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吴永明,男,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科危重症监护方面的工作,在神经科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高的临床水平,特别是在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个人擅长
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展开
  • 经常头晕怎么治

    头晕治疗需以明确病因诊断为核心,具体涵盖以下要点:临床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明确病因,不同病因治疗策略差异显著;常见病因如前庭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精神心理因素等有相应针对性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妊娠期女性、儿童青少年治疗需注意相应事项;生活方式干预与康复包括体位训练、饮食调整、睡眠管理;长期随访与复发预防需定期监测代谢指标、持续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精神心理因素导致头晕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患者应主动参与治疗决策,避免自行用药或忽视症状,反复发作或症状加重者建议及时就诊完善检查明确病因。 一、明确头晕病因是治疗前提 头晕作为常见症状,可能涉及前庭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代谢性疾病等多领域病因。临床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如头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体格检查(血压监测、神经功能评估)及辅助检查(头颅MRI、前庭功能检查、动态心电图)明确病因。例如,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常在快速站立时出现头晕,而梅尼埃病患者可能伴有耳鸣及听力下降。不同病因的治疗策略差异显著,因此精准诊断是治疗的核心。 二、常见病因及针对性治疗 1.前庭系统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通过Epley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有效率可达80%以上。 前庭神经炎:需短期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联合前庭康复训练,疗程通常为2~3周。 梅尼埃病: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2g)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减少发作频率。 2.心血管系统疾病 体位性低血压:建议缓慢改变体位,增加盐分摄入(每日6~10g),必要时使用氟氢可的松。 心律失常:需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3.神经系统疾病 后循环缺血:需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及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 偏头痛相关性眩晕:曲普坦类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急性发作,预防用药需根据发作频率选择。 4.代谢及精神心理因素 贫血:补充铁剂(硫酸亚铁)及维生素B12需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疗程。 焦虑抑郁状态: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可改善躯体化症状,但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三、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需警惕多重用药风险,避免使用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 跌倒风险评估(如使用TimedUpandGo测试)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妊娠期女性 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在妊娠早期可能增加胎儿畸形风险,需权衡利弊后使用。 贫血治疗优先选择铁剂补充,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中药。 3.儿童及青少年 需排除先天性前庭功能障碍(如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 抗焦虑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童适应症,避免影响神经发育。 四、生活方式干预与康复 1.体位训练 每日进行3次,每次10~15分钟的头位倾斜训练,可改善前庭代偿功能。 2.饮食调整 避免过量咖啡因摄入(每日≤400mg),限制酒精摄入(男性≤2标准杯/日,女性≤1标准杯/日)。 3.睡眠管理 保持规律作息,失眠患者可短期使用非苯二氮类药物(如佐匹克隆),但需注意成瘾风险。 五、长期随访与复发预防 1.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2.前庭功能康复需持续3~6个月,每周至少3次平衡训练。 3.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头晕需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减少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头晕的治疗需以病因诊断为核心,结合个体化治疗策略。患者应主动参与治疗决策,避免自行用药或忽视症状。对于反复发作或症状加重者,建议及时至神经内科、耳鼻喉科或心内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2025-09-30 13:35:00
  • 头晕恶心吃什么药最快

    头晕恶心原因多样,如内耳疾病、脑血管疾病、颈椎病、高血压、低血糖、药物不良反应等,需先明确病因再选药,不同病因涉及不同药物,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各有注意事项,均需医生据具体情况个体化用药以保障安全有效 一、头晕恶心的常见原因及对应药物选择原则 头晕恶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梅尼埃病等)、脑血管疾病、颈椎病、高血压、低血糖、药物不良反应等。在选择药物时需先明确病因,以下是针对不同常见原因可能涉及的药物,但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内耳疾病导致的头晕恶心:若为梅尼埃病发作期,可能会用到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但需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判断是否适用及确定最终用药方案。 高血压引起的头晕恶心:如果是血压升高导致,可能会涉及降压药物,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血压情况、有无其他并发症等由医生选择,比如硝苯地平类降压药等,但不能自行随意用药。 低血糖导致的头晕恶心:一般及时补充糖分可缓解,如口服葡萄糖水等,但这不属于药物治疗的传统范畴,若因其他疾病导致的低血糖则需针对原发疾病进一步处理。 二、不同病因相关药物举例及科学依据 (一)内耳性头晕恶心相关药物 梅尼埃病是常见的内耳性疾病,会引起头晕、恶心、耳鸣、耳闷等症状。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类药物,能改善内耳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从而缓解梅尼埃病相关的头晕等症状,有临床研究表明倍他司汀可有效减轻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但具体使用需遵循医生指导。 (二)脑血管疾病相关头晕恶心 如果是后循环缺血等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头晕恶心,可能会涉及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银杏叶制剂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有相关研究显示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晕等症状,但同样需在医生评估病情后合理应用。 (三)颈椎病相关头晕恶心 对于神经根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的头晕恶心,可能会用到神经营养药物等,如甲钴胺等,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对神经组织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可缓解颈椎病相关神经受压引起的头晕等不适,但也需由医生根据颈椎病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使用及综合治疗方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头晕恶心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很多成人用的药物儿童不能随意使用。如果是儿童因内耳疾病等导致头晕恶心,首先应尽量通过非药物干预,如休息、调整体位等缓解症状,若必须用药需在儿科医生严格评估后,选择儿童适用的、安全性高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二)孕妇 孕妇出现头晕恶心情况较为复杂,不能自行盲目用药。首先要明确病因,若是孕期常见的生理反应导致的轻度头晕恶心,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休息、清淡饮食等缓解。若考虑是疾病因素导致,如妊娠期高血压等,需在妇产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因为孕妇用药需要兼顾胎儿的安全,很多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 (三)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头晕恶心时,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生理特点,在药物选择上更需谨慎。要先全面评估病因,比如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糖等情况。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 总之,头晕恶心的用药需根据具体病因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吃什么药最快,必须在明确病因后,由专业医生进行个体化的药物选择和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来保障用药安全和有效。

    2025-09-30 13:33:14
  • 丘脑出血能恢复正常吗

    丘脑出血后能否恢复正常受出血量、出血部位、治疗及时性、患者自身基础状况及康复训练等多因素影响,小量、局限于丘脑内部、及时治疗、年轻且基础健康、早期规范康复训练者恢复正常概率较高,大量、累及周围重要结构、延误治疗、老年且有基础疾病、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规范者恢复正常难度大,需综合多因素采取及时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提高恢复正常概率。 出血量的影响 小量丘脑出血:如果丘脑出血量较少,比如血肿量小于10毫升,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如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较好,甚至接近正常状态。研究显示,小量丘脑出血患者在积极治疗后,约60%-70%可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大量丘脑出血:当丘脑出血量较大,超过30毫升时,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患者可能出现昏迷、严重的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这类患者恢复正常的难度较大,多数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等。 出血部位的影响 局限于丘脑内部的出血:如果出血部位比较局限,没有波及到周围重要的神经传导束等结构,相对来说恢复的可能性较大。例如出血主要在丘脑的某一相对独立区域,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破坏较小,通过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累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出血:若丘脑出血累及内囊等重要结构,由于内囊是神经纤维集中通过的区域,受损后会导致严重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恢复正常的难度增加。内囊受损后,神经纤维的传导受到严重影响,修复较为困难。 治疗及时性的影响 及时治疗:在丘脑出血发生后,如果能够在6小时内得到有效的治疗,如尽快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恢复正常的概率。早期的规范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治疗不及时:如果延误治疗,脑组织受到持续的血肿压迫和缺血缺氧损伤,会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的死亡,从而影响恢复,即使后期进行治疗,恢复正常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患者自身基础状况的影响 年轻且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年轻患者身体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在丘脑出血后,如果基础健康状况好,没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恢复正常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良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接受治疗和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老年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恢复能力较弱,若同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恢复的难度。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神经的修复,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不利于脑出血后的病情稳定,这些都会影响丘脑出血的恢复,导致恢复正常的概率降低。 康复训练的影响 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对于丘脑出血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康复训练包括肢体的运动功能训练、感觉训练、认知训练等。例如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感觉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偏身感觉障碍等。研究表明,接受早期规范康复训练的丘脑出血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比例比未进行规范康复训练的患者高30%左右。 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规范:如果康复训练开始时间晚或者训练方法不规范,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佳,影响恢复正常的进程。比如过早进行不适当的训练可能会加重肢体的损伤,而训练方法不当则无法有效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 总之,丘脑出血后部分患者可以恢复正常,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来提高恢复正常的概率。

    2025-09-30 13:31:34
  • 脑出血昏迷期可以转院吗

    脑出血昏迷期是否转院需综合多方面评估,包括病情稳定程度(生命体征、颅内压等)、转运设备配备,还要考虑儿童和老年患者的特殊情况,转院后到达接收医院要重新评估并制定针对性后续治疗方案,需谨慎决策是否转院。 一、转院的前提条件 1.病情稳定程度评估 若患者脑出血昏迷期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维持在正常或可控制范围内。例如血压收缩压在100-180mmHg之间相对稳定,心率在60-100次/分钟,呼吸频率12-20次/分钟,此时具备一定转院基础。但如果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如血压严重波动(收缩压持续>200mmHg或<90mmHg)、心率失常难以纠正、呼吸急促或微弱不规则等,则不适合转院,因为转运会进一步增加生命体征恶化的风险。 颅内压情况:如果通过甘露醇等药物初步控制颅内压,使颅内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相对安全,可考虑转院;若颅内压仍持续升高且难以通过现场简单措施控制,则转院风险极大。 2.转运设备的配备 转院必须配备合适的转运设备,如具备心电监护仪,可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要有充足的供氧设备,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氧气供应;还需要有抢救设备,如除颤仪(如果患者有心脏方面潜在风险)、简易呼吸器等,以应对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特殊,需要更精细的儿童专用监护设备和抢救设备,确保在转院过程中能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转运工具的选择也很关键,一般优先选择具备良好稳定性和急救设施的救护车,而不是普通车辆。对于婴幼儿患者,要特别注意转运工具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因颠簸等因素加重病情。 二、不同人群转院的特殊考虑 1.儿童患者 儿童脑出血昏迷期转院需格外谨慎。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颅内代偿空间相对较小,转院过程中的颠簸等可能导致颅内压进一步波动,加重脑损伤。在转院前后都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神经系统体征,如瞳孔变化、肢体活动等。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调整转运设备和护理方式,例如婴儿需要更轻柔的搬运和更精准的生命体征监测,确保转院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最大程度减少转院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脑出血昏迷期转院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转院过程的影响。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相对衰退,耐受性较差,转院过程中生命体征的波动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等其他并发症。所以在转院前需要对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更全面的评估,确保在转院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医疗力量应对可能出现的基础疾病相关的突发情况,并且在转院途中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的监测,如血糖、心电图等。 三、转院后的后续处理 1.到达接收医院后的评估 患者到达接收医院后,要立即重新评估病情。包括再次进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颅内出血情况有无变化,复查生命体征,了解转院途中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除了神经系统评估外,还需要评估其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可能受到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重新评估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 2.针对性的后续治疗 根据重新评估的结果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如果转院途中病情有变化,可能需要调整脑出血的治疗方案,如进一步调整降颅压药物的使用等。对于儿童患者,会根据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计划;老年患者则会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时,注重对基础疾病的协同管理,以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 总之,脑出血昏迷期是否可以转院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稳定程度、转运设备配备情况以及不同人群的特殊因素等多方面因素,谨慎决策。

    2025-09-30 13:29:11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有哪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不同血管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点,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短暂性单眼视力障碍、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头晕平衡障碍等;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除上述部分症状外还有同侧面部麻木等,儿童罕见,成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易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脑干症状、共济失调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及有相关病史者更易出现相应症状。 一、神经系统症状 短暂性单眼视力障碍:多表现为单眼突然发生一过性黑矇,持续数分钟后恢复,这是由于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所致,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内动脉系统供血的视网膜动脉缺血有关,年龄较大且有动脉硬化等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此类症状,因为动脉硬化可能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视网膜血供。 肢体无力或麻木 单侧肢体无力:患者可出现单侧上肢或下肢无力,严重时可能影响行走或持物,例如拿东西时突然拿不住,行走时步态不稳等。这是因为脑部相应区域的缺血影响了运动神经功能,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病变风险增加,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相对较高。 单侧肢体麻木:表现为单侧面部、手部或足部的麻木感,感觉异常,如同戴了手套或袜子的感觉,这是脑部感觉神经受缺血影响的表现,不同年龄层人群均可发生,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更易出现,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增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及相应症状出现的可能。 言语不利:可表现为说话不流利,词不达意,或者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等。这是因为脑部语言中枢区域缺血,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多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变,有脑血管病家族史且自身有高血压等病史的人群,家族遗传可能增加脑血管病易感性,而高血压进一步损伤血管,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言语不利症状。 头晕、平衡障碍:患者会感到头晕目眩,站立或行走时平衡感变差,容易摔倒。这是由于脑部前庭系统或其供血区域缺血,影响了平衡觉和空间觉的感知,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老年人平衡功能本身有所下降,若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易出现平衡障碍相关症状,且有颈椎病等可能影响椎动脉供血的病史时,也会增加头晕、平衡障碍的发生风险。 二、不同血管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点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除上述提到的单眼视力障碍、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同侧面部麻木等症状,其症状相对较典型地与颈内动脉供血区域相关,在儿童中极为罕见,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如肥胖者,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概率,进而影响血管状态,增加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干症状:可出现复视(看东西重影)、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说话不清)等。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的脑干区域缺血,影响了眼球运动神经、吞咽神经等功能,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有动脉硬化且从事高强度脑力或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血管调节能力可能下降,更易出现此类症状,长期高强度工作可能导致身体疲劳,进一步影响血管状态,增加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相关脑干症状的出现可能。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如同醉酒步态,是由于小脑等平衡相关区域缺血,影响了运动的协调性,老年人由于小脑等结构的功能随年龄增长有所减退,若发生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易出现共济失调症状,且有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病史的老年人,椎动脉供血受影响,增加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共济失调的发生风险。

    2025-09-30 13:27: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