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晔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晔,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精神科副主任、精神卫生中心二病房主任。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一直从事精神病学的医疗、教学、科研以及司法鉴定工作,自1995年起任精神科副主任。展开
个人擅长
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展开
  • 抑郁症跟甲减有关系吗

    抑郁症与甲减有关系,甲减会因影响神经递质平衡等机制使患者抑郁症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两者相互影响,临床对于抑郁患者需排查甲减,甲减患者需关注情绪,合并时要综合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 一、抑郁症与甲减的关联机制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会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起着重要作用。甲状腺激素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当甲减时,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影响这些神经递质的平衡。例如,5-羟色胺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甲减可能导致其合成减少或代谢异常,进而影响情绪,增加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二、甲减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情况 大量研究表明,甲减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有研究数据显示,约30%-50%的甲减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在不同年龄段的甲减患者中,这种关联都存在。对于儿童甲减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不仅可能导致智力发育障碍,还会增加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发生概率;对于成年甲减患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都可能通过上述神经递质等机制引发抑郁情绪。在生活方式方面,甲减患者由于身体代谢率降低,可能会出现乏力、嗜睡等症状,这些身体上的不适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中。而有甲减病史的人群,随着病情的波动,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抑郁症状的出现或加重。 三、两者相互影响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对于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尤其是长期未明确病因的抑郁患者,需要考虑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排查是否存在甲减。反之,对于甲减患者,也需要密切关注其情绪状态,及时发现是否伴有抑郁症状。如果甲减患者合并抑郁症,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积极治疗甲减,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随着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善,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抑郁症状较为严重,可能还需要结合抗抑郁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甲减合并抑郁的情况,更要尽早干预,因为儿童时期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及时纠正甲减和抑郁相关问题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老年甲减患者合并抑郁,由于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药物等治疗措施对身体的影响,同时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支持。

    2025-10-10 10:55:31
  • 焦虑引起的肠胃病会自愈吗

    焦虑引起的肠胃病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受焦虑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轻度焦虑、身体机能好、生活方式健康等情况更易自愈,反之难自愈,可通过调整心态、改善生活方式促进自愈,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影响焦虑引起肠胃病自愈的因素 焦虑程度:轻度焦虑相对更易通过自身调整等方式促使肠胃病自愈,而重度焦虑会持续干扰肠胃的正常功能调节,使得肠胃病难以自愈。比如重度焦虑患者可能持续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影响肠胃蠕动、消化液分泌等,加重肠胃负担。 个体差异 年龄:年轻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在焦虑程度不重时,相对更有可能自愈;而老年人肠胃功能本身有所衰退,且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焦虑引起的肠胃病自愈难度较大。例如老年焦虑患者出现肠胃不适时,自愈概率低于年轻患者。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健康,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的人群,相对更利于焦虑引起的肠胃病自愈。相反,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的人群,肠胃病自愈可能性降低。比如长期熬夜的焦虑患者,肠胃功能恢复会更困难。 病史:本身有肠胃基础疾病的人群,焦虑引起肠胃病后自愈难度增加。例如本身就有慢性胃炎的患者,焦虑导致肠胃症状加重时,自愈概率低于肠胃健康无基础疾病的人群。 促进焦虑引起肠胃病自愈的措施 调整心态:通过心理调适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等,缓解焦虑情绪。冥想可每天进行,每次15-20分钟,帮助集中注意力,放松身心;深呼吸可随时随地进行,缓慢吸气、呼气,每次深呼吸10-15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时间;建立合理饮食结构,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适度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每周至少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促进肠胃蠕动,改善肠胃功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若因焦虑出现肠胃病,家长要给予更多关爱,通过游戏等轻松方式缓解其焦虑情绪,同时保证儿童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饮食,避免儿童养成不良生活习惯加重肠胃问题。例如通过亲子游戏让儿童放松,合理安排儿童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老年人:老年人焦虑引起肠胃病时,家属要更加关注其情绪状态,可陪伴老年人进行一些舒缓的活动,如慢走等,同时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易消化,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老年人因肠胃不适而加重焦虑情绪。

    2025-10-10 10:55:01
  • 产前焦虑症有哪些症状

    孕妇焦虑会在情绪、身体、行为方面出现症状,情绪上过度担忧、焦虑不安;身体上有睡眠障碍、躯体不适;行为上有回避行为、过度关注身体变化。 焦虑不安:常常处于一种心烦意乱的状态,情绪不稳定,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就变得焦虑。比如在等待产检结果时,会极度不安,担心结果不理想,整个身心都处于紧绷状态,难以放松。这与孕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孕期激素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孕妇的情绪调节中枢,导致情绪更容易出现波动而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 身体方面的症状 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多梦等。孕妇可能会在床上辗转反侧很长时间都无法入睡,或者睡眠过程中稍有动静就醒来,而且醒来后很难再次入睡,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长期的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因为孕期身体的不适以及心理上的焦虑都会影响睡眠,同时睡眠不足又会反过来影响孕妇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 躯体不适: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比如有的孕妇会经常感到头痛,疼痛程度可能因人而异,但会持续存在或者反复发作;心慌时会感觉心跳加快、心悸,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心脏的跳动异常;还可能会出现消化系统的不适,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这些躯体不适并非由其他明确的器质性疾病引起,而是与孕期的焦虑情绪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行为方面的症状 回避行为:可能会回避一些与怀孕、分娩相关的活动或场景。比如回避参加孕妇课程,因为担心课程内容会涉及自己担忧的方面;或者回避与其他孕妇交流,害怕听到别人关于怀孕不好经历的分享而加重自己的焦虑。这种回避行为是孕妇为了减轻内心焦虑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但往往会使自己对怀孕相关的事情了解减少,进一步加重对未知的担忧。 过度关注身体变化:会过度关注自己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哪怕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会过度解读。比如觉得自己的乳房胀痛程度比别人严重就担心胎儿有问题,或者关注自己的体重变化,稍有波动就焦虑不已,频繁测量体重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孕妇可能表现程度不同,年轻孕妇可能因为缺乏经验更容易过度关注身体变化,而生活方式较为规律、平时对健康关注较多的孕妇可能相对更能正确看待身体的正常变化,但如果孕期出现焦虑情绪,也可能会出现过度关注身体变化的情况。有既往不良孕产史的孕妇则可能因为担心再次出现类似问题而更频繁地关注身体变化,加重焦虑。

    2025-10-10 10:54:46
  • 女性为什么会有抑郁症

    女性抑郁症的发生受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因素影响。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倾向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异常;心理因素涉及神经质人格、完美主义倾向及童年、成年心理创伤经历;社会因素有性别角色压力和社会支持系统缺乏。 神经生化因素: 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当这些神经递质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例如,5-HT功能不足可能会影响情绪调节、睡眠、食欲等多个方面,进而引发抑郁症状。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5-HT转运体功能下降,导致突触间隙中5-HT浓度降低。 神经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常出现HPA轴过度激活,皮质醇分泌增加。长期的高皮质醇水平会对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如损害海马神经元,影响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等。 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某些人格特质的女性更容易患抑郁症。例如,神经质人格的女性往往情绪不稳定,对负面情绪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体验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女性,对自己要求过高,当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完美标准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心理创伤经历: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如遭受虐待、忽视、父母离异等,会对女性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增加成年后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此外,成年后的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亲人离世等,也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例如,经历严重失恋的女性,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悲伤和自我怀疑中,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社会因素 性别角色压力:女性在社会中往往面临着多重性别角色压力。在家庭中,女性可能需要承担照顾家庭、抚养子女等责任;在工作中,可能面临与男性同等甚至更高的工作要求,但同时又可能受到一些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这种角色冲突和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女性心理负担加重,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也是女性患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社区支持等。如果女性在生活中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当遇到困难时得不到足够的帮助和关心,就容易陷入孤独和抑郁的状态。例如,独居的老年女性,由于缺乏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患抑郁症的概率相对较高。

    2025-10-10 10:53:58
  •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规律

    精神分裂症是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精神疾病,遗传度约70%-85%,属多基因遗传疾病,不同性别、年龄遗传有差异,生活方式与遗传有交互影响,有遗传易感性者遇不良生活方式易发病,有家族史者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降风险。 遗传度方面: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较高,约在70%-85%之间。这意味着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例如,家系研究发现,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同胞)的患病率显著高于二级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半同胞等)和三级亲属。 多基因遗传模式: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疾病,涉及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与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候选基因,然而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不是单一基因的突变导致发病,而是多个基因的微小效应累积,再加上环境因素的触发等共同作用。比如,一些涉及神经发育、神经递质调节等方面的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但是单个基因的变异对发病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需要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的参与才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遗传差异体现:在性别方面,虽然总体的遗传规律相似,但有研究发现可能在不同性别中的外显率等存在一定差异。在年龄方面,精神分裂症通常在青壮年时期发病较多,遗传因素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可能与个体的发育阶段以及环境因素的作用时间等有关。例如,在青春前期和青春期,个体的神经发育处于关键阶段,遗传因素与这一时期的神经发育异常等相互作用,增加了发病风险;而对于老年人群,虽然精神分裂症相对少见,但如果有遗传易感性,其发病机制可能也与遗传因素导致的神经退行性变等方面的异常有关联。 生活方式与遗传的交互影响: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的压力、不良的生活事件、物质滥用等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存在交互作用。具有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若长期处于高压力、不良生活事件频繁发生或者有物质滥用等情况,会显著增加发病的概率。例如,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如果长期处于持续的精神紧张状态,加上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等,比没有遗传易感性但处于相同不良生活方式下的人更易患上精神分裂症。对于有精神分裂症遗传家族史的人群,应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以降低发病风险。

    2025-10-10 10:53: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