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竹颖,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200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皇家妇产医院新生儿护理中心注册培训。从事儿科及新生儿专业工作30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咨询。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展开
  • 川崎症怎么办

    川崎症诊断依临床表现,婴幼儿表现可能不典型;治疗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婴幼儿用药需谨慎,还需非药物干预;康复期要休息营养,随访重要,婴幼儿随访家长需密切配合,长期监测冠状动脉情况。 年龄因素影响 婴幼儿患川崎症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地观察体征变化,因为他们的身体对疾病的反应与年长儿有所不同,可能发热等表现不太典型,但其他黏膜、皮肤、淋巴结等方面的表现仍需重视。 川崎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丙种球蛋白,一般建议在发病10天内使用,可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的患儿,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年龄与药物选择关联:婴幼儿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丙种球蛋白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低龄儿童的肝肾功能、免疫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药物代谢和耐受情况与成人不同。 非药物干预: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帮助患儿降低体温,比如用温水擦拭身体等,但要避免过度降温对低龄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冠状动脉情况等,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来评估冠状动脉是否有扩张等病变。 川崎症的康复与随访 患儿在康复期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 随访非常重要,需要长期密切监测冠状动脉情况,一般在发病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年后都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之后根据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对于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随访时间可能会更长,要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具体的随访方案。 特殊人群(如婴幼儿)随访注意事项:婴幼儿在随访过程中,家长要更加细致地配合医生,因为他们表达不适等情况的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日常表现,如是否有活动后气促、乏力等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医生能准确评估病情并调整随访和治疗方案。

    2025-10-22 10:36:39
  • 儿童缺维生素b1的早期症状

    儿童缺维生素B1早期会在神经系统(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消化系统(食欲减退)等多方面出现症状,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身体状况,及时就医评估,日常要保证儿童摄入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预防其缺乏,特殊人群要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 心血管系统症状 早期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可能出现心率加快的迹象。维生素B1对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有一定作用,缺乏时心脏的代谢等受到影响,可能引起心率代偿性加快。对于儿童来说,正常心率有一定范围,缺维生素B1的儿童心率会超出正常范围,这是由于心脏的神经调节和肌肉收缩相关的代谢过程受到干扰,导致心脏功能的轻微异常改变。 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早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维生素B1参与消化液的分泌调节等过程,缺乏时儿童的消化功能受影响,表现为不想进食。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能会出现奶量下降等情况,这是因为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酶的分泌等受维生素B1缺乏的影响,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引起食欲的改变。 神经系统其他表现 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维生素B1缺乏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等,导致儿童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表现出情绪上的不稳定,容易烦躁。比如正常儿童在舒适状态下情绪较为平稳,而缺维生素B1的儿童可能会频繁哭闹、烦躁不安,这与神经组织的代谢异常,影响神经的正常调节功能有关。 儿童缺维生素B1早期会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出现不同症状,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维生素B1缺乏的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保证儿童摄入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全麦制品、豆类、瘦肉等,以预防维生素B1缺乏的发生。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合理喂养,确保营养均衡。

    2025-10-22 10:36:09
  • 新生儿应该使用多少奶粉

    新生儿不同日龄奶粉摄入量有不同参考,出生1-2天胃容量小每2-3小时喂约5-10毫升每日8-12次,3-7天增至15-30毫升每日7-10次,2周左右30-60毫升每日6-9次,1个月左右达90-120毫升每日6-7次,个体因体重消化有差异需循序渐进增减,要依据进食后状态、体重增长等动态调整奶量以保障健康。 一、新生儿不同日龄的奶粉摄入量参考 1.出生后1-2天:新生儿胃容量极小,约5-10毫升,此阶段每2-3小时可喂一次奶粉,每次喂量约5-10毫升,每日喂养次数约8-12次,需依据宝宝具体情况逐步调整。 2.出生后3-7天:随着新生儿生长,胃容量逐渐增大,每次奶量可增至15-30毫升,每日喂养次数约7-10次,需观察宝宝进食后状态,以判断奶量是否适宜。 3.出生后2周左右:此时新生儿每次奶量约30-60毫升,每日喂养次数约6-9次,可根据宝宝体重增长及消化情况适当微调奶量。 4.1个月左右:一般每次奶量可达90-120毫升,每日喂养次数约6-7次,需注意不同宝宝因个体差异,奶量会有一定波动,需密切关注宝宝生长指标。 二、个体差异对奶粉摄入量的影响 新生儿存在个体差异,如体重不同、消化功能有别等。体重较轻的新生儿初始奶量应适当减少,遵循循序渐进增加的原则;消化功能较好的新生儿可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增加奶量,但均需以宝宝进食后无腹胀、呕吐,且能正常睡眠、体重稳步增长为判断标准。 三、温馨提示 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大小便状态等。若宝宝体重增长缓慢,可能提示奶量不足;若出现频繁呕吐、腹胀等情况,需考虑奶量是否过多。同时,不同日龄的新生儿奶量有相应范围,家长应动态调整奶粉喂养量,以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依据宝宝的实际状况科学调整奶量,确保新生儿获得合适的营养摄入。

    2025-10-22 10:35:38
  • 孩子呕吐了怎么办

    孩子呕吐时首要将头部偏向一侧观察频率、性状、伴随症状等,依喂养、感染、非感染因素对应处置,呕吐后短时间少量给淡盐水等,婴儿防肠套叠幼儿及儿童排神经疾病,出现频繁呕吐带血等持续不缓解伴高热等情况需立刻送医诊治。 一、初步观察与体位管理 孩子发生呕吐时,首要动作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发窒息。同时细致观察呕吐频率、呕吐物性状(如是否含胆汁、血液,是否为喷射性呕吐等)及伴随症状(如发热、腹泻、腹痛、精神状态等)。若为轻度偶发呕吐,可让孩子安静休息片刻。 二、病因甄别与对应处置 1.喂养相关因素:若因喂养过多、过快或喂奶后未拍嗝等致呕吐,需调整喂养方式,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帮助排出胃内气体。 2.感染性因素:像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引发的呕吐,若伴发热、腹泻等,需留意孩子精神状态,若精神尚可可先调整饮食观察,若症状加重或精神萎靡则应及时就医。 3.非感染性因素:若怀疑肠梗阻、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喷射性呕吐等)等情况,此属危急状况,需立刻就医排查。 三、饮食与补液要点 呕吐后短时间内不宜即刻进食,可间隔10-15分钟少量给予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待呕吐缓解后,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四、不同年龄孩子的特殊照护 婴儿:因其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呕吐时需警惕肠套叠等急腹症,若出现呕吐伴血便、腹部包块等情形要紧急就医。 幼儿及儿童:需关注其活动能力与精神反应,若呕吐同时伴头痛、颈部僵硬等,要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可能。 五、就医判定标准 当孩子出现频繁呕吐(每小时多次)、呕吐物带血或胆汁、持续超12小时不缓解、伴高热(体温≥38.5℃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哭闹不安难安抚、尿量明显减少等状况时,应立刻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

    2025-10-22 10:35:08
  • 小孩不说话可能是因为什么问题

    语言发育迟缓指儿童语言发展明显落后同龄正常水平,与大脑语言中枢发育、神经发育及遗传有关;听力障碍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听力损失致无法正常接收声音信号影响语言;自闭症谱系障碍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刻板行为等,男性发病率相对高;智力障碍因智力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及多种因素影响语言,中重度更显著;环境因素是因所处环境语言刺激匮乏、家长交流少致语言发展滞后。 一、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若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水平则可能为语言发育迟缓。正常情况下1岁左右应能说简单单词,2岁左右可表达短句,若未达此标准需关注。其发生与大脑语言中枢发育、神经发育等相关,年龄较小儿童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易出现此情况,且遗传因素也有影响,家族若有语言发育迟缓史,儿童发病风险可能升高。 二、听力障碍:听力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若儿童存在先天性(如遗传、孕期感染等)或后天性(如耳部疾病、外伤等)听力损失,会因无法正常接收声音信号而影响语言学习与表达。不同年龄段听力障碍成因有别,婴儿期可能因羊水堵塞等致听力问题,幼儿期常因中耳炎等引发后天性听力障碍。 三、自闭症谱系障碍:此类儿童多有社交沟通障碍,表现为不说话或语言发展异常,还伴刻板行为、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征,性别上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与神经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婴儿期即可发现社交互动缺乏迹象。 四、智力障碍:智力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会影响语言等多方面发展,智力障碍可由遗传代谢疾病、孕期脑损伤、出生时窒息等多种因素导致,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对语言影响不同,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更为显著。 五、环境因素:若儿童所处环境语言刺激匮乏,家长与儿童交流少,会致语言发展滞后。如家长工作繁忙极少与孩子沟通,或生活在单一语言环境且缺乏多样交流场景等,年龄较小儿童受环境影响更直接。

    2025-10-22 10:34: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