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粉灵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缺血、卵圆孔未闭、房颤、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范粉灵,女,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及肺高压多学科诊疗中心,主要从事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周围血管疾病、肺血管疾病、肺高压及心源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及药物和介入治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CEPP),Human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AHA),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医学教育杂志等国内外杂志的评审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 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动脉缺血、卵圆孔未闭、房颤、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展开
  • 高血脂形成的原因

    高血脂的引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部分高血脂具家族遗传倾向,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饮食因素,长期高脂高糖饮食及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致脂质合成增加或代谢受影响;生活方式因素,缺乏运动、吸烟酗酒会影响脂质代谢;疾病因素,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都会引发血脂升高。 饮食因素 高脂高糖饮食:长期摄入过多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以及大量高糖食物,会使体内脂质合成增加。例如,过多的饱和脂肪酸会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在青少年时期,如果长期沉迷于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零食和饮料,就容易引发血脂异常。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对脂质的排泄,若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会影响脂质的正常代谢,使得脂质在体内堆积,增加高血脂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运动量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脂质消耗减少。例如,成年人长期久坐办公,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在体内堆积,进而影响血脂水平。儿童若缺乏户外活动,长期处于静坐状态,也会对脂质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未来患高血脂的可能性。 吸烟酗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脂质代谢,还会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更容易被巨噬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也会影响血脂水平。酗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肝脏对脂质的代谢功能,导致甘油三酯等脂质在体内蓄积。 疾病因素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机体代谢率下降,脂质分解减少,从而引起血脂升高。这类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出现血脂异常的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来调整血脂水平。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高血糖会影响脂肪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使得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代谢异常,进而引发高血脂。 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脂质的排泄功能受损,同时机体的脂质代谢也会发生紊乱,导致血脂升高。例如,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会影响脂蛋白的代谢,使得脂蛋白在体内蓄积,引起高血脂。

    2025-10-28 12:48:47
  • 心肌桥的症状

    心肌桥症状多样,与对冠状动脉血流影响程度相关,常见心绞痛(劳累等时出现,多反复发作)、心律失常(心悸等)、心肌梗死(严重时剧烈持续胸痛等,危及生命)、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等,年龄大及病情重未控者风险高)。 心绞痛:是心肌桥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多在劳累、情绪激动、运动等心肌收缩力增强或心率加快时出现。由于心肌桥收缩压迫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胸痛,疼痛可位于胸骨后、心前区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可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例如,有研究发现,约有60%-70%的心肌桥患者会出现心绞痛症状。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发生,中青年相对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会增加心肌桥患者发生心绞痛的风险。 心律失常:部分心肌桥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等。心肌桥导致心肌供血异常,影响心脏的电活动,从而引发心律失常。患者可能感觉心悸、心跳不规则等。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或心肌桥较为严重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比如,一些老年心肌桥患者,本身心脏功能有所减退,再加上心肌桥的影响,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情况。 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桥可能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血流明显减少,进而引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症状较为严重,表现为持续且剧烈的胸痛,疼痛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还可能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有长期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且心肌桥程度较重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心力衰竭:长期的心肌桥导致心肌反复缺血,会影响心肌的功能,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乏力、水肿(下肢水肿等)等症状。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肌桥病情较重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例如,一些老年心肌桥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

    2025-10-28 12:46:54
  • 血脂偏高有什么危害

    血脂偏高可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血管系统冠心病等、脑血管系统脑梗死等、外周血管下肢动脉狭窄等问题,老年人血管弹性差风险更高,肥胖者易代谢紊乱致血脂偏高损害更隐匿,有家族遗传高脂血症人群发病早需重视监测干预。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血脂偏高会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会逐渐沉积在血管内壁,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会引发冠心病,表现为心绞痛,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安全。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脂水平异常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长期血脂偏高会使心脏供血不足的风险大幅提升。 二、对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血脂偏高易造成脑血管动脉硬化,使脑血管狭窄、堵塞。一旦脑血管发生急性堵塞,就会引发脑梗死。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偏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严重后果,极大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会遗留终身残疾。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水平越高,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越高。 三、对外周血管的损害 血脂偏高会导致外周血管动脉硬化,尤其常见于下肢动脉。当下肢动脉发生狭窄时,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乏力,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还可能伴有下肢发凉、麻木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下肢组织缺血坏死,甚至需要截肢。长期血脂偏高对外周血管的损害会逐步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四、特殊人群的风险凸显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本就较差,血脂偏高会进一步加速血管老化和硬化进程,其发生心血管、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其他人群更高,需格外重视血脂的监测与控制。 肥胖人群:肥胖者往往存在代谢紊乱,更容易出现血脂偏高的情况,由于代谢异常持续存在,血脂偏高对其血管系统的损害更为隐匿且进展可能更快,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 有家族遗传高脂血症人群:这类人群由于基因因素,血脂偏高的概率更高,且可能发病年龄更早,需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密切关注血管健康状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2025-10-28 12:46:32
  • 吃什么有助于降血脂

    降血脂可通过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全麦面包糙米等促肠道蠕动助降血脂,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三文鱼等低汞鱼类降甘油三酯,吃富含植物固醇的坚果抑制胆固醇吸收且适量,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等助胆固醇排出,糖尿病合并高血脂者选低GI食物,老年人选易消化食物,孕妇降血脂需遵医嘱优先安全食物。 一、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燕麦是典型代表,其富含的β-葡聚糖能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研究证实,每日摄入3克以上的β-葡聚糖可使血总胆固醇降低。燕麦可煮成燕麦粥或制作成燕麦片食用,搭配牛奶等,既美味又有助于降血脂。此外,全麦面包、糙米等全谷物食物同样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对血脂调控有益。 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 三文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对降血脂有积极作用。其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够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有研究表明,每周食用2-3次三文鱼,坚持一段时间可改善血脂状况。需注意选择低汞的鱼类品种,保证食用安全。 三、富含植物固醇的食物 坚果是富含植物固醇的代表食物,植物固醇能竞争性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日摄入2克植物固醇可起到一定的降血脂效果,但需注意坚果热量较高,应适量食用,可选择每日吃10颗左右的原味坚果。 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橙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有助于降血脂。维生素C可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出体外,帮助降低血脂。例如,每日食用1-2个橙子,能为身体补充维生素C,同时其低热量特性也适合血脂异常人群食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选择食物时需关注食物升糖指数(GI),避免高GI食物,以防血糖波动影响血脂控制,应优先选择低GI的全谷物、低糖水果等。 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较弱,可优先选择易消化的燕麦、鱼类等食物,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利于消化吸收,维持血脂稳定。 孕妇:降血脂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调整,优先选择安全的低汞鱼类、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避免自行盲目调整饮食导致营养不均衡或影响胎儿健康。

    2025-10-28 12:45:37
  •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处理是什么

    发生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时,立即呼叫急救系统;让患者就地休息取合适体位;给予吸氧;无禁忌时按情况用硝酸甘油等药物,若有心跳呼吸骤停等情况需专业医护按规范操作。 1.立即呼叫急救系统 当怀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尽快让专业医疗人员参与救治。因为专业医护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并进行后续的有效处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越早得到专业救治,挽救心肌的可能性越大。无论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何,及时呼叫急救都是关键的第一步,对于有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更应重视这一点,因为他们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更高,延误救治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肌坏死等不良后果。 2.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 让患者就地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心脏的负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极为罕见,但成人中,无论男女,采取合适体位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适,减少心肌耗氧量。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合适体位能避免加重心脏的额外负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3.吸氧 给予患者吸氧,通过吸氧可以提高患者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心肌缺氧的状况。一般可以通过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5升/分钟。不同年龄的患者吸氧需求可能因身体状况有所差异,比如儿童如果发生极罕见的急性心肌梗死,吸氧方式和流量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判断;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呼吸功能相对较弱等情况,吸氧能更好地维持机体的氧供,保障心肌等重要器官的氧需求。 4.药物准备与使用(如无禁忌时) 如患者有硝酸甘油等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硝酸甘油。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对于有严重低血压、青光眼等情况的患者要禁忌使用。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在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其基础健康状况,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压波动较大等情况,使用硝酸甘油时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女性患者在一些特殊生理时期或有相关基础疾病时使用也要谨慎评估禁忌证。如果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等操作,但这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按照规范流程进行。

    2025-10-28 12:45:1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