奶、玩耍,可能病情相对较轻;若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幼儿呼吸频率>40次/分钟需警惕)、食欲明显下降,则可能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方法 1.适当减少衣物被褥:根据环境温度适当减少宝宝的衣物和被褥,以利于散热,但要避免让宝宝直接吹冷风。例如在室温25℃左右时,可给宝宝穿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被褥不宜过厚,这样有助于身体热量散发。 2.温水擦拭:用32-34℃的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擦拭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宝宝着凉,且动作要轻柔,尤其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皮肤娇嫩,防止擦伤皮肤。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相关情况: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经物理降温后体温仍持续不降;或者体温反复升高,间隔时间逐渐缩短;对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出现发热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发热可能提示严重感染等问题。 2.伴随症状情况:当宝宝发热伴有抽搐、呕吐频繁且呈喷射性、前囟门隆起(多见于婴儿)、皮疹、呼吸异常(如呼吸困难、节律不整等)、嗜睡或烦躁不安等症状时,无论体温高低都应尽快带宝宝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四、不同年龄段宝宝的特殊注意事项 1.新生儿(出生-28天):新生儿发热时,物理降温是主要的降温方式,因为新生儿肝脏解毒功能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差,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降温。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2-24℃,湿度50%-60%,同时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体温及皮肤颜色等,一旦有异常及时送医。 2.婴儿(1个月-1岁):婴儿发热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精神反应,由于婴儿不会准确表达不适,精神状态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在进行物理降温时要更加小心,避免损伤婴儿皮肤,并且要及时测量体温,若体温持续异常需及时就医,因为婴儿发热可能很快进展为严重感染。 3.幼儿及儿童(1岁以上):除了按照上述一般方法处理外,要告知儿童发热时的不适感受,鼓励其配合物理降温等措施。同时要注意让儿童多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可适当让儿童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

    2025-10-20 15:07:09
  • 早餐应该吃什么才能给孩子提供营养

    儿童早餐要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优先全谷物,充分供给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适当摄入坚果深海鱼等健康脂肪,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获取维矿,婴幼儿以奶类为主加易消化辅食,学龄儿童注重均衡搭配控精制糖,有过敏史或特殊疾病儿童需依情况调整营养。 一、碳水化合物的合理选择 儿童早餐的碳水化合物应优先选择全谷物食品,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等。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有助于孩子整个上午保持精力充沛。例如,研究表明,摄入全谷物的儿童相比仅摄入精制谷物的儿童,在注意力集中时长等方面表现更优,因为全谷物提供的能量释放更持久,能满足儿童上午学习等活动的能量需求。 二、优质蛋白质的充分供给 蛋白质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物质,可选择鸡蛋、牛奶、豆制品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鸡蛋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接近,消化吸收率高;牛奶富含钙、磷等矿物质及优质蛋白质,每100毫升牛奶约含3克蛋白质;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是植物蛋白的良好来源,其中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可与动物蛋白媲美。有研究显示,每日摄入充足蛋白质的儿童,身高、体重增长更符合生长曲线标准,能更好地支持身体组织的修复与生长。 三、健康脂肪的适当摄入 应选择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如坚果(适量)、深海鱼类(每周可摄入1-2次)。深海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如DHA)对儿童大脑和视力发育有益,坚果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但需注意坚果体积小,儿童食用时需避免呛噎,且应控制摄入量,每日10克左右为宜,因为健康脂肪虽重要,但过量摄入会增加能量负担。 四、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全面获取 新鲜蔬菜水果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例如,橙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儿童免疫力;菠菜、西兰花等蔬菜含有铁、钙、维生素K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对多种微量营养素的需求。建议早餐搭配100-200克的蔬菜水果,保证每日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摄入,以确保儿童获取全面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五、不同年龄段的早餐差异考量 婴幼儿(6个月-2岁):此阶段早餐可主要以奶类为主,如母乳或配方奶,也可添加少量易消化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香蕉泥等。因为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需选择易吸收的食物,且要注意食物的细腻程度,避免发生呛噎。 学龄儿童(3-12岁):早餐需更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除上述各类营养物质外,可适当增加主食量,但要控制精制糖的摄入,如避免过多食用甜面包、甜饼干等,以防血糖波动过大影响学习状态。 六、特殊情况注意事项 对于有过敏史的儿童,需避免食用相关过敏食物。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可选择豆类蛋白饮品等替代牛奶作为蛋白质来源;对鸡蛋过敏的儿童则需寻找其他优质蛋白质替代食物。同时,患有特殊疾病(如糖尿病)的儿童,早餐的营养搭配需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调整,确保既满足营养需求又能稳定血糖水平。

    2025-10-20 15:06:28
  • 奶头大孩子不吃怎么办

    解决宝宝不吃奶(乳头大相关)可从多方面入手,调整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姿势,非饥饿时让宝宝接触乳头或用乳头乳贴过渡,观察宝宝口腔情况,考虑新生儿、小月龄婴儿不同成长阶段因素,妈妈保持良好心态并注意自身乳房护理。 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选择合适的奶嘴也很重要。奶嘴的形状、大小要接近乳头,让宝宝在吸吮时感觉舒适。可以多尝试几种不同品牌和类型的奶嘴,找到宝宝最适应的那一种。 让宝宝提前适应乳头 在非饥饿状态下接触乳头:可以在宝宝清醒、心情比较愉悦的时候,让宝宝轻轻触碰、摩擦乳头,逐渐让宝宝熟悉乳头的存在,降低因乳头大而产生的抗拒心理。比如每天安排几次,每次持续几分钟,让宝宝慢慢适应乳头的触感。 用乳头乳贴过渡:如果宝宝对乳头大特别抗拒,可以使用乳头乳贴。乳头乳贴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让宝宝在适应过程中感觉更舒适。先将乳贴贴在真实乳头上,让宝宝从吸吮乳贴开始,逐步过渡到直接吸吮乳头,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根据宝宝的适应情况调整时间。 观察宝宝口腔情况 检查口腔是否有异常:有时候宝宝不吃奶可能是口腔存在问题,比如鹅口疮等。如果发现宝宝口腔内有白色斑块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带宝宝就医。鹅口疮会导致宝宝口腔疼痛,从而影响吃奶,即使乳头不大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要仔细观察宝宝口腔状况,排除口腔疾病导致的不吃奶问题。 查看宝宝口腔含接情况:当宝宝吃奶时,观察其口腔含接乳头的情况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宝宝应该将大部分乳晕含在口中,如果只是含住乳头尖端,可能会因为乳头大而感觉不舒服,这时候需要帮助宝宝正确含接,确保乳晕也能被宝宝含入,这样既利于宝宝吸吮,也能减轻乳头受到的过度刺激。 考虑宝宝成长阶段因素 新生儿阶段:新生儿的吸吮反射正在逐渐完善,对于乳头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这时候家长要有耐心,不要强迫宝宝吃奶,随着宝宝日龄增加,吸吮能力逐渐增强,可能会慢慢适应乳头大的情况。同时,要注意新生儿的体温调节等情况,确保其在舒适的状态下尝试吃奶。 小月龄婴儿:小月龄婴儿的口腔结构和吸吮能力相对有限,乳头大可能会让他们感觉吸吮困难。可以通过上述调整姿势、提前适应等方法来帮助宝宝。要关注婴儿的体重增长等情况,如果长时间不吃奶且体重增长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排除健康问题。 特殊人群提示(妈妈角度) 哺乳期妈妈要保持良好心态:妈妈不要因为宝宝不吃奶而过于焦虑,因为妈妈的情绪也会影响乳汁分泌等情况。要放松心情,积极尝试各种方法帮助宝宝适应乳头,比如可以向有经验的妈妈请教或者咨询医生、护士获取更多专业建议,以更科学的方式解决宝宝不吃奶的问题。 注意自身乳房护理:妈妈要注意保持乳头的清洁卫生,但不要过度清洁导致乳头皮肤干燥等问题。如果乳头因为宝宝的吸吮等出现轻微损伤等情况,要及时处理,避免加重宝宝不吃奶的情况。比如乳头出现皲裂等,可以使用安全的乳头保护霜等进行护理,但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选择适合哺乳期使用的产品。

    2025-10-20 15:05:18
  • 小孩睡觉出汗特别厉害怎么回事

    小孩睡觉出汗厉害有多种原因,包括生理性的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差异,病理性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环境因素的室温过高、穿着过厚,还有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孩的特殊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观察处理,如调整环境、检查病因等。 活动量差异:如果小孩在睡前有比较剧烈的活动,比如玩耍、奔跑等,身体产热增加,入睡后机体需要通过出汗来散发多余的热量,从而导致睡觉出汗厉害。比如,刚结束一场激烈的户外游戏后入睡的小孩,更容易出现睡觉时出汗多的情况。 病理性原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小孩多汗,尤其在夜间睡眠时明显,还常伴有夜惊、烦躁、枕秃等表现。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中约80%存在多汗的症状,且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后,小孩会出现夜间盗汗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低热、咳嗽、消瘦等症状。例如,肺结核患儿除了睡觉出汗厉害外,还会有长期的咳嗽,且咳嗽较为顽固,经过一般的止咳治疗效果不佳。 其他感染:如小孩患有肺炎、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时,在发热过程中或退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汗现象,导致睡觉出汗厉害。一般会伴有相应感染疾病的典型症状,如肺炎患儿会有发热、咳嗽、气促等表现。 其他系统疾病: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机体供氧不足,会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来调节,从而出现多汗的情况,尤其在活动后或夜间睡眠时更为明显,还可能伴有口唇发紫、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环境因素影响 室温过高:如果小孩睡眠的环境温度过高,比如室内温度超过25℃,就会导致小孩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例如,在炎热的夏季,没有使用空调等降温设备时,小孩睡觉出汗的情况可能会比较严重。 穿着过厚:给小孩盖的被子过厚或者穿的衣物过多,会影响机体的散热,导致小孩出汗增多。比如,冬天给小孩盖了很厚的被子,或者穿了过多不透气的衣物入睡,就容易出现睡觉出汗厉害的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的体温调节功能更不完善,对于出汗情况要密切观察。如果发现婴幼儿睡觉出汗厉害,首先要检查室内温度和穿着情况,调整合适的室温(22-25℃为宜)和穿着,以棉质、轻薄的衣物和被子为主。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如果怀疑是病理性原因,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要及时带婴幼儿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维生素D、血钙等指标的检测,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 有基础疾病的小孩: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结核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孩,出现睡觉出汗厉害的情况时,要更加重视。一方面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另一方面要加强护理。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要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结核病患儿要按照医嘱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并且注意与其他儿童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小孩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体温、体重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20 15:04: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