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粉灵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缺血、卵圆孔未闭、房颤、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范粉灵,女,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及肺高压多学科诊疗中心,主要从事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周围血管疾病、肺血管疾病、肺高压及心源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及药物和介入治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CEPP),Human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AHA),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医学教育杂志等国内外杂志的评审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缺血、卵圆孔未闭、房颤、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展开
  • 心脏病可以抽烟喝酒么

    心脏病患者绝对不可以抽烟喝酒,抽烟会损害血管、影响心脏功能,喝酒会影响血压、损害心肌,不同年龄段心脏病患者及有心脏病病史人群抽烟喝酒危害更大,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对血管的损害: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使血管收缩,增加血管外周阻力,同时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长期抽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加快,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腔变窄,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显著升高,这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使得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心绞痛等心脏问题。 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抽烟还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抽烟的心脏病患者,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能会逐渐下降,导致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增加。 喝酒对心脏病的影响 对血压的影响:酒精会引起血管扩张,但这种扩张是暂时的,随后可能会出现血管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波动。对于心脏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饮酒可能会使血压难以控制,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有研究发现,长期过量饮酒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适量饮酒的人群,而高血压会显著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对心肌的影响:酒精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正常代谢和收缩功能。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心肌病,使心肌变得脆弱,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心脏疾病。例如,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往往有长期大量饮酒的病史,其心脏会出现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等改变。 不同年龄段心脏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患心脏病相对较少,但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绝对要严格禁止抽烟喝酒。因为他们的身体还在发育阶段,抽烟喝酒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异常,影响未来的健康。 成年人:成年人若患有心脏病,无论是冠心病、心肌病还是其他类型的心脏病,都必须坚决摒弃抽烟喝酒的行为。因为成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已经相对成熟,但抽烟喝酒带来的损害会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如使已有的冠状动脉狭窄进一步加重,心功能进一步恶化等。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有所减退,若患有心脏病,抽烟喝酒的危害更大。会进一步破坏老年人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状态,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有心脏病病史人群的特殊要求 对于有心脏病病史的人群,除了绝对不能抽烟喝酒外,还需要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复查。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行合理的运动(运动方式和强度需根据心脏病情由医生指导)。同时,要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因为情绪激动也可能诱发心脏病的发作。例如,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杜绝抽烟喝酒,否则很容易再次引发心肌缺血等严重情况。 总之,心脏病患者绝对不可以抽烟喝酒,无论是从对血管的直接损害、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还是不同年龄段和有病史人群的特殊情况来看,抽烟喝酒都会加重心脏病的病情,增加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心脏病患者必须远离烟酒。

    2025-10-15 15:48:22
  • 房颤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心血管相关疾病、其他全身性疾病、生活方式因素及遗传因素均可影响房颤发生,如老年人心房结构变化、风湿性心脏病致二尖瓣病变、长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酗酒、过度劳累与精神压力及遗传突变等均与房颤发生相关,不同人群受影响情况有差异。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房可能出现纤维化等结构变化,这会影响心房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例如,长期的心房肌细胞老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使得心房的电传导稳定性下降,容易引发房颤。 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病变较为常见,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会使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进而干扰心房的正常节律,增加房颤发生几率。女性在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及进展中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关联,相对而言更易受其影响引发房颤。 心血管相关疾病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室肥厚、扩大,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心房的电活动。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一半左右可能发生房颤。高血压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相似,但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心肌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其中房颤较为常见。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房颤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差异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特点及个体差异有关。 其他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糖、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心肌组织。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心肌细胞间质纤维化等,增加房颤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且病情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房颤发病风险更高,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均受影响,但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并发房颤。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长期可导致心房扩大和电生理紊乱,引发房颤。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女性患者相对更易受甲状腺功能亢进影响而出现房颤,可能与女性内分泌特点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 酗酒 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导致心律失常,其中包括房颤。男性长期大量酗酒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显著高于女性及少量饮酒者,因为男性对酒精的代谢及心脏耐受程度等与女性存在差异。 过度劳累与精神压力 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影响心脏的节律。精神压力过大时,体内激素平衡被打破,也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活动。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长期处于过度劳累和高精神压力状态下,房颤发生风险都会增加,且年轻人可能因生活节奏快等因素更易面临此情况。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房颤的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房颤患者,个体发生房颤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对房颤的易感性存在差异,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可以对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进行早期风险评估,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例如,某些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使个体更容易出现房颤相关的电活动异常。

    2025-10-15 15:47:34
  • 扩张性心肌病有什么体征

    扩张性心肌病有多种体征表现,生命体征方面多数患者心率加快,早期血压可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可致血压降低、脉压差减小;心脏相关体征有心界扩大、心音改变,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还可闻及心律失常相关心音;肺部体征有肺部湿性啰音,因肺循环淤血所致;其他体征有水肿,包括下肢对称性可凹陷性水肿及严重时的腹水,儿童、女性及有不良生活方式患者的体征可能有其特殊表现。 一、一般体征 (一)生命体征改变 心率:多数患者会出现心率加快的情况,这是因为心脏为了维持相对正常的心输出量,会代偿性地增快心率。研究表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静息心率往往高于正常人群,可能达到每分钟100次以上,尤其是在病情处于进展期时更为明显。 血压:早期血压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外周循环灌注不足,从而引起血压下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脉压差减小的现象,即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变小。 二、心脏相关体征 (一)心界扩大 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这是扩张性心肌病的重要体征之一。通过胸部X线检查或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心腔的大小,心脏超声显示全心扩大,以左心室扩大最为常见,后期右心室也会明显扩大。心界扩大是因为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代偿性扩张。 (二)心音改变 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关闭产生的第一心音强度降低。 心率失常相关心音:可闻及心律失常相关的心音,如心房颤动时,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这是因为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导致心室充盈不规则,从而出现上述心音和脉搏的异常表现。 三、肺部体征 (一)肺部啰音 患者可能出现肺部湿性啰音,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肺循环淤血所致。如果淤血较轻,可能仅在肺底听到少量湿性啰音;随着病情加重,湿性啰音可蔓延至两肺野,甚至出现大量湿性啰音。例如,当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时,肺泡内有渗出液,听诊可闻及布满两肺的湿啰音。 四、其他体征 (一)水肿 下肢水肿:是较为常见的体征之一,多为对称性、可凹陷性水肿,一般从足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这是因为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液体在组织间隙潴留。尤其在活动后水肿可能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 腹水: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这是由于体循环淤血进一步加重,导致腹腔内脏器淤血,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腹腔形成腹水。 对于儿童患者,扩张性心肌病的体征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生长发育迟缓,因为心脏功能不全影响了全身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身体的营养供应和正常生长。在体格检查时,心界扩大可能更为明显,且由于儿童的心肺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肺部啰音和水肿等体征可能出现得更早、更明显。对于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由于心脏负担加重,扩张性心肌病的体征可能会更加显著,需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而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等)的患者,其扩张性心肌病的体征出现可能与饮酒导致心肌损害的病程相关,在评估体征时需要结合其生活方式因素综合判断。

    2025-10-15 15:47:04
  • 心脏杂音分级

    心脏杂音一般采用六级分级法,1-2级收缩期杂音多为功能性,3级及以上多为病理性;儿童心脏杂音需结合情况判断,成人多考虑器质性病变;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剧烈运动会影响心脏杂音;孕妇和老年人的心脏杂音需特殊关注,孕妇要监测,老年人要警惕器质性病变并定期检查。 一、分级标准 心脏杂音一般采用六级分级法,: 1级:很微弱,须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发现,即最轻级。 2级:轻度,较易听到的弱杂音,初听时不一定能意识到。 3级:中度,较响亮的杂音。 4级:响亮,伴有震颤。 5级:很响亮,震颤明显,听诊器离开胸壁则听不到。 6级:最响亮,即使听诊器稍离胸壁也能听到,明显震颤。 二、不同分级的临床意义 1-2级收缩期杂音:多为功能性杂音,常见于青少年,可能与血流速度增快等生理性因素有关,一般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例如,健康儿童或青少年在剧烈运动、发热等情况下可能出现1-2级收缩期杂音,但多数随生理状态恢复而消失。 3级及以上杂音:病理性杂音可能性大,提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如3级以上收缩期杂音可能见于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等情况,像二尖瓣狭窄时可在心尖区听到舒张期杂音,根据杂音强度进行分级,不同强度的杂音提示病变程度不同。4-6级杂音往往提示病变较严重,比如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能出现较响亮的收缩期杂音,且多伴有震颤。 三、年龄对心脏杂音的影响 儿童:儿童时期心脏杂音需要特别关注,生理性杂音相对较多见,但也不能忽视病理性杂音。例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较常见,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在相应部位听到不同分级的杂音。对于儿童心脏杂音,要结合年龄、生长发育情况等综合判断,因为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尚在发育中,一些生理性杂音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消失,而病理性杂音则需要及时干预。 成人:成人出现的心脏杂音多考虑器质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等结构可能出现退行性变,如主动脉瓣钙化等,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杂音,分级越高往往提示病变越严重,需要进一步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四、生活方式与心脏杂音的关系 吸烟饮酒:长期吸烟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变心脏杂音情况。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心肌病,出现心脏杂音,且杂音分级可能随病情进展而变化。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心脏杂音,多为功能性的1-2级收缩期杂音,这是因为运动时心率加快、血流速度改变等生理因素导致。但如果本身有器质性心脏病,剧烈运动可能使原本的杂音增强,需要引起重视。 五、特殊人群心脏杂音的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在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出现心脏杂音变化。需要密切监测心脏杂音情况,因为孕期的生理变化可能掩盖或凸显潜在的心脏病变。如果发现杂音分级有明显变化,要及时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以排除妊娠期心脏病等情况,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心脏杂音更应警惕器质性病变,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杂音可能与这些基础疾病相关。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关注杂音分级变化,及时发现心脏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025-10-15 15:46:34
  • 心脏早搏严重吗

    心脏早搏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生理性早搏通常不严重,去除诱因可缓解;病理性早搏相对严重,需积极治原发疾病。儿童早搏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等有关,家长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老年人早搏多与退行性病变、慢性疾病有关,要定期检查、控基础病;女性特殊生理时期易出现早搏,不同时期要关注自身心脏状况,重视早搏监测与病因排查,采取科学合理措施处理。 生理性早搏 常见人群及情况:健康人在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早搏。例如,长期熬夜加班的上班族,因身体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出现生理性早搏。 严重程度及处理:这种情况下的早搏通常不严重,一般去除诱因后即可缓解,通常不会对心脏功能造成明显影响,也很少会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 病理性早搏 相关疾病及情况:由各种心脏病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或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早搏。比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出现早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引发早搏。 严重程度及处理:相对较为严重,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增加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的早搏往往提示心肌损伤范围较大,病情较为危急。 不同人群心脏早搏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特点:儿童出现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等因素有关。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能会出现早搏,多在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之后出现。 注意事项: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早搏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是否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明确早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出现早搏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容易出现早搏。 注意事项: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于早搏引发的不适可能感知不敏锐,但潜在风险较高。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剧烈运动,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女性 特点: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等可能出现早搏。例如,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出现早搏;部分女性在月经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引发早搏。 注意事项: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要关注自身心脏状况。妊娠期要定期产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月经期要注意休息和情绪调节。如果出现早搏频繁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同时要注意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尤其是一些可能影响胎儿或自身健康的药物。 总之,心脏早搏是否严重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重视对早搏的监测和相关病因的排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

    2025-10-15 15:45: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