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忠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脑脊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瘤、脑脊髓动静脉畸形、脑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脑血管狭窄、脑外伤、脑积水、脑膜瘤、脑胶质瘤、垂体瘤、重症脑外科病人的治疗和抢救、脑血管病人的术后康复指导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国忠,男,神经外科学博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市级科研基金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近三年来每年作为第一术者完成神经介入手术150余例,指导和参与神经介入手术约180余例,指导脑血管和脊髓血管造影术500余例. 主要从事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及手术治疗,擅长急重症脑血管病的综合救治、围手术期病人的优化管理,在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CCF、颅内动静脉血栓性疾病及复杂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展开
个人擅长
脑脊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瘤、脑脊髓动静脉畸形、脑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脑血管狭窄、脑外伤、脑积水、脑膜瘤、脑胶质瘤、垂体瘤、重症脑外科病人的治疗和抢救、脑血管病人的术后康复指导等。展开
  • 脑子里长脂肪瘤

    颅内脂肪瘤因胚胎发育早期原始间质细胞异常分化致脂肪组织异位生长颅内,病理是成熟脂肪细胞组成边界清晰质地柔软黄色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且性别无明显差异,多数无症状,较大时可出现癫痫、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等,CT表现为边界清楚低密度近脂肪密度病灶,MR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可明确脂肪成分,无症状者密切观察随访,有症状者考虑手术等干预,儿童患者处理谨慎需评估影响,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及基础病等。 一、发病机制与病理特征 颅内脂肪瘤由胚胎发育早期原始间质细胞异常分化所致,胚胎发育时神经管周围间叶组织分化异常,致脂肪组织异位生长于颅内。病理表现为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边界清晰,质地柔软,呈黄色。 二、临床表现 1.年龄与性别: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性别无明显差异。 2.症状表现:多数无症状,体检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若肿瘤较大压迫脑组织或神经结构,可出现癫痫发作(因压迫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头痛(占位致颅内压轻升或刺激神经血管)、神经功能缺损(如运动、感觉障碍等),但相对少见。 三、影像学检查 1.CT:表现为边界清楚低密度病灶,CT值近脂肪密度(-20~-120HU)。 2.MRI: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与皮下脂肪信号一致,脂肪抑制序列可明确为脂肪成分,诊断特异性高。 四、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密切观察随访,定期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每半年至一年复查头颅MRI),动态评估肿瘤变化。 2.有症状者:出现癫痫、头痛或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时,考虑手术或其他干预。手术切除肿瘤可缓解症状,但因常与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关系密切,手术风险较高,需经验丰富神经外科医生评估操作;癫痫发作患者可考虑辅助抗癫痫药物,但需谨慎评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处理需谨慎,无症状者密切随访,评估肿瘤对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出现症状需手术时,权衡收益与风险,选合适时机方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术后监测神经系统发育等。 2.老年患者:综合评估全身状况,无症状者以密切观察为主,有创治疗需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健康状况,药物辅助治疗需考虑与基础疾病用药相互作用。

    2025-09-29 10:56:05
  • 脑肿瘤可能出现的症状是什么

    颅内压增高可致持续性钝痛晨起明显、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视神经乳头水肿致视力等问题,神经功能缺损涵盖额叶精神运动障碍、颞叶癫痫视野缺损、顶叶感觉及计算定向障碍、枕叶视野缺损视力丧失、小脑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儿童脑肿瘤有头颅增大囟门隆起呕吐频繁发育视力问题,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以认知肢体无力为主,接触致癌因素人群出现相关症状需警惕及时就医。 一、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 1.头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晨起时较为明显,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脑膜或神经所致,随病情进展头痛可逐渐加重。2.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是因颅内压升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引起。3.视神经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使眼底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可引起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长期可致视神经萎缩。 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1.额叶肿瘤相关症状: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变得淡漠、易激动等)、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还可能有运动障碍,表现为对侧肢体肌力减弱等。2.颞叶肿瘤相关症状:常见癫痫发作,多为复杂部分性发作,表现为意识障碍、自动症等,还可能出现视野缺损等。3.顶叶肿瘤相关症状:主要为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刺痛、位置觉障碍等,也可出现计算力、定向力障碍等。4.枕叶肿瘤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视野缺损,如偏盲等,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丧失。5.小脑肿瘤相关症状:以共济失调为突出表现,患者走路时步态蹒跚、左右摇晃,持物时手抖、动作不协调,还可伴有眼球震颤等。 三、特殊人群症状特点 1.儿童脑肿瘤:婴幼儿可能出现头颅增大(因颅缝未闭,颅内压增高致头颅扩张)、囟门隆起,呕吐频繁且较突出,还可能有发育迟缓、视力下降等,需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表现。2.老年人脑肿瘤: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以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肢体无力等为主要表现,易被忽视,需注意观察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精神状态等变化,及时排查脑肿瘤。3.有致癌因素接触史人群: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等的人群,出现上述头痛、呕吐、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时,更应警惕脑肿瘤的可能,需及时就医检查。

    2025-09-29 10:54:03
  • 良性脑膜瘤手术后有复发可能吗

    良性脑膜瘤手术后存在复发可能,其复发受肿瘤特征(大小、位置)、患者个体(年龄、基础病史)、手术(切除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需定期影像学复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密切关注相关情况。 肿瘤特征相关因素 肿瘤大小:较大的良性脑膜瘤手术完整切除相对困难,残留肿瘤细胞的可能性增加,复发风险可能更高。例如,直径大于3厘米的良性脑膜瘤相较于较小的,术后复发概率会有所提升,这是因为肿瘤体积大时,手术难以完全清除所有肿瘤组织。 肿瘤位置:某些特殊位置的良性脑膜瘤,手术切除难度大,复发几率相对较高。比如颅底部位的良性脑膜瘤,由于其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完全切除肿瘤的难度较大,术后复发可能性较其他相对容易切除部位的良性脑膜瘤更高。 患者个体相关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良性脑膜瘤术后复发可能相对更需关注,因为儿童的脑组织仍在发育,肿瘤可能对脑组织的影响以及术后复发对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更为复杂。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等因素也会影响复发后的后续处理等。 基础病史: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病,会影响身体的修复和免疫等功能,可能增加术后复发的风险。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不利于手术创口愈合,也可能影响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等功能,从而使复发几率上升。 手术相关因素 切除程度:手术中肿瘤切除越完整,术后复发几率越低。如果手术能将肿瘤及其受侵犯的脑膜、骨质等结构完全切除,复发风险明显降低;反之,若有肿瘤残留,即使是良性肿瘤,残留的肿瘤细胞也可能在适宜条件下增殖,导致复发。 良性脑膜瘤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一般建议术后短期内(如术后1-3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情况定期复查,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可能的复发情况,以便早期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患者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维持身体较好的状态,降低复发相关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其术后生长发育等情况,以及时发现可能因复发带来的不良影响并进行干预。

    2025-09-29 10:51:09
  • 新生儿后脑有脂肪瘤

    新生儿后脑脂肪瘤是胚胎发育中脂肪组织异常分化增殖致的先天性良性病变与间叶组织分化异常相关,超声可初步筛查MRI为诊断金标准,体积小无症状者定期影像学监测,体积大伴压迫等情况需手术干预,护理要头部清洁干燥防碰撞,密切监测神经发育,处理时需谨慎权衡对新生儿发育影响并依原则制定方案配合随访护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后脑脂肪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异常分化增殖所致的先天性病变,属于良性肿瘤范畴,其发病与胚胎时期间叶组织分化异常相关,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多认为是在神经胚形成阶段脂肪组织发育偏离正常路径引发。 二、影像学诊断 1.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后脑部位脂肪组织异常回声,能发现脂肪瘤大致位置及范围,但对细微结构显示受限。 2.磁共振成像(MRI):为诊断金标准,能清晰呈现脂肪瘤的形态、边界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关系,可准确判断脂肪瘤是否压迫邻近神经组织等情况。 三、临床处理原则 1.观察随访:若后脑脂肪瘤体积小且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如运动发育迟缓、头围异常等),可定期通过MRI等影像学检查监测其变化,每3-6个月复查评估脂肪瘤生长情况。 2.手术干预:当脂肪瘤体积较大并出现压迫邻近神经结构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如影响运动、感觉传导等),或有快速增大趋势时,需考虑外科手术切除,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四、新生儿护理要点 1.头部护理:保持新生儿后脑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更换尿布及衣物时轻柔操作,防止外力碰撞后脑脂肪瘤部位。 2.神经发育监测:密切观察新生儿运动发育情况,如俯卧抬头、肢体活动等是否符合对应月龄正常水平,同时关注头围增长速度,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 五、特殊人群考虑(新生儿) 新生儿因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于后脑脂肪瘤相关处理需格外谨慎,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要充分权衡手术等干预措施对其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以最小创伤且最大程度保障新生儿神经功能正常发育为原则制定方案,同时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定期随访及新生儿日常护理工作。

    2025-09-29 10:49:39
  •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颅内压增高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意识障碍、抽搐等,还可能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颈项强直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脱水治疗、减压手术和对症治疗。 1.头痛 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为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疼痛。疼痛可能位于头部的任何部位,但通常在额部或颞部较为明显。疼痛可能在咳嗽、打喷嚏、弯腰或用力时加重。 2.呕吐 颅内压增高可导致恶心和呕吐,通常与头痛同时出现。呕吐多为喷射性,即在呕吐前没有恶心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3.视神经盘水肿 视神经盘是眼球内视网膜上的一个结构,其中央有一个小凹陷,称为视神经盘。颅内压增高时,视神经盘会水肿,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失明。 4.意识障碍 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导致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 5.抽搐 颅内压增高可引起癫痫发作,即抽搐。抽搐通常是全身性的,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等症状。 6.其他症状 颅内压增高还可能导致其他症状,如头晕、耳鸣、听力下降、颈项强直等。 需要注意的是,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症状,而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症状。此外,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还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 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进行治疗,如去除颅内血肿、控制感染等。 2.脱水治疗 通过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呋塞米等,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3.减压手术 对于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能需要进行减压手术,如脑室外引流术、减压切除术等。 4.对症治疗 针对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止痛药物缓解头痛、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抽搐等。 总之,颅内压增高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2025-09-29 10:47: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