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新生儿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常见病的治疗,擅长新生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
儿童看电视都有哪些危害
儿童长时间看电视有诸多危害,包括影响生长发育、损害视力、影响大脑发育、导致肥胖、干扰睡眠,家长应控制儿童看电视时间,不超1-2小时,选适合节目,鼓励其进行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 损害视力 儿童的眼睛还在发育过程中,看电视时,屏幕发出的光线会对眼睛造成刺激。近距离长时间看电视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多项眼科研究发现,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比看电视时间短的儿童高出约20%。而且,电视屏幕的闪烁和光线强度不稳定,会影响眼睛的调节功能。 影响大脑发育 电视节目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儿童被动接收内容,缺乏与外界的互动和主动思考。这不利于儿童大脑神经细胞的活跃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研究对比了经常看电视和经常进行阅读、探索等活动的儿童,发现前者在语言表达、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导致肥胖 看电视时儿童通常处于久坐状态,同时可能伴随高热量零食的摄入。研究显示,儿童看电视时每小时比正常活动时多摄入约100千卡的热量,长期如此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肥胖问题。肥胖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隐患,如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内分泌失调等。 干扰睡眠 电视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帮助人体入睡的重要激素。儿童在睡前看电视会打乱正常的睡眠节律,导致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进而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例如,有调查发现,睡前1小时内看电视的儿童,入睡时间平均比不看电视的儿童延长30分钟以上。 对于儿童看电视带来的这些危害,家长应引起重视。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每天最好不超过1-2小时,并且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节目。同时,鼓励儿童进行户外活动、阅读等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为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2025-10-22 10:29:36 -
宝宝黄疸妈妈不能吃什么
妈妈的饮食会通过母乳影响宝宝,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控制感光类蔬菜摄入、不过量吃高胡萝卜素食物、绝对避免饮酒,宝宝特殊生长发育阶段肝脏代谢不完善,妈妈要注意饮食合理性保障宝宝健康及黄疸消退,异常及时就医。 一、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通过母乳影响宝宝。例如辣椒,其含有的辣椒素等成分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宝宝食用含有相关成分的母乳后,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甚至可能加重宝宝黄疸相关的胃肠道反应风险。妈妈应避免大量食用辣椒、花椒、芥末等这类辛辣刺激性食物。 二、感光类蔬菜 部分感光类蔬菜如芹菜、香菜等,妈妈食用后,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宝宝皮肤接触光线后可能会发生光敏反应,虽然对于黄疸本身不一定直接加重,但可能会对宝宝皮肤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妈妈应适量控制这类蔬菜的摄入。 三、高胡萝卜素食物 过多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像胡萝卜、南瓜等,妈妈摄入过多后,可能导致母乳中胡萝卜素含量升高,宝宝过多摄入可能会出现胡萝卜素血症,表现为皮肤黄染,容易被误认为黄疸加重等情况。一般建议妈妈不要过量食用此类高胡萝卜素食物。 四、酒精类饮品 妈妈饮酒后,酒精会进入母乳,宝宝摄入含有酒精的母乳后,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影响宝宝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宝宝黄疸的恢复,甚至可能对宝宝的神经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妈妈必须绝对避免饮酒。 特殊人群(宝宝)温馨提示 宝宝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还不完善,妈妈的饮食会通过母乳对宝宝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妈妈要格外注意饮食的合理性,避免上述可能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的食物摄入,以保障宝宝健康,促进黄疸更好地消退,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黄疸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22 10:28:35 -
宝宝腿一瘸一拐但不疼怎么回事
宝宝腿一瘸一拐但不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3-12岁儿童的生长痛(因骨骼生长快致肌肉肌腱牵拉)、近期活动量突然增大的过度活动、5-10岁儿童的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脊柱问题、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家长需密切观察,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让宝宝保持合理活动量。 过度活动 情况:如果宝宝近期活动量突然增大,比如长时间奔跑、跳跃等,可能会导致腿部肌肉轻微劳损,出现一瘸一拐但不疼的情况。此时需要让宝宝适当休息,减少剧烈活动,一般休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 表现:多发生于5-10岁儿童,可能与病毒感染、创伤等有关。宝宝会出现下肢跛行,髋关节活动时可能有疼痛,但有时宝宝可能表述不疼,主要表现为一瘸一拐。需要带宝宝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超声等检查来诊断,治疗上一般需要休息、制动等处理。 脊柱问题 情形:脊柱侧弯等脊柱问题可能会影响下肢的神经传导等,导致宝宝出现一瘸一拐但不疼的情况。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可通过脊柱X光等检查来明确,一旦发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干预,如佩戴支具等。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特点:新生儿期可能不易发现,随着宝宝生长,可能会出现双侧腿不等长,表现为一瘸一拐但不疼。早期诊断和治疗很关键,可通过超声等检查在新生儿期发现,一旦确诊需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佩戴支具等。 对于宝宝腿一瘸一拐但不疼的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活动情况、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热、肢体肿胀等,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注意让宝宝保持合理的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等情况的发生。
2025-10-22 10:28:02 -
小儿麻痹症患者走路姿势和手部表现如何
小儿麻痹症患者走路姿势表现为单侧下肢受累时的跛行、双侧病变时的剪刀步及跟腱挛缩导致的脚尖着地,手部表现有握力下降、手指活动不灵活及长期受损出现的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症患者走路姿势表现为单侧下肢受累致跛行、双侧病变致剪刀步及跟腱挛缩致脚尖着地,手部表现有握力下降、手指活动不灵活及肌肉萎缩。 一、走路姿势表现 小儿麻痹症患者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相应肌肉麻痹或无力,进而影响走路姿势。常见表现如下: 跛行:单侧下肢肌肉受累时,患者行走时患侧下肢无法正常支撑体重,表现为身体向患侧倾斜,患侧足跟着地后迅速转移重心,呈跛行状态。这是由于患侧下肢肌肉力量不足,无法完成正常的步态周期中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动作协调。 剪刀步:双侧下肢病变时,由于内收肌痉挛等因素,患者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形似剪刀,步幅短小。此情况多见于脊髓灰质炎后期,因下肢肌肉不平衡导致姿势异常。 脚尖着地:跟腱挛缩等原因可使患者行走时仅脚尖着地,足跟不能正常接触地面,影响步态的稳定性和正常运动功能。 二、手部表现 小儿麻痹症对手部的影响主要涉及手部肌肉功能障碍,常见表现有: 握力下降:手部相关肌肉(如手部小肌肉、前臂肌肉等)受累时,患者握物时力量明显减弱,难以完成正常的抓握动作,影响日常生活中拿取物品等活动。这是因为肌肉麻痹或无力导致手部抓握所需的力量不足。 手指活动不灵活:手指的精细动作受限,如无法准确完成指鼻试验、对指动作等。由于支配手指运动的肌肉功能受损,导致手指的屈伸、对合等动作无法协调完成。 肌肉萎缩:长期肌肉废用或受损后,手部相关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表现为手部变细、肌肉体积减小,进一步加重手部功能障碍,影响手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发挥。
2025-10-22 10:27:20 -
宝宝大便有点干燥便秘怎么办
为解决宝宝大便干燥便秘问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固定排便时间;适当运动,增加活动量;若情况持续无改善或出现异常表现及时就医评估。 保证充足水分:让宝宝适量饮用温开水,充足的水分能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年龄较小的宝宝可以少量多次饮用,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饮水量。比如6个月-1岁的宝宝,每天可根据情况饮用50-100毫升左右的水,1岁以上宝宝可适当增加到100-150毫升左右。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固定排便时间:尝试让宝宝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坐在马桶上,培养其排便反射。一般可以选择在饭后,因为饭后肠道蠕动相对活跃,有助于引发排便。但要注意不要强迫宝宝排便,给宝宝营造轻松的排便环境,每次坐马桶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10分钟左右。不同月龄宝宝的排便习惯培养方式有所差异,需耐心引导。 适当运动 增加活动量:鼓励宝宝多进行活动,如爬行、翻身、学步等。对于较小的宝宝,家长可以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较大的宝宝则可以鼓励其自主活动。运动能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利于排便。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宝宝在安全的环境中爬行,每次爬行10-15分钟左右,可分多次进行。不同月龄宝宝的运动能力不同,应根据宝宝实际运动水平合理安排运动方式和时长。 就医评估 及时就诊情况:如果宝宝大便干燥便秘情况持续较长时间,经过上述调整饮食、培养排便习惯、适当运动等措施后仍无改善,或者宝宝出现腹胀、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素,如先天性巨结肠等肠道发育异常情况。医生会根据宝宝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相应处理。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家长更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变化,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2025-10-22 10: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