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粉灵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缺血、卵圆孔未闭、房颤、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范粉灵,女,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及肺高压多学科诊疗中心,主要从事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周围血管疾病、肺血管疾病、肺高压及心源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及药物和介入治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CEPP),Human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AHA),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医学教育杂志等国内外杂志的评审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缺血、卵圆孔未闭、房颤、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展开
  • 冠心病能吃花生米吗

    冠心病患者可适量吃花生米,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有一定益处,但要注意控制食用量,每天10-15克左右,选择健康烹饪方式,如凉拌、水煮,避免油炸,老年患者要细嚼慢咽,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计算热量摄入,依自身情况合理摄入以避对病情不利影响。 一、花生米的营养成分与对冠心病的潜在影响 花生米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等,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而LDL-C升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花生米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E、钾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氧化应激对血管的损伤,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的保护可能有一定益处;钾元素有助于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和电解质平衡。 二、食用花生米的注意事项 1.控制食用量:虽然花生米有一定益处,但因其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冠心病患者如果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进而引起体重增加,而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一般建议每天食用花生米的量控制在10-15克左右。 2.烹饪方式:应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凉拌、水煮等,避免油炸。因为油炸后的花生米会增加其油脂含量,过多的油脂摄入不利于冠心病患者血脂等指标的控制。例如,油炸花生米的脂肪含量会大幅升高,长期食用油炸花生米可能会使患者血脂水平波动,加重冠心病病情。 三、不同情况冠心病患者的特殊考虑 老年冠心病患者:老年冠心病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食用花生米时更要注意细嚼慢咽,防止因咀嚼不充分导致花生米误入气管等意外情况,同时更要严格控制食用量,遵循上述的适量原则。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由于花生米含有一定热量,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食用时需要计算在当天的总热量摄入中,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因为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影响冠心病的病情,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花生米的食用量。 总之,冠心病患者可以吃花生米,但要把握好食用量和烹饪方式,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摄入,以在获取花生米营养益处的同时,避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2025-10-15 13:15:59
  • 5岁儿童心率120正常吗

    5岁儿童心率120次/分钟处于正常范围高限,其受生理因素(活动、情绪)和病理因素(发热、心脏疾病)影响,家长需观察儿童一般状况,若持续异常或伴其他不适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要让儿童规律作息、预防感染、合理饮食以维持正常心率。 一、正常心率范围 5岁儿童正常心率范围一般在80-120次/分钟之间,所以5岁儿童心率120次/分钟处于正常范围的高限。 二、影响心率的因素及相关情况 1.生理因素 活动状态:如果儿童刚刚进行了剧烈运动,比如跑跳玩耍后,心率会暂时增快,可能达到120次/分钟,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供应,心脏通过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属于正常的生理调节。 情绪影响:当儿童处于紧张、激动等情绪状态时,也可能导致心率升高至120次/分钟。例如儿童在面临陌生环境或受到惊吓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会刺激心脏加快跳动。 2.病理因素 发热:如果儿童伴有发热症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钟。所以当5岁儿童心率120次/分钟时,需要测量体温,查看是否存在发热情况。如果有发热,可能是感染等原因引起,需要进一步查找感染灶并进行相应处理。 心脏疾病:虽然5岁儿童心率120次/分钟不一定是心脏疾病导致,但如果儿童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问题,也可能出现心率异常。此时需要结合儿童是否有其他心脏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进行综合判断。 三、特殊人群(5岁儿童)的温馨提示 家长观察要点: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除了心率外,还要注意儿童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如果儿童心率持续异常,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哭闹不止、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等,应及时带儿童到医院就诊,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心率异常的原因。 生活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儿童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引起发热等情况进而影响心率。另外,要保证儿童合理的饮食,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维持正常的心率水平。

    2025-10-15 13:14:40
  • 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时怎么急救

    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视情况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注意禁忌),呼叫急救,监测生命体征,转运时注意患者体位等情况以保障患者救治。 一、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当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时,首先要让患者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就地休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加重,让患者处于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心脏的负荷。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特别注意移动时的轻柔,避免因大幅度动作加重病情;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此时更要严格制动,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影响心肌供血。 二、硝酸甘油的使用 药物选择: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是常用的急救措施。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要注意,对于患有严重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的患者,以及正在服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等)的患者,禁用硝酸甘油,因为可能会导致严重低血压。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格外谨慎,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三、呼叫急救医疗服务 在采取初步急救措施的同时,应立即呼叫急救医疗服务(如120)。对于有冠心病病史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发病后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至关重要。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发病症状可能不典型,更要及时呼叫急救,避免延误治疗。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在发病时家属要保持冷静,迅速呼叫急救人员,为患者的后续救治争取时间。 四、监测生命体征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老年患者,本身生命体征调节功能较差,更要频繁监测;有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患者,发病时血糖等指标也可能发生变化,需要综合判断病情。 五、转运注意事项 当急救人员到达后,在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的体位舒适,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对于儿童患者,如果是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引发类似心绞痛症状的情况,急救转运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颠簸,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操作,确保患儿的呼吸通畅和生命体征稳定。

    2025-10-15 13:13:10
  • 高血压可以吃芝麻酱吗

    高血压患者可以吃芝麻酱,但要注意适量及相关搭配等情况。芝麻酱有营养成分但含较高脂肪和钠,过量食用不利血压。合理方式是每次食用10-15克左右并搭配,同时整体饮食均衡。不同特殊人群高血压患者食用芝麻酱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患者要严格控量,合并肥胖者更严控,合并其他慢性病者要考虑对相关指标影响并调整。 芝麻酱的营养成分与高血压的关联 芝麻酱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铁等营养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等;钙元素对于维持正常的血管功能等可能有一定益处。然而,芝麻酱中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钠含量。每100克芝麻酱中脂肪含量较高,同时钠含量也不低。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过多摄入脂肪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而体重增加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过多摄入钠会使体内钠水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食用芝麻酱的合理方式 高血压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芝麻酱,比如每次食用10-15克左右。在食用时要注意搭配,例如可以将芝麻酱与蔬菜等搭配制作成凉拌菜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芝麻酱中的高热量和高钠等问题。同时,要注意整体饮食的均衡,减少其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减少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等的食用量。 特殊人群高血压患者食用芝麻酱的注意事项 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通常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在食用芝麻酱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因为其对脂肪和钠的代谢能力可能下降,过量食用更容易引发血压波动等问题。可以选择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并且搭配清淡的食物。 合并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这类患者本身体重超标,需要更加严格控制芝麻酱的摄入量,因为芝麻酱的热量较高,过多食用会进一步加重肥胖程度,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体重、血压等情况制定更精准的食用计划。 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由于芝麻酱含有一定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相关成分,食用时要考虑对血糖的影响,需要监测血糖变化,并相应调整主食等的摄入量,确保血糖和血压都能得到良好控制。

    2025-10-15 13:12:23
  • 长出气是心脏问题吗

    长出气可能是心脏问题或其他因素引起,心脏方面可能由冠心病、心律失常导致;非心脏方面可能因呼吸系统疾病、精神心理因素、过度通气综合征引起,经常长出气需及时就医检查,有基础疾病者更应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需关注情绪并干预。 心脏方面的可能原因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表现,患者会通过长出气来试图缓解不适。例如,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氧供需失衡,会出现呼吸方面的异常表现,其中长出气是常见的呼吸代偿表现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 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情况,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导致患者感觉呼吸不畅,从而出现长出气的现象。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比如年轻人也可能因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发心律失常。 非心脏方面的可能原因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气道阻塞,通气功能障碍,会有气短、呼吸困难表现,可表现为长出气。这类患者多见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气道痉挛,也会出现气短,需要长出气来改善通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过敏体质者更易罹患。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导致躯体化症状,表现为长出气。比如青少年在学习压力大时,可能因精神心理因素出现长出气的情况,女性相对男性在情绪相关问题上可能更易出现此类躯体化表现。 过度通气综合征: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呼吸频率加快,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出现胸闷、气短、长出气等症状。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多见于情绪易波动的人群。 如果经常出现长出气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或CT、肺功能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出现长出气更应重视,及时排查心脏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长出气,需要关注情绪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等干预。

    2025-10-15 13:10: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