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吴永明,男,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科危重症监护方面的工作,在神经科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较高的临床水平,特别是在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等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个人擅长
脑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经颅二维彩色超声、有创颅内压监测等)、大面积脑梗塞、脑出血、严重颅内感染和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科危重疾病的诊治、微创手术治疗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展开
  • 瞌睡太多是什么原因

    瞌睡太多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嗜睡症、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药物副作用、健康问题、环境因素、缺乏运动、心理因素、个人习惯等。如果经常感到瞌睡太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采取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午睡时间过长、减少咖啡因和饮料的摄入、增加身体活动、管理压力、注意饮食健康、定期体检等措施。如果瞌睡问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进行评估和诊断。 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是一种在睡眠中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疾病,会导致氧气摄入不足和睡眠中断,使人白天感到困倦。 2.嗜睡症: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无法控制的过度嗜睡,可能伴有猝倒、睡眠麻痹和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3.睡眠不足:长期缺乏足够的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白天困倦。 4.睡眠不规律:不规律的睡眠时间、时差反应或轮班工作等因素可能影响睡眠质量,使人白天困倦。 5.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镇静药、抗组胺药等,可能导致嗜睡。 6.健康问题:一些健康问题也可能引起嗜睡,如糖尿病、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7.环境因素:噪音、温度不适、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困倦。 8.缺乏运动:缺乏身体活动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生物钟,使人白天困倦。 9.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影响睡眠,导致白天困倦。 10.个人习惯:某些个人习惯,如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喝咖啡因饮料等,可能影响睡眠,导致白天困倦。 如果您经常感到瞌睡太多,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2.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使用合适的床垫和枕头。 3.避免午睡时间过长:午睡时间过长可能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4.减少咖啡因和饮料的摄入:避免在下午或晚上摄入咖啡因和含咖啡因的饮料。 5.增加身体活动:定期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6.管理压力:采用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减轻压力。 7.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晚餐过饱或过晚进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8.定期体检:如果瞌睡太多是由健康问题引起的,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 如果您的瞌睡问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记忆力下降、情绪问题等,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进行评估和诊断。他们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睡眠评估,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此外,如果您正在服用药物,应告知医生您的瞌睡问题,以便医生评估药物是否是导致瞌睡的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26 12:38:04
  • 如何诊断脑瘫

    病史采集需询问孕期及围生期高危因素、出生后生长发育史、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张力、反射、运动功能评估,辅助检查有头颅磁共振成像、头颅超声、脑电图等以辅助判断脑瘫相关情况。 一、病史采集 1.1孕期及围生期情况:需详尽询问母亲孕期有无感染(如TORCH感染等)、是否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胎儿宫内发育状况,以及围生期是否存在早产(妊娠不足37周分娩)、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低于2500g)、新生儿窒息、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进而引发脑瘫)等高危因素,不同孕期及围生期不良事件对脑部发育影响各异,是判断脑瘫风险的重要依据。 1.2出生后生长发育史:密切关注婴儿运动发育进程,如3个月时能否正常抬头、4个月时能否伸手抓握物体、6个月时能否独坐等运动发育里程碑是否落后;同时留意语言发育(如何时发出咿呀声、何时开始有简单语言表达等)、认知发育(如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注意力情况等)是否存在异常,不同年龄段发育延迟表现提示脑瘫可能性不同。 1.3家族史:询问家族中有无类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排查遗传因素相关的脑瘫风险,部分脑瘫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 二、神经系统检查 2.1肌张力评估:通过被动活动患儿肢体来检查肌张力,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低肌张力型脑瘫患儿则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无张力,不同类型肌张力异常是诊断脑瘫的关键特征之一。 2.2反射检查:检查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是否延迟消失及有无异常反射,正常婴儿出生后原始反射会随生长发育逐渐消失,脑瘫患儿可能出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不对称或亢进等异常情况,这些异常反射有助于辅助诊断。 2.3运动功能评估:观察患儿运动姿势(如站立、行走时的姿势)及运动能力,如痉挛型脑瘫患儿行走时可能呈现剪刀步(双下肢内收交叉,形似剪刀),同时评估精细运动能力,如能否完成精细的手指对捏动作等,通过对运动功能的全面评估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及存在异常。 三、辅助检查 3.1影像学检查 3.1.1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能发现脑发育异常(如脑皮质发育不良)、脑损伤部位(如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不同年龄患儿脑部MRI表现不同,结合年龄能更准确判断脑部病理改变,对明确脑瘫病因至关重要。 3.1.2头颅超声检查:适用于新生儿,可观察脑室系统、脑实质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早产儿脑室周围出血等病变,为脑瘫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3.2脑电图(EEG):了解患儿脑电活动,部分脑瘫患儿可能合并癫痫,EEG可检测到异常脑电波形,辅助评估是否存在癫痫等并发情况,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EEG结果。

    2025-09-26 12:36:53
  • 脑梗有哪些症状

    脑梗有脑部缺血缺氧相关症状和不同脑血管闭塞部位对应的特殊症状,脑部缺血缺氧相关症状包括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言语障碍)、头痛呕吐;大脑前动脉闭塞致对侧下肢运动感觉障碍伴排尿障碍,大脑中动脉闭塞有对侧肢体障碍及同侧偏盲,椎-基底动脉闭塞现眩晕等多种症状,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脑梗发生及症状表现有差异。 一、脑部缺血缺氧相关症状 突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运动功能障碍:常见表现为一侧肢体(如上肢或下肢)无力或活动不灵,患者可能无法顺利持物、行走不稳甚至摔倒。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运动调控的区域发生缺血,影响了对肢体运动的正常指挥。例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脑梗时,常常出现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脑梗相对更易发生,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 感觉异常:可表现为面部、手部或腿部的麻木感,患者可能感觉皮肤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这是由于脑部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感觉信息传递出现异常。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管壁受损,更容易发生脑梗,感觉异常的症状可能会更早出现且更易被忽视。 言语障碍:包括说话不清、不能流利表达自己的意思(失语)或听不懂别人说话(感觉性失语)等。这是因为负责语言功能的脑区,如布洛卡区、韦尼克区等发生缺血,影响了语言的生成和理解。在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中,血管病变风险增加,言语障碍的发生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头痛、呕吐:部分脑梗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脑梗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了颅内的痛觉敏感结构。对于老年人,本身颅腔的代偿空间相对较小,颅内压升高时头痛、呕吐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二、不同脑血管闭塞部位对应的特殊症状 大脑前动脉闭塞:可出现对侧下肢的运动及感觉障碍,同时伴有排尿障碍等。这是因为大脑前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部,影响了相关区域的功能。在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且病变累及大脑前动脉的人群中,更易出现此类症状。 大脑中动脉闭塞:除了常见的对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外,还可能出现同侧偏盲等视觉障碍。大脑中动脉是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区域的重要血管,闭塞后影响范围较广。对于有高脂血症的人群,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导致大脑中动脉闭塞,从而出现相应症状。 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如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交叉性瘫痪(即一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瘫痪)等。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这些部位受损会导致上述多种症状。在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血管受到损伤,椎-基底动脉闭塞的风险增加,相应症状也更易出现。

    2025-09-26 12:36:00
  • 脑梗患者应如何进行最佳的康复恢复

    脑梗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启动康复训练涵盖运动功能(个体化训练及步行、肢体功能等持续改善)、语言与吞咽功能康复,日常生活需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保证规律作息,给予心理支持,老年患者注意康复安全性与耐受性,女性患者关注特殊时期对康复影响,基础疾病患者康复时监测基础疾病指标确保可控。 一、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 脑梗患者病情稳定后(通常发病48小时后无禁忌证)即应尽早启动康复训练,早期康复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风险。运动功能训练需个体化,包括良肢位摆放(防止患肢畸形)、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坐位/站位平衡训练等,可借助弹力带、平衡板等器械辅助,研究显示早期规范运动康复能显著改善运动功能预后。 二、运动功能的持续改善 1.步行训练:患者具备一定平衡能力后,逐步开展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初始可在平行杠内进行,逐渐过渡到借助助行器或家人辅助行走,通过反复训练强化下肢肌肉力量与协调能力,提升步行能力。 2.肢体功能训练:针对患侧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屈伸、旋转等运动,结合作业疗法(如使用筷子夹取物品、编织等精细动作训练),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三、语言与吞咽功能康复 语言障碍康复:对存在语言障碍者,进行发音训练、词汇理解与表达训练、语句复述等针对性训练,帮助恢复语言功能。 吞咽功能障碍康复:经吞咽功能评估后,开展吞咽训练,如空吞咽、吞咽口水训练、食物质地调整训练等,避免误吸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规范的语言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相关功能。 四、日常生活管理 1.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及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蛋类、瘦肉),保证营养均衡,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降低脑梗复发风险,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 2.作息:保持规律充足睡眠,成年人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利于身体恢复与神经功能调节。 五、心理支持与社会参与 脑梗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及医护人员需给予充分心理支持,通过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缓解负面情绪。鼓励患者适当参与社交活动(如康复小组活动、社区康复交流),增强康复信心与融入社会能力,良好心理状态对康复有积极促进作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注重康复训练安全性与耐受性,训练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女性患者:关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对康复的影响,合理调整训练计划。 基础疾病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康复时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指标,确保康复训练在基础疾病可控范围内进行,如高血压患者训练时避免血压大幅波动,需在血压稳定时开展康复活动。

    2025-09-26 12:34:40
  • 轻微脑出血多长时间能恢复正常

    轻微脑出血恢复时间因人而异,受出血部位、出血量、患者年龄及基础健康状况、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出血部位非功能区、出血量少、年轻健康者恢复较快,重要功能区、出血量稍多、老年有基础病者恢复较慢,及时规范康复治疗可加速恢复。 出血部位的影响 若出血部位在非功能区,如大脑半球的相对“静区”,恢复相对较快。例如,出血量较少且位于大脑皮质表面的轻微脑出血,可能在数周内开始逐步恢复。因为非功能区的脑组织受损后,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神经功能的代偿和修复相对容易进行。 若出血部位在重要功能区,如脑干、基底节等,即使是轻微脑出血,恢复时间也可能较长。因为这些区域是神经传导的重要通路或控制重要功能的关键部位,轻微的出血也可能影响到神经信号的传递和相关功能的正常运作,恢复过程相对复杂和缓慢。 出血量的影响 出血量较少时,如血肿量小于10ml,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相对较轻,恢复时间通常相对较短。一般在数周内开始看到明显的症状改善,多数患者可能在1~3个月左右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但具体恢复到完全正常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促进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 当出血量稍多,但仍属于轻微范围时,恢复时间会相应延长。可能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而且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遗留的轻微症状,如轻度的肢体活动不灵活、轻度的认知或语言方面的小问题等,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来逐步改善。 患者年龄与基础健康状况的影响 年轻且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身体的修复能力较强,轻微脑出血后的恢复相对较快。例如,一个20多岁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发生了轻微脑出血,在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下,可能数周内症状就有较明显改善,3~6个月左右有望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脑出血后的恢复进程。轻微脑出血后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并且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以减少对脑出血恢复的不利影响。同时,老年患者在康复训练时需要更加谨慎,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进行,避免过度劳累等情况。 康复治疗的影响 及时且规范的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轻微脑出血患者的恢复。在脑出血病情稳定后,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如肢体的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平衡训练等)、语言训练(如果有语言功能障碍)、认知训练等,能够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例如,经过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的康复训练,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恢复会相对更理想,恢复时间也会相应缩短。相反,如果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可能会导致恢复延迟,甚至出现一些并发症影响恢复进程。

    2025-09-26 12:33:1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