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健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老年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四肢创伤骨折,断指再植,骨髓炎等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黎健伟,男,副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骨科博士,主要从事创伤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四肢创伤、断指再植、四肢骨折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参与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参译骨科学专著6部。展开
个人擅长
老年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四肢创伤骨折,断指再植,骨髓炎等治疗。展开
  • 得了颈椎病怕累吗

    颈椎病患者通常怕累,劳累会加重颈椎负担致病情恶化或症状加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病史人群在劳累对颈椎病的影响和怕累具体表现上有差异,患者需注意避免劳累并采取合适方式保护颈椎。 不同人群患颈椎病怕累的差异及影响 不同年龄人群: 年轻人:年轻人若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时间玩电子设备、不正确的坐姿等)患上颈椎病,劳累会更明显地影响其生活和工作。因为年轻人身体相对较为活跃,一旦劳累,颈部肌肉等组织的疲劳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劳累后颈椎相关症状可能迅速出现且较严重,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工作效率,比如无法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或工作姿势,容易出现颈部酸痛、上肢无力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颈椎可能存在退行性变,劳累会进一步加速颈椎退变进程。劳累时,颈椎的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问题会更突出,怕累的表现可能更显著,可能出现行走不稳等更严重的症状,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颈椎承受劳累的代偿能力更差,劳累后可能引发头晕、肢体活动受限等更复杂的情况。 不同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差异在怕累对颈椎病的影响上不显著,但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有一定体现。例如,男性可能更多从事体力劳动相关工作,女性可能更多有长时间低头做家务等情况,这些不同的劳累方式会影响颈椎病患者怕累的具体表现,如男性体力劳动相关劳累可能更易导致颈部肌肉劳损加重,女性长时间低头家务劳作可能使颈椎曲度改变更明显,进而在劳累后症状表现不同。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久坐不动人群:本身久坐不动就容易引发颈椎病,这类人群劳累主要源于持续保持不良姿势,劳累后颈椎病症状会更严重,因为他们的颈椎长期处于相对固定且不良的位置,劳累时无法得到有效放松,会加重颈椎间盘的压力,导致疼痛、僵硬等症状加剧。 经常剧烈运动人群:若患有颈椎病,剧烈运动时的劳累可能会使颈椎受到更大的冲击和震荡,因为剧烈运动时颈部活动幅度大、频率高,劳累后会加速颈椎病变部位的损伤,比如可能导致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紊乱加重,从而使颈椎病症状明显加重,影响颈部的正常功能。 有病史人群:对于本身已经有较严重颈椎病病史的人,劳累是病情复发或加重的重要诱因。再次劳累时,颈椎的神经、血管等受压情况会更易出现,怕累的表现会更突出,可能比初次患病时在同样劳累程度下症状更严重,如原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劳累后可能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明显加重、手指麻木范围扩大等情况。 总之,颈椎病患者普遍怕累,不同特征的人群在劳累对颈椎病的影响及怕累的具体表现上存在差异,在日常生活中,颈椎病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劳累,采取合适的方式保护颈椎,如保持正确姿势、适当进行颈部放松活动等。

    2025-09-24 14:21:07
  • 后背麻麻的是怎么回事

    后背麻麻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因素包括姿势不良致背部肌肉紧张影响血液循环、肌肉劳损使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病理因素有颈椎病致神经根受压、脊柱病变影响背部神经、神经系统疾病致神经功能异常、内脏疾病牵涉痛;其他因素包含寒冷刺激致背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长期不良心理状态引发躯体化症状。 一、生理因素引起后背麻麻的情况 1.姿势不良:长时间保持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会使背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背部肌肉持续收缩,压迫神经和血管,就可能出现后背麻麻的感觉。一般成年人每天伏案工作不宜超过6-8小时,且每隔一段时间要起身活动,放松背部肌肉。 2.肌肉劳损: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后,背部肌肉可能发生劳损。肌肉劳损会导致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后背麻麻的症状。比如经常进行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背部肌肉更容易出现劳损情况,这类人群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前充分热身。 二、病理因素引起后背麻麻的情况 1.颈椎病:当颈椎发生病变时,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突出的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质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异常,包括后背麻麻的感觉。颈椎病好发于长期低头人群,30-50岁人群相对高发,此类人群要定期进行颈椎检查,保持正确的坐姿和颈部姿势。 2.脊柱病变:脊柱的一些病变,如脊柱肿瘤、脊柱结核等,也可能影响背部神经,引起后背麻麻的症状。脊柱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脊柱结核则在免疫力较低人群中更易发生,这类人群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情。 3.神经系统疾病:像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感觉异常,出现后背麻麻的情况。神经炎的发生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患病后要积极查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4.内脏疾病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也可能引起后背麻麻的牵涉痛,例如心绞痛、胆囊炎等。心绞痛发作时,除了心前区疼痛外,可能放射至背部,引起后背麻麻的感觉;胆囊炎发作时,疼痛也可能牵涉到背部。这类情况需要及时鉴别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三、其他因素引起后背麻麻的情况 1.环境因素:寒冷刺激可导致背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出现后背麻麻的感觉。尤其是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如果背部保暖不当,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寒冷季节要注意背部保暖,适当增添衣物。 2.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可能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其中就包括后背麻麻的感觉。对于这类人群,要注意调节心理状态,可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改善症状。

    2025-09-24 14:19:33
  • 手指撕脱性骨折能自愈吗

    手指撕脱性骨折一般较难自愈,其受骨折程度、患者年龄、是否及时干预等因素影响,治疗措施有固定治疗和手术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特殊注意事项,儿童需家长配合固定与保证营养,老年人要防并发症、合理营养及关注心理。 一、影响自愈的因素 1.骨折程度:如果撕脱的骨块较小且移位不明显,但仍存在断端的异常对位关系,自身愈合也存在困难,因为骨折断端需要良好的对位才能顺利愈合,轻微的移位也会干扰正常的骨痂形成过程。对于较大的撕脱骨块,更不可能自行恢复,断端会持续处于异常状态。 2.患者年龄: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手指撕脱性骨折也不能期望其完全自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修复潜力,但也需要适当的干预来保证骨折正确愈合。而成年人的骨折愈合相对儿童较慢,且自身自愈的概率更低,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等功能会有所下降,不利于骨折断端的修复。老年人骨折愈合能力更差,手指撕脱性骨折几乎不可能自愈,还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3.是否及时干预:如果在发生手指撕脱性骨折后没有采取任何固定等干预措施,骨折断端会不断受到手指活动等影响,进一步移位,加剧损伤,根本无法自愈。及时的固定等处理是促进骨折良好愈合的关键。 二、一般的治疗措施 1.固定治疗:通常会采用手指夹板或石膏固定,将受伤手指固定在功能位,保持骨折断端的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固定时间一般需要3-6周左右,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儿童固定时间相对较短,因为儿童愈合快;老年人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也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进程。 2.手术治疗:当撕脱的骨块移位明显,严重影响手指功能和解剖结构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克氏针等方式将撕脱的骨块固定回原位,以保证骨折能正常愈合,恢复手指的正常功能。手术治疗适用于那些自行愈合会严重影响预后的情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手指撕脱性骨折后,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固定等治疗,因为儿童可能不太配合固定,需要家长加强看护,防止骨折断端再次移位。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等摄入,促进骨折愈合,但要避免过度喂养导致肥胖等问题影响身体状况和骨折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手指撕脱性骨折后,除了要积极配合治疗,还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炎、压疮等。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活动相对减少,要加强护理,定期翻身、拍背等。在营养方面,要保证蛋白质、钙等的合理摄入,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但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避免因骨折带来的行动不便等问题导致心理抑郁等情况,影响康复。

    2025-09-24 14:18:06
  • 枢椎骨折怎么诊断

    枢椎骨折通过病史与症状询问(包括受伤机制、一般情况、儿童及老年患者特点、症状表现)、体格检查(颈部体征、神经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不同检查对不同年龄段和健康状况患者有不同意义及作用)综合诊断,X线初步筛查,CT明确细节及分型,MRI评估脊髓等情况。 症状表现:枢椎骨折患者通常会有颈部疼痛,疼痛较为剧烈,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尤其是旋转、屈伸等活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损伤相关症状,如上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出现下肢肌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这与骨折移位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有关。 体格检查 颈部体征:检查颈部有无肿胀、压痛,骨折部位可有明显压痛。颈部活动度明显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稳定性破坏,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颈部活动。 神经功能检查:要检查患者的肢体肌力、肌张力,双侧肢体的感觉情况,包括痛觉、触觉等,还需检查腱反射情况。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检查时需更耐心细致,与正常同龄儿童对比;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些基础神经退变情况,需注意区分是骨折导致的新损伤还是基础疾病引起。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普通X线: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拍摄颈椎正位、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侧位片上可观察枢椎椎体形态、有无骨折线,动力位片有助于判断颈椎的稳定性。但普通X线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能漏诊,尤其是隐匿性骨折。儿童患者骨骼处于发育阶段,X线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师判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时,骨结构显示可能不清,需结合其他检查。 CT检查: 高分辨率CT:能清晰显示枢椎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情况、是否累及关节突等。对于怀疑枢椎骨折但普通X线未明确的患者,CT检查是重要的补充。它可以发现细微骨折,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如齿状突骨折可分为I型、II型、III型,通过CT能精准分型,这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儿童患者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老年患者一般可以耐受CT检查,但需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检查方案。 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主要用于评估脊髓及周围软组织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脊髓损伤、水肿等。对于枢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MRI能清晰显示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在儿童患者中,MRI对于脊髓损伤的评估更具优势,因为它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老年患者若合并脊髓病变,需结合MRI结果综合判断枢椎骨折与脊髓病变的关系。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来诊断枢椎骨折,不同年龄段和健康状况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根据各自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准确诊断枢椎骨折。

    2025-09-24 14:16:47
  • 撕脱性骨折石膏五周可以拆了吗

    撕脱性骨折石膏固定五周是否拆除需综合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及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判断,影像学要观察骨折线和骨痂等,临床看疼痛、肿胀情况,个体差异包括年龄、骨折部位、严重程度等,不能一概而论。 一、影像学评估是关键 1.X线检查:通过X线观察骨折线是否模糊、骨痂生长情况等。如果骨折线已基本模糊,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折端相对稳定,那么有可能达到拆除石膏的条件,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不同部位的撕脱性骨折愈合速度有所差异,例如手部的撕脱性骨折和下肢的撕脱性骨折愈合时间可能不同。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可能在五周时愈合情况较好,但也不能忽视个体差异;而对于老年人,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五周时可能还未达到拆除石膏的标准。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撕脱性骨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端的细节,包括骨折线是否消失、骨折块的位置等,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骨折愈合程度。 二、临床症状表现 1.疼痛情况:如果患者骨折部位在石膏固定五周后疼痛明显减轻,在进行轻微活动时也没有明显的疼痛加剧,说明骨折端相对稳定,可能具备拆除石膏的条件。但如果患者仍有较明显的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时疼痛加剧,那么可能还需要继续固定。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即使骨折五周,也需要更谨慎地评估疼痛等症状与骨折愈合的关系,因为糖尿病可能影响骨折的愈合进程,需要综合考虑血糖控制等因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2.肿胀情况:骨折部位的肿胀是否基本消退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肿胀已基本消退,说明局部血液循环等情况相对良好,有利于骨折愈合;如果仍有明显肿胀,可能提示骨折端还存在一定的炎症反应或血液循环障碍,需要进一步观察,不能急于拆除石膏。 三、个体差异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撕脱性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五周时有可能达到拆除石膏的条件,但仍需严格按照骨折愈合情况来定;而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速度慢,五周时大多不可以拆除石膏。 2.骨折部位:比如手指部位的撕脱性骨折相对愈合较快,五周有可能拆除石膏;而像股骨等部位的撕脱性骨折,五周时一般难以达到拆除石膏的标准。 3.骨折严重程度:如果是单纯的较小的撕脱性骨折,五周时可能愈合较好可以拆除石膏;但如果是粉碎性等较为严重的撕脱性骨折,五周时往往骨折愈合不充分,不能拆除石膏。 总之,撕脱性骨折石膏固定五周是否可以拆除不能简单判定,需要综合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以及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来准确评估骨折的愈合状况,从而决定是否拆除石膏。

    2025-09-24 14:15: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