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吴永明,男,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科危重症监护方面的工作,在神经科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高的临床水平,特别是在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个人擅长
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展开
  • 吃完饭就想睡觉是怎么回事

    吃完饭就想睡觉,可能与生理、生活方式、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作息、调整生活节奏、定期体检等方式缓解。如症状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 1.生理因素 进食后,身体会将血液分配到消化系统,帮助消化食物,导致大脑供血相对减少,从而使人感到困倦。 进餐后,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会刺激大脑分泌一种叫做“腺苷”的神经递质,它会让人感到困倦。 2.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如果平时运动量过少,可能会导致吃完饭就想睡觉。 睡眠不足:如果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和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能会导致吃完饭就想睡觉。 作息不规律:如果作息时间不规律,比如经常熬夜、午睡时间过长等,可能会影响生物钟,导致吃完饭就想睡觉。 过度疲劳:如果工作或学习压力过大,身体和大脑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可能会导致吃完饭就想睡觉。 3.疾病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导致吃完饭就想睡觉。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能会出现代谢率降低、疲劳、嗜睡等症状。 贫血: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疲劳、嗜睡等症状。 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大脑供血不足,从而使人感到困倦。 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嗜睡等症状。 如果吃完饭就想睡觉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对于容易出现吃完饭就想睡觉的人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饮食 避免吃得过饱:每餐只吃七八分饱即可。 避免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导致更容易感到困倦。 避免在睡前吃零食:睡前吃零食会增加胃部负担,影响睡眠质量。 2.适当运动 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增强身体的活力。 运动时间最好在饭后1-2小时进行,避免在饭后立即运动。 3.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30分钟左右。 避免熬夜,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 4.调整生活节奏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 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冥想、做瑜伽等。 5.定期体检 如果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等,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总之,吃完饭就想睡觉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采取一些措施来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缓解吃完饭就想睡觉的症状。

    2025-09-30 11:47:48
  • 脑溢血是怎么造成的

    脑溢血常见成因有:高血压是首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致血管损伤脆弱易形成微动脉瘤,血压骤升可致破裂,中老年人更易受影响,生活方式不良会增加风险;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斑块破裂易致出血,年龄增长发病几率增加,女性绝经前后有差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血管结构异常易破裂出血,年轻人中相对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功能易致出血,各年龄段都可能涉及;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也可诱发。 高血压是引发脑溢血的首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受到损伤,变得脆弱,容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就可能破裂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发生脑溢血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得多。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易受高血压影响;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导致脑溢血的机制上并无本质差异,但有研究显示,中老年男性在高血压相关脑溢血的发病率上可能略高于女性,不过这也与个体的血压控制情况等多种因素相关。从生活方式来看,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脑溢血几率。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形成,会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而当斑块破裂时,更容易引发血管破裂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几率会增加,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动脉硬化相关的脑溢血。男性和女性在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的进程相对较慢,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消失,动脉硬化的风险会上升。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群需要注意控制血脂、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 脑血管畸形 先天性的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结构异常,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相对更常见一些。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但由于先天性因素,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发病。有脑血管畸形病史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检查,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以防血管破裂。 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容易出血。这类患者发生脑溢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年龄上,不同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年龄不同,但总体而言,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涉及。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密切关注凝血功能等指标,预防脑溢血的发生。 其他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升高血压,增加脑溢血风险;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也可能使血压突然升高,诱发脑溢血。例如,情绪激动时,人体会分泌一些激素,导致血压急剧上升,从而增加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

    2025-09-30 11:44:24
  • 癫疯病症状

    癫疯病即癫痫,症状多样,包括全面性发作相关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和失神发作(小发作),部分性发作相关的单纯部分性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部分感觉性发作),还有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频繁发作间期意识未恢复),不同类型有不同临床特征,了解症状助早期发现就医,对有症状患者需详细问病史。 一、全面性发作相关症状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先出现强直期,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收缩,患者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等;随后进入阵挛期,出现全身节律性抽搐,可伴有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发作持续数分钟后自行停止,随后患者进入昏睡状态,清醒后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这种发作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与遗传、脑部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儿童及青少年相对高发,生活方式不规律、有脑部外伤病史等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失神发作(小发作):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短暂意识丧失,患者正在进行的活动突然中断,双眼凝视,呼之不应,可伴有简单的自动性动作,如擦鼻、咀嚼等,一般持续数秒后恢复,发作后继续原来的活动,对发作无记忆。其发作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儿童的生活习惯、学习压力等可能影响发作频率,若有脑部发育异常病史则更易出现。 二、部分性发作相关症状 单纯部分性发作 部分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不自主抽搐,常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指或足趾等部位,可扩展为杰克逊发作,即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这种发作与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异常放电有关,有脑部肿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史的人群发生风险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年龄较小的儿童若有脑部感染病史也可能出现此类发作。 部分感觉性发作:表现为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异常,如躯体麻木感、针刺感,或视觉性(如闪光、黑矇等)、听觉性(如耳鸣等)、嗅觉性(如闻到难闻气味等)、味觉性(如口中有异味等)、眩晕性发作等,其发生与大脑相应感觉区的异常放电相关,脑部外伤、脑血管病变等因素可能诱发,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 三、癫痫持续状态相关症状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频繁发作且发作间期意识未恢复至正常状态。此时患者可表现为全身抽搐反复发作、意识障碍进行性恶化,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有癫痫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突然停药等人群更易出现这种危急情况。 癫疯病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类型的癫痫有不同的临床特征,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对于有癫疯病相关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出生史、既往脑部疾病史、家族史等,以便准确判断病情。

    2025-09-30 11:42:14
  • 导致帕金森加重的因素有哪些

    帕金森病加重受药物、疾病本身进展、生活方式、环境、心理等因素影响,老年患者需在多方面格外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儿童帕金森病罕见且需遵儿科原则综合干预。 疾病本身的进展因素 帕金森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疾病本身会逐渐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不断退化丢失,使得多巴胺能神经递质分泌持续减少,进而使得运动症状等不断加重,如运动迟缓会愈发明显,震颤可能变得更加频繁且难以控制等。一般在疾病的中晚期,症状加重的情况较为突出,这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受损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帕金森病患者如果长期缺乏适当的运动,会导致肌肉僵硬、关节挛缩等情况进一步加重,进而影响运动功能,使帕金森症状显得更重。例如,长期卧床或极少活动的患者,肌肉力量会逐渐下降,平衡能力也会变差,容易出现跌倒等情况,同时运动迟缓等症状会更加显著。 营养不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均衡,缺乏某些对神经系统功能维持有益的营养素,如维生素E、某些矿物质等。研究发现,营养不良的帕金森病患者,其神经功能的维持和修复能力会受到影响,可能会使得帕金森症状加重。比如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其他营养来源的患者,可能存在维生素等缺乏情况,进而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因素 接触有毒物质:长期接触某些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也可能与帕金森病加重有关,如长期接触农业杀虫剂、工业化学品中的某些成分等。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生活在农药使用较为频繁区域的人群,患帕金森病且病情进展较快、症状加重明显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些有毒物质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加速疾病的进展,导致帕金森症状加重。 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帕金森病患者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下,会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可能促使帕金森症状加重。例如,长期焦虑的患者体内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这些激素可能干扰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平衡,使得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等更加明显。研究发现,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的帕金森病患者,其运动功能评分等指标往往较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更低,症状加重情况更突出。 对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面对上述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的因素时更应格外注意。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积极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运动功能;保持均衡营养的饮食;尽量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同时家人要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延缓病情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儿童帕金森病患者极为罕见,若有特殊情况导致疑似帕金森病,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评估各种可能因素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等多方面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

    2025-09-30 11:41:11
  • 脑出血为什么会出现肺部感染

    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风险增加与解剖生理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医源性因素相关,不同人群如老年、儿童、有基础疾病患者有特殊情况及注意要点,老年患者要注重护理观察,儿童要注意呼吸道通畅和用药安全,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控制基础疾病指标降低感染几率。 一、解剖生理因素导致的肺部感染风险增加 脑出血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这会使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容易发生误吸。例如,昏迷的患者无法正常协调吞咽动作,口腔内分泌物、胃内容物等容易误入气管,从而引发吸入性肺炎。同时,脑出血可能导致患者长期卧床,肺部的分泌物排出不畅,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肺功能有所减退,肺的顺应性下降,纤毛运动减弱,更不利于痰液的排出,使得痰液在肺部积聚,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 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相关感染机制 脑出血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会受到抑制。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功能以及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都会降低。比如,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其功能下降会使机体抵御细菌入侵的能力减弱。而且,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还容易发生菌群移位,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并转移至肺部,引发肺部感染。 三、医源性因素带来的感染风险 在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多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这些操作会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增加细菌定植的机会。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导致肺部菌群失调,使得耐药菌更容易在肺部生长繁殖,从而引发肺部感染。例如,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会抑制敏感菌,而耐药菌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肺部的二重感染。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注意要点 老年患者: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呼吸和免疫功能,所以在脑出血后更易出现肺部感染。护理上需更加注重定期为老年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同时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疑似肺部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儿童患者:儿童脑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呼吸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如气道较窄、纤毛运动较弱等,肺部感染的发生机制也有其特点。儿童脑出血后卧床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适当的体位引流等方法帮助痰液排出,并且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肺部感染。 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本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风险更高。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白细胞的杀菌能力,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这类患者需要在积极治疗脑出血的同时,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几率。

    2025-09-30 11:39: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