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晔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晔,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精神科副主任、精神卫生中心二病房主任。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一直从事精神病学的医疗、教学、科研以及司法鉴定工作,自1995年起任精神科副主任。展开
个人擅长
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展开
  • 抑郁症会影响性功能吗

    抑郁症会多方面影响性功能,对男性可致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对女性可致性欲减退、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影响机制涉及神经递质、内分泌、心理因素,特殊人群如育龄期女性、老年患者的性功能影响各有特点,诊疗中医生需关注患者性功能状况并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一、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 1.勃起功能障碍:抑郁症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抑郁状态会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等)、内分泌系统等途径干扰阴茎的勃起过程。例如,5-羟色胺在情绪调节和性功能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体内5-羟色胺水平异常,可能导致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松弛障碍,从而引发勃起困难。 2.性欲减退:抑郁症会使男性患者的性欲明显降低。这与患者整体的情绪状态、对性的兴趣和动机改变有关。抑郁情绪会让患者处于消极、低落的状态,对性活动缺乏兴趣和动力。 二、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 1.性欲减退:女性抑郁症患者也常出现性欲减退的情况。抑郁情绪会影响大脑中与性相关的神经递质平衡,进而降低对性的欲望。 2.性唤起障碍:可能出现性唤起困难,表现为在性刺激下难以达到充分的性兴奋状态。这与抑郁症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改变有关,例如身体的疲劳感、情绪的压抑等都可能干扰性唤起过程。 3.性高潮障碍:部分女性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性高潮障碍,即难以达到性高潮或性高潮的强度减弱。这同样涉及神经递质和情绪对性反应周期的影响。 三、影响机制 1.神经递质因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和性功能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抑郁症患者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功能低下,会影响性相关的神经传导和调节,从而干扰性功能。 2.内分泌因素:抑郁症可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例如,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影响性激素(如睾酮、雌激素等)的分泌,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会对性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3.心理因素:抑郁症患者往往伴有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状态会降低患者对性活动的心理准备和期待,进而影响性功能。例如,患者可能因为对自身形象的负面评价等心理因素而回避性活动,进一步加重性功能问题。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女性患者:育龄期女性抑郁症患者除了上述性功能问题外,还可能影响到生育相关的心理状态等。在治疗抑郁症时需要考虑到对性功能和生育可能产生的综合影响,并且在心理支持方面要更加关注其因性功能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2.老年患者: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性功能影响可能更为复杂。老年人生理功能本身逐渐衰退,抑郁症会进一步加重性功能障碍,同时还可能与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生活质量的担忧等因素相互交织。在关注老年抑郁症患者性功能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生理衰老和心理抑郁的双重影响,在治疗干预上要更加注重整体的生活质量改善和身心综合调节。 总之,抑郁症对性功能有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在抑郁症的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性功能状况,并且在治疗抑郁症的同时,考虑到性功能问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采取综合的措施来帮助患者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2025-10-10 12:02:37
  • 怎样护理癔症患者效果好呢

    癔症护理包含心理护理中以温和耐心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并针对性疏导情绪,环境护理营造安静舒适病房,病情观察密切关注患者情绪行为变化,生活护理保证规律作息与合理饮食,儿童癔症患者需多情感陪伴及轻松环境,老年癔症患者要关注身体舒适与心理需求并营造温馨环境。 一、心理护理 1.建立信任关系:以温和、耐心的态度与癔症患者沟通,通过倾听其倾诉,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与接纳,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例如,在日常交流中保持专注的眼神、适当的肢体语言回应(如轻轻点头),让患者觉得医护人员是可信赖的,这有助于患者敞开心扉,配合后续护理。 2.针对性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疏导方式。若患者存在焦虑情绪,可通过引导其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法,指导患者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数次,帮助缓解焦虑;若患者有情绪低落表现,可运用积极暗示法,鼓励患者看到自身积极面,引导其关注生活中微小的积极事件,逐步改善消极情绪状态。 二、环境护理 1.营造安静舒适环境:将患者安置在安静、整洁、光线柔和的病房内,控制病房内的噪音水平,避免过多人员探视或频繁的医护操作干扰患者休息。适宜的环境能让患者身心放松,减少因环境刺激引发癔症发作的可能。例如,保持病房温度在22~24℃,湿度40%~60%,为患者创造舒适的休养环境。 三、病情观察 1.密切关注情绪与行为变化:医护人员需随时留意患者的情绪波动、行为表现,如是否出现情绪突然激动、夸张的动作行为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止患者因异常行为导致自身伤害或影响他人。例如,当发现患者有自伤倾向的行为苗头时,应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将危险物品移除,并安排专人陪护。 四、生活护理 1.保证规律作息:协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督促其按时起床、睡眠、进餐等。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规律的生活节奏也有利于患者身心功能的调节。例如,帮助患者制定每日作息时间表,引导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睡眠和活动。 2.合理饮食安排:为患者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如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患者,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以防对患者的情绪或身体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五、特殊人群护理考量 1.儿童癔症患者:儿童癔症患者需要更多的情感陪伴,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多给予关爱,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要避免在儿童面前过度强调病情的严重性,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儿童正确看待自身状况,注重营造轻松的家庭及医疗环境,减少儿童因紧张焦虑而诱发癔症发作。 2.老年癔症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身体机能衰退等情况,在护理中要格外关注其身体舒适感,关注其心理需求,尊重老年患者的生活习惯,与家属沟通共同为老年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耐心倾听老年患者的诉求,帮助其缓解因年龄相关因素导致的心理不安等情绪问题,促进其身心康复。

    2025-10-10 12:01:46
  • 焦虑症引起的高血压能够治愈吗

    焦虑症引起的高血压部分患者可临床治愈,其发病与交感神经兴奋等有关,有相应临床特点,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积极综合干预可助血压正常、焦虑控制,早期识别及个性化干预很重要。 一、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 焦虑症导致高血压的机制主要是焦虑状态下,患者体内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增多,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进而使血压升高。这类高血压患者除了血压升高外,往往还伴有焦虑的相关表现,如紧张、不安、心慌、呼吸急促等情绪和躯体症状。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青年可能因工作生活压力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因焦虑引发的高血压;性别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女性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在特定时期更易受焦虑情绪影响而出现血压波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高压力、缺乏有效放松方式的人群更容易因焦虑引发高血压。有焦虑病史或家族中有焦虑相关疾病史的人群,发生焦虑引起高血压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治疗与预后 1.非药物干预: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对改善焦虑情绪有较好效果。通过专业心理医生的引导,患者可以学习识别焦虑相关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并进行调整。例如,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深呼吸训练等,能帮助患者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治疗的接受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青少年可能通过游戏疗法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成年人则更适合面对面的专业心理治疗sessions。女性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可能需要考虑其特殊的心理情感需求,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有焦虑病史的人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需要坚持配合,逐步改变不良的心理应对模式。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和降低血压。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合理的饮食也很关键,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等的摄入。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和饮食的具体要求略有差异,儿童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和营养均衡的饮食;老年人则要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饮食上要更加注重低盐低脂且易于消化。生活方式的调整需要长期坚持,对于有焦虑病史的人群,更要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以维持情绪稳定和血压正常。 2.药物治疗:当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血压和焦虑情绪。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通过积极的综合干预,很多因焦虑症引起的高血压患者可以使血压恢复正常,焦虑情绪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临床治愈的状态。但如果焦虑症未得到有效控制,血压可能会反复波动。所以对于焦虑症引起的高血压患者,早期识别、及时进行包括心理和生活方式在内的综合干预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以提高临床治愈的可能性。

    2025-10-10 12:01:30
  • 焦虑症会不会影响胎儿

    焦虑症对胎儿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及出生后健康有不良影响,如致胎儿体重身长受限、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出生后呼吸、免疫等方面风险,有焦虑倾向孕妇可通过自身运动及家人支持调节,严重时需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改善焦虑以保障胎儿健康。 一、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胎儿体重方面:有研究表明,孕妇焦虑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出生体重偏低。例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孕妇,其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些激素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代谢过程,从而干扰胎儿的正常生长,使得胎儿出生时体重低于正常范围。这种低体重儿可能在出生后面临更多健康问题,如免疫力低下等。 胎儿身长方面:焦虑情绪还可能对胎儿的身长产生影响。孕妇焦虑时,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调节失衡,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等情况,进而影响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空间和营养获取,可能导致胎儿身长发育受限,出生时身长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的平均身长。 二、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大脑结构和功能:孕妇的焦虑状态可能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胎儿在子宫内时,神经系统正在快速分化和发育,孕妇的焦虑情绪所引发的体内环境变化,如激素水平波动等,可能干扰胎儿大脑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有研究发现,孕妇焦虑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胎儿出生后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育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在幼儿期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困难等问题。 神经递质水平:焦虑相关的应激反应会影响孕妇体内神经递质的平衡,而这些神经递质也会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影响胎儿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正常发育。例如,某些与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递质在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孕妇焦虑导致的神经递质异常可能会对胎儿未来的神经心理功能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三、对胎儿出生后健康的影响 呼吸系统方面:出生后的婴儿,由于孕妇孕期焦虑可能存在一定的呼吸问题风险。孕妇焦虑时,体内的生理变化可能影响胎儿在子宫内的呼吸准备,出生后婴儿可能出现呼吸节律不整等情况。另外,低体重儿本身呼吸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再加上孕妇焦虑带来的影响,更容易发生呼吸窘迫等呼吸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方面:孕妇焦虑会影响胎儿免疫系统的发育。胎儿在宫内时,免疫系统的构建受到孕妇身体状况的影响,焦虑导致的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使胎儿出生后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等。 针对孕妇焦虑症的建议 对于有焦虑倾向的孕妇:应注重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缓解焦虑,如孕期适宜的散步等运动,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同时,家人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家人应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孕妇减轻心理压力。 医疗干预方面:如果孕妇的焦虑症状较为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胎儿健康,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可以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孕妇改善焦虑情绪,保障胎儿的健康发育。

    2025-10-10 12:00:37
  • 抗焦虑药有什么副作用

    抗焦虑药有多种相关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有镇静嗜睡、头晕、共济失调;消化系统有恶心呕吐、便秘;心血管系统有心悸、血压波动;还有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与戒断反应等副作用,使用时需关注并根据情况处理。 头晕:部分患者服用抗焦虑药后会出现头晕现象,可能是药物影响了前庭神经或脑部血液循环等相关机制。头晕可能会使患者感觉身体平衡失调,行动不便,在进行一些精细操作或行走时存在安全隐患。老年人由于本身平衡功能可能较差,服用抗焦虑药后头晕的副作用可能会更明显,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摔倒等情况。 共济失调:严重时抗焦虑药可能导致共济失调,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如走路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这是由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运动协调的区域产生了抑制或干扰作用。儿童在使用抗焦虑药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发生共济失调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密切观察其运动协调情况。 消化系统相关副作用 恶心呕吐:抗焦虑药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胃肠蠕动等有关。一些患者在服药后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对于本身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如胃炎、胃溃疡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需要谨慎用药,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便秘:部分抗焦虑药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从而引起便秘。长期便秘可能会引发患者不适,甚至导致肛裂、痔疮等其他问题。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便秘的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通便措施。 心血管系统相关副作用 心悸:某些抗焦虑药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调节,导致心悸症状。患者可感觉心跳加快、心慌等。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悸的副作用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要在用药前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并密切监测用药后的反应。 血压波动:抗焦虑药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导致血压升高或降低。例如,某些药物可能通过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来改变血压。高血压患者在服用抗焦虑药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低血压患者则需要警惕因药物导致血压进一步下降,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 其他副作用 性功能障碍:部分抗焦虑药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如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性欲减退等。这可能与药物对体内激素水平或神经传导等方面的影响有关。对于有生育计划或关注性功能健康的患者,在使用抗焦虑药时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性功能副作用风险。 药物依赖与戒断反应:长期使用某些抗焦虑药,如苯二氮类药物,可能会产生药物依赖。一旦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可能会出现戒断反应,如焦虑、失眠、手抖、抽搐等症状。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逐渐减量停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严重的戒断反应。尤其对于有药物依赖风险的患者,如既往有物质依赖史的人群,更要谨慎使用,并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

    2025-10-10 11:59: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