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向 Ta 提问
-
哪种检查方式可以测量脑龄
磁共振成像基于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可用于测量脑龄,通过采集大脑灰质白质等区域影像数据用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构建脑龄预测模型,分析其体积密度形态等特征与正常衰老人群对比计算个体脑龄,且需考虑年龄性别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及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等因素对脑龄评估的影响。 一、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基于其对大脑组织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可用于测量脑龄。通过采集大脑的灰质、白质等区域的影像数据,利用影像组学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脑龄预测模型。具体而言,该技术会分析大脑不同区域的体积、密度、形态等特征,与大规模正常衰老人群的大脑影像特征进行对比,从而计算出个体的脑龄。在考虑因素方面,年龄不同的人群大脑结构随衰老的变化规律不同;性别差异可能导致大脑某些区域的发育和衰老进程存在差异;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脑龄评估结果;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其大脑结构可能出现病理性改变,与正常衰老的大脑影像特征不同,通过MRI检查能更精准地捕捉这些差异来确定脑龄。
2025-08-15 11:35:42 -
晚上睡觉打颤怎么回事
晚上睡觉发抖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白天过度疲劳、癫痫等。 一、环境因素:晚上睡觉时如果气温较低,而患者没有做好保暖,使得皮肤表面温度不断下降,就可能导致晚上睡觉发抖。比如在寒冷的冬天,室内没有足够的取暖措施,或者睡觉时被子过薄等情况,都容易让身体热量散失较快,进而引发发抖现象。 二、白天过度疲劳:患者在白天进行长时间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多处肌肉出现异常兴奋状态。到了晚上睡觉,这些肌肉仍持续收缩,就会出现睡觉发抖的情况,同时往往还伴有一定程度的酸痛症状。例如,从事高强度的搬运工作一整天,或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跑步等,都可能产生这样的后果。 三、癫痫:这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导致的病变。发病时大脑异常放电,使得神经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晚上睡觉发抖的情况。例如,有癫痫家族病史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癫痫,或者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刺激下也可能诱发癫痫,进而引发睡觉时的发抖表现。 总之,晚上睡觉发抖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便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2025-08-15 11:33:28 -
失眠挂什么科室
失眠由神经系统本身病变如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等导致的挂神经内科,由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因素引发的挂精神心理科,部分医院有睡眠医学科可针对各类睡眠相关问题包括单纯性失眠进行综合诊治。 一、神经内科 当失眠是由神经系统本身的病变引起时,如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等导致的失眠,通常需要挂神经内科。例如,脑梗死患者可能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睡眠障碍,此时需由神经内科医生评估神经系统病变情况并处理相关失眠问题。 二、精神心理科 若失眠是由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因素引发,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导致失眠,这类情况应挂精神心理科。因为精神心理科医生能够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治疗手段来解决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状况。 三、睡眠医学科 部分医院设有专门的睡眠医学科,该科室针对各类睡眠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诊治,包括失眠的诊断与治疗。对于单纯性失眠且需要专业睡眠相关评估(如多导睡眠图检查等)的患者,可选择挂睡眠医学科。
2025-08-15 11:29:33 -
养血清脑颗粒禁忌人群
养血清脑颗粒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肝旺所致的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但孕妇、对养血清脑颗粒成分过敏者、肝功能失代偿患者、慢性疾病患者、过敏体质者、儿童、年老体弱者、哺乳期妇女等人群应禁用或慎用。 1.孕妇禁用养血清脑颗粒。 2.对养血清脑颗粒成分过敏者禁用。 3.肝功能失代偿患者禁用养血清脑颗粒。 4.慢性疾病患者,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养血清脑颗粒。 5.过敏体质者慎用养血清脑颗粒。 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养血清脑颗粒。 7.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养血清脑颗粒。 需要注意的是,养血清脑颗粒是一种处方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在使用养血清脑颗粒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应避免饮酒和吸烟。如果在使用养血清脑颗粒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2025-08-15 11:28:36 -
我经常流口水是什么病的前兆我女4
经常流口水可能是口腔问题、神经系统问题、药物副作用或其他健康问题的前兆,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治疗。 经常流口水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前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口腔问题:口腔溃疡、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可能导致口腔分泌物增多,从而引起流口水。 神经系统问题:面瘫、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口腔肌肉的功能,导致流口水。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镇静药等,可能会导致唾液分泌增多,引起流口水。 其他健康问题:消化不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流口水。 如果经常流口水,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具体的原因。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流口水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出现频繁、异常的流口水,也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
2025-08-15 1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