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范粉灵副主任医师(120)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范粉灵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缺血、卵圆孔未闭、房颤、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范粉灵,女,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及肺高压多学科诊疗中心,主要从事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周围血管疾病、肺血管疾病、肺高压及心源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及药物和介入治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CEPP),Human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AHA),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医学教育杂志等国内外杂志的评审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缺血、卵圆孔未闭、房颤、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展开
  • 心脏搭桥和支架的区别

    心脏搭桥与支架在适用病情、手术方式、创伤恢复、费用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有差异,搭桥用于较严重复杂多支病变,开胸创伤大恢复长费用高;支架适用于局限单处病变,微创恢复快费用较低,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患者需特殊关注。 一、适用病情差异 心脏搭桥:主要用于治疗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当患者有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且病变不适宜通过支架介入治疗时,例如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等情况,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取自身的血管(如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等),搭建一条新的血管通路,让血液绕过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改善心肌供血。一般来说,病变血管较多、较复杂时更倾向选择搭桥。 心脏支架:适用于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单处的狭窄病变,尤其是适合那些病变相对局限,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通过导管将支架输送到狭窄部位,扩张后支撑血管,恢复血管通畅。 二、手术方式不同 心脏搭桥:是开胸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医生切开胸部,找到病变的冠状动脉,然后利用移植血管建立旁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1-2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基本恢复日常生活活动,但远期血管通畅率相对稳定。 心脏支架:是微创手术,通过经皮穿刺血管(通常是桡动脉或股动脉),将导管送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释放支架,整个过程患者是清醒的(局部麻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一般1-3天即可出院,不过存在一定的再狭窄风险。 三、创伤及恢复情况差异 创伤方面:搭桥手术创伤大,胸部有较大切口,对身体整体影响相对大;支架手术创伤极小,只有穿刺部位的小伤口。 恢复情况:搭桥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体力和心肺功能,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等;支架术后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遵循医嘱进行康复,比如按时服药、适当运动等,但要注意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 四、费用差异 心脏搭桥:手术费用相对较高,因为涉及开胸、体外循环、移植血管等,一般总体费用可能在5-10万元甚至更高,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会有差异。 心脏支架:费用相对低一些,单个支架的费用因材质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单个支架费用可能在1-3万元不等,再加上手术等其他费用,总体费用通常在3-8万元左右,同样不同地区和医院有差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无论是搭桥还是支架手术,都需要更谨慎评估。搭桥手术对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要求较高,术前要充分评估心功能、肺功能等;支架手术相对风险可能也会因老年患者血管迂曲等情况增加操作难度,术后要密切观察出血、再狭窄等情况,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更慢,免疫力也相对较低。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解剖结构上可能与男性有差异,比如血管较细等情况,在支架手术中可能面临导管选择等问题;搭桥手术中血管取材等也可能因女性自身血管条件等有所不同。术后在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心理状态,因为女性可能在术后恢复期间更易出现情绪波动,家人需要给予更多关怀,帮助其更好恢复。 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比如合并糖尿病患者,无论是搭桥还是支架手术,都要更好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搭桥手术切口愈合)和血管内皮修复(支架术后血管内皮修复)。合并高血压患者要平稳控制血压,使血压在合适范围,减少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2025-10-28 15:15:05
  • 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将心绞痛分为Ⅰ-Ⅳ级,分别对应不同体力活动下的发作情况及人群影响;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心绞痛分级包括A类(客观检查提示心肌缺血但无症状)和B类(有自发或诱发的心绞痛,又细分为B1-B3级),不同分级有不同特点及人群影响,基于症状的临床分级可指导治疗决策(依分级采取不同治疗措施,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差异)并评估预后(分级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特殊人群需更关注)。 一、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分级 1.Ⅰ级 特点: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上楼,不引起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剧烈、速度快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或运动时。例如,在快节奏步行较长距离、快速上多层楼梯时才会发作心绞痛。 人群影响: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相似,生活方式上日常轻体力活动不受限,有相关病史的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发作。 2.Ⅱ级 特点:日常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步行200米以上或上楼等类似活动可引起心绞痛。比如,正常速度步行200-400米左右就会出现心绞痛症状。 人群影响:年龄较大者可能更易受影响,女性在相同活动量下可能更早出现症状,有冠心病等病史者需注意活动强度控制。 3.Ⅲ级 特点: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步行200米以内或上楼等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例如,缓慢步行几十米就会发作。 人群影响:各年龄段均有影响,女性可能因身体机能特点相对更敏感,有基础病史者需严格限制活动。 4.Ⅳ级 特点: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都可能有发作。 人群影响:所有人群中病情较重者,高龄患者、女性患者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密切关注,避免任何可能诱发发作的因素,积极就医治疗。 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心绞痛分级 1.A类-客观检查提示心肌缺血但无症状 特点:通过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客观检查发现心肌缺血,但患者没有心绞痛症状。 人群影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能存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正常活动,但需定期监测,有心血管病史者需注意检查随访。 2.B类-有自发或诱发的心绞痛 B1级:轻度稳定性心绞痛,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如快步行走较长距离会引发心绞痛。 B2级:中度稳定性心绞痛,体力活动明显受限,短距离步行就可引发。 B3级:重度稳定性心绞痛,休息时也可能发作,轻微活动即诱发。 人群影响:各人群根据分级有不同表现,女性在相同分级下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感受,老年患者需更谨慎对待活动等情况。 三、基于症状的临床分级意义 1.指导治疗决策 根据不同分级采取不同治疗措施,Ⅰ-Ⅱ级可能先采取生活方式干预联合药物治疗,Ⅲ-Ⅳ级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手段,如血管重建治疗等。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一般较少患心绞痛,但成人中不同年龄分级指导相同,不过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治疗需更注重安全性;女性患者在分级指导下,要考虑其激素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2.评估预后 分级越高,提示病情越重,预后相对较差。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者分级可能更差,有心血管病史者分级情况对预后评估更关键,通过分级可以预测患者未来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特殊人群中,高龄患者分级高时预后更差,女性患者分级高时需密切关注其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给予更全面的监测和干预。

    2025-10-28 15:14:37
  • 高压156低压105严重吗

    高压156mmHg低压105mmHg属于2级高血压(中度高血压),相对严重,会对心血管系统、靶器官等带来健康风险,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生活方式和病史也有影响,需及时就医规范监测治疗并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并发症风险。 1.血压水平的界定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为2级高血压。这里收缩压156mmHg属于140-159mmHg范围,舒张压105mmHg属于90-99mmHg范围,所以属于2级高血压。 2.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这种高血压水平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导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同时,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显著升高。 对靶器官的损害 对脑部:可能引起脑出血或脑梗死。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发生破裂出血,或者导致脑血管狭窄、堵塞,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甚至昏迷等症状。 对肾脏: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肾小球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蛋白尿、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进展为尿毒症。 3.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应对 年龄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高压156低压105mmHg时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且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血压管理,在降压过程中要缓慢平稳,避免血压骤降导致心脑血管灌注不足。 年轻人:相对来说心脏代偿功能较好,但长期高血压也会对血管等造成损害,需要积极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并发症。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相同血压水平下,男性和女性面临的健康风险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如果出现这种血压情况,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需要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高盐饮食会加重高血压,这类患者需要严格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钾、镁等元素食物的摄入。 运动方面: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避免剧烈运动。 吸烟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加重高血压病情,患者必须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尤其是过量饮酒对血压的影响更为明显。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他基础疾病,高压156低压105mmHg时会使这些疾病的病情加重,并且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例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这类患者需要在控制血压的同时,积极控制其他基础疾病,进行综合管理。 总之,高压156低压105mmHg属于比较严重的血压情况,需要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血压监测和治疗,同时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28 15:14:10
  • 哺乳期血压高是怎么回事

    哺乳期血压高可由生理、病理、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生理因素包括激素变化影响、血容量变化;病理因素有原发性高血压基础上的波动、肾脏相关问题引发;生活方式因素涉及休息睡眠不足、饮食因素;哺乳期女性发现血压高要保证休息、注意饮食,持续异常或不适需及时就医且告知哺乳期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方案。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哺乳期血压高 (一)激素变化影响 哺乳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例如,催乳素等激素的分泌会影响血管的张力等。在孕期,女性体内的激素环境会使血管处于相对扩张的状态以适应胎儿的生长等需求,而产后哺乳期,激素水平的调整可能尚未完全恢复到孕前状态,部分女性的血管收缩功能等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约一定比例(如相关临床研究统计的数值)的哺乳期女性会因激素变化出现血压波动情况。 (二)血容量变化 哺乳期女性为了分泌乳汁,身体血容量会增加。正常情况下,血容量增加有助于乳汁的生成等,但如果血容量增加过多,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这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一般来说,哺乳期女性血容量较非孕期会有明显上升,这种血容量的变化是导致部分哺乳期女性血压高的一个重要生理因素。 二、病理因素相关情况 (一)原发性高血压基础上的哺乳期波动 如果女性在非孕期就已经患有原发性高血压,那么在哺乳期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血压可能会出现波动。原本控制良好的血压可能在哺乳期因为激素、血容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升高。例如,一些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的哺乳期女性,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因为其血压可能不像非孕期那样容易控制,这是因为哺乳期的生理变化会对原本的血压调节机制产生干扰。 (二)肾脏相关问题引发 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在哺乳期,如果女性肾脏出现问题,如肾小球滤过功能等受到影响,就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例如,肾脏疾病可能会影响体内水钠的代谢,水钠潴留会使血容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一些肾脏疾病在哺乳期的发病或者原有肾脏疾病在哺乳期的病情变化都可能导致哺乳期血压高的情况出现。 三、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一)休息与睡眠不足 哺乳期女性需要频繁照顾婴儿,可能会出现休息和睡眠不足的情况。长期的休息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进而引起血压升高。有调查显示,睡眠质量较差的哺乳期女性发生血压高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饮食因素 如果哺乳期女性饮食中盐分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另外,如果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钾等,也可能影响血压的稳定。例如,钾元素有助于促进钠的排泄,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饮食中钾摄入不足可能会干扰血压的调节。 四、特殊人群(哺乳期女性)的温馨提示 哺乳期女性发现血压高时,首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尽量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以保证睡眠质量。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控制盐分的摄入,保持均衡的饮食,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取。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如果血压持续异常升高或者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由于哺乳期用药需要考虑对婴儿的影响,所以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正在哺乳期,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尽量避免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2025-10-28 15:13:45
  •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相关资料是什么

    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时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相应值并分级,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致慢性高血糖的代谢性疾病,诊断有空腹等血糖标准及分1型、2型,两者常合并形成恶性循环,高血压管理有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糖尿病管理有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妊娠期、儿童青少年各有注意事项。 一、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不同分级,如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2.糖尿病定义及诊断标准: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分为1型(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胰岛素绝对缺乏)和2型(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二、发病机制关联 1.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两者常合并存在,形成恶性循环。高血压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机制加速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进展,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等;而糖尿病导致的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又会加重高血压病情,增加血管病变风险。 三、临床管理原则 1.高血压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采用低盐(每日钠盐摄入<6g)、低脂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需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 2.糖尿病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均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 降糖治疗:根据糖尿病类型及病情选择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需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等)或胰岛素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不宜过快过低,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警惕低血糖,监测血糖时注意频率,用药需兼顾肝肾功能。 2.妊娠期:妊娠期高血压需密切监测血压及母婴情况,必要时降压治疗;妊娠期糖尿病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和运动管理,必要时胰岛素治疗,以保障母婴健康。 3.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需排查继发性病因(如肾动脉狭窄、内分泌疾病等);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需规范胰岛素治疗,同时关注生长发育及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因疾病影响身心发展。

    2025-10-28 15:13: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