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老年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四肢创伤骨折,断指再植,骨髓炎等治疗。
向 Ta 提问
-
股骨髁骨折有哪些症状
股骨髁骨折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有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全身严重时可致休克,一般有吸收热,伴感染时发热更高且有局部感染表现。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加之炎症反应,会出现肿胀。一般受伤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肿胀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严重的股骨髁骨折可能会导致患肢明显肿胀,皮肤发亮,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组织修复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肿胀可能相对更明显或消退相对较慢,需要密切观察肿胀变化情况。 畸形:部分患者可出现患肢畸形,如股骨髁骨折可能导致膝关节周围的正常解剖结构改变,出现下肢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等。例如,骨折端移位明显时,从外观上能看到患肢与健侧相比长度不同、外形异常。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畸形表现可能在程度和观察判断上有差异,儿童骨骼可塑性相对较强,但明显的骨折移位也会导致较为直观的畸形改变。 异常活动:在受伤的膝关节周围,可触及到骨折端异常的活动,即原本不应活动的部位出现了异常的活动度。这是骨折的特有体征之一,由于骨折断端之间的摩擦或移位导致。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发生股骨髁骨折,都可能出现异常活动,但儿童由于骨骼的弹性等因素,异常活动的表现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骨折的存在。 骨擦音或骨擦感:检查时可感觉到骨折端相互摩擦产生的骨擦音或触及到骨擦感。这是骨折断端移位后相互摩擦所致。在评估股骨髁骨折时,通过轻柔地触动骨折部位,有可能感知到骨擦音或摸到骨擦感,但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疼痛和损伤。 全身症状 休克:严重的股骨髁骨折,尤其是合并有大量出血时,可能会引起休克。例如,骨折导致大血管损伤,出血量大,可使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人群中可能更易发生,因为他们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等基础疾病,大量失血后更容易陷入休克状态,需要迅速进行评估和处理。 发热:骨折后吸收热较为常见,一般体温在38℃左右。这是由于骨折部位的血肿吸收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如果骨折伴有感染等情况,发热可能会更高,且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对于儿童来说,身体的炎症反应相对成年人可能更敏感,发热情况需要密切监测,同时要注意与感染性发热相鉴别。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感染征象,需警惕感染的可能。
2025-09-24 13:50:56 -
腰椎间盘突出怎么锻炼能治好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进行有氧运动、腰背肌锻炼和拉伸锻炼来改善状况。游泳适合各年龄段和生活方式的患者,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小燕飞每次20-30次、每天3-4组,五点支撑法每次10-15次、每天2-3组;仰卧位腰部拉伸每侧保持15-30秒、每天多组。锻炼要循序渐进,出现不适立即停练,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一、有氧运动 1.游泳:游泳是非常适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锻炼方式。在游泳过程中,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自重对椎间盘的压力,同时游泳时脊柱处于无负重状态且能得到多方向的活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都较为适宜,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游泳,每次30-60分钟,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比如对于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人群,游泳能有效缓解腰部肌肉紧张,增强腰背肌力量。 二、腰背肌锻炼 1.小燕飞: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部、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每次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一般每次可做20-30次,每天3-4组。这种锻炼方式适合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对于年轻患者和中老年患者都有一定益处,能增强腰背肌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对于有腰椎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2.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每次可做10-15次,每天2-3组。该方法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适用,尤其适合身体状况相对较弱的患者,能逐步增强腰背肌力量,改善腰椎功能。 三、拉伸锻炼 1.仰卧位腰部拉伸:患者仰卧,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屈膝屈髋,双手抱屈膝的下肢靠近胸部,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进行。这种拉伸锻炼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的紧张,对于因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有较好的放松作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可进行,每次每侧保持相应时间,每天可多做几组。 需要注意的是,锻炼应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腰部疼痛加重等不适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锻炼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等不良事件;孕妇在腰椎间盘突出时进行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相对温和的锻炼方式。
2025-09-24 13:49:29 -
右肩膀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右肩膀疼痛可能由肩部肌肉劳损、肩周炎、肩袖损伤、颈椎病、胆囊疾病等引起,不同病症成因和影响因素各异,如肩部肌肉劳损因长期不良姿势等致肌肉紧张劳损,肩周炎与肩关节退变等有关,肩袖损伤由外伤或慢性劳损引发,颈椎病因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根,胆囊疾病因神经牵涉导致右肩部牵涉痛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肩部肌肉劳损 1.成因: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会使右肩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劳损引发疼痛。例如,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时间保持含胸驼背的姿势使用电脑,右肩肌肉容易过度劳累。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更易出现劳损;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或运动方式不当也会增加风险;对于有长期伏案工作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二、肩周炎 1.成因: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多因肩关节退变、慢性劳损等引起。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发生炎性病变,导致右肩膀疼痛、活动受限。 2.影响因素:年龄是重要因素,50岁左右人群高发;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更易患肩周炎;长期肩部活动较少的人群,如退休后活动减少者,发病风险增加。 三、肩袖损伤 1.成因: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肌腱组成,外伤或慢性劳损可导致肩袖损伤,引起右肩膀疼痛。例如,肩部受到直接撞击或过度外展、上举等动作可能引发肩袖损伤。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者肩袖组织退变,更易损伤;运动员等肩部活动频繁人群,因过度使用肩部,肩袖损伤风险增加;有肩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受伤导致肩袖损伤的可能性增大。 四、颈椎病 1.成因:颈椎发生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神经根,可导致右肩膀放射性疼痛。颈椎的病变会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引发肩部不适。 2.影响因素:长期低头、颈部姿势不良等生活方式易诱发颈椎病;年龄增长导致颈椎退变,患病风险升高;有长期颈部不良姿势病史的人群,如长期使用高枕头的人,更易出现颈椎病相关的右肩膀疼痛。 五、胆囊疾病 1.成因:胆囊炎、胆结石等胆囊疾病可能引起右肩部牵涉痛。这是因为胆囊的神经与右肩部的神经有牵涉联系,当胆囊发生病变时,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膀。 2.影响因素: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肥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会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生风险;有胆囊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2025-09-24 13:47:55 -
颈椎病会不会引起头晕和恶心
颈椎病可致头晕恶心,与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血管神经有关,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易引发,中老年、长期伏案、有颈椎外伤史人群需注意,应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颈部锻炼、避免颈部受伤来预防。 不同类型颈椎病与头晕、恶心的关系 椎动脉型颈椎病:此型颈椎病是导致头晕较为常见的类型。由于椎动脉受到颈椎病变的直接压迫或刺激,使得椎动脉痉挛、狭窄,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头晕症状较为明显,尤其在颈部活动时,如突然转头等动作,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头晕、恶心等症状。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的退变等因素刺激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不仅分布于颈部,还与头部、内脏等有广泛联系,当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其中就包括头晕、恶心,还可能伴有心慌、视物模糊等表现。 相关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退变、骨质增生等情况较为常见,中老年人群患颈椎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此中老年人群若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需警惕颈椎病的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加重颈椎负担。 长期伏案工作者:如办公室职员、程序员等,由于长时间保持低头伏案的姿势,颈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颈椎病,进而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这类人群要注意定时改变姿势,进行颈部的活动和锻炼,如做颈部的伸展运动等,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有颈椎外伤史人群:既往有颈椎外伤的人群,颈椎的结构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更容易出现颈椎病相关症状。这类人群要更加注意颈部的保护,避免再次受伤,定期进行颈部的检查,一旦出现头晕、恶心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与颈椎病复发等有关。 如何预防颈椎病相关的头晕、恶心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睡姿都要保持正确。站立时要挺胸抬头,收腹;坐姿时要使腰部挺直,臀部充分接触座椅,双眼平视电脑屏幕;睡眠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一般以一拳高左右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适度颈部锻炼: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颈部锻炼,如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运动等,但要注意运动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颈部损伤。例如,每天可进行几次缓慢的颈部环绕运动。 避免颈部受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受到外伤,如进行剧烈运动时要做好颈部的防护等。
2025-09-24 13:44:25 -
耻骨上下支骨折的概念
耻骨上下支骨折是骨盆骨折的一种,由外伤等致耻骨上下支骨完整性连续性中断,有疼痛肿胀等表现,靠X线、CT诊断,无明显移位等可保守治疗,移位明显等需手术治疗。 解剖结构基础 耻骨位于骨盆前环,耻骨上支是从耻骨体向上延伸的部分,耻骨下支则是从耻骨上支向下内延伸并与坐骨支相连的部分。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耻骨上下支骨折就是此处的骨组织发生了断裂。 常见病因 外伤因素:多因强大的暴力作用所致,例如高处坠落时足部或臀部着地,暴力经传导作用于骨盆;或者交通事故中骨盆受到直接的撞击等。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外伤风险有所差异。年轻人由于参与剧烈运动或交通意外等情况,发生耻骨上下支骨折的风险相对较高;而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轻微的外力,如跌倒等也可能引发骨折。 病理性因素:极少数情况下,可能是由于骨骼本身存在病变,如骨肿瘤、骨结核等,导致骨的强度降低,在正常活动或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发生骨折,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骨盆区域的疼痛,尤其是在受伤部位有明显的压痛,可能伴有肿胀、淤血,髋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行走困难等。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骨骼的柔韧性等特点,临床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老年人可能因疼痛耐受性等原因,症状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但仍会有上述类似的局部表现。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耻骨上下支的骨折线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的移位程度、骨折碎片的情况等,从而明确诊断耻骨上下支骨折,并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对于无明显移位或移位较轻的耻骨上下支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骨盆兜带固定等。卧床休息需要患者长时间保持特定的体位,这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来说,依从性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可能相对较难配合长时间卧床;老年人则需要注意长期卧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 手术治疗: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影响骨盆的稳定性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复位骨折并进行内固定等操作来恢复耻骨上下支的正常解剖结构和骨盆的稳定性。手术的选择和操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全身状况、骨折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
2025-09-24 13: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