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晔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晔,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精神科副主任、精神卫生中心二病房主任。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一直从事精神病学的医疗、教学、科研以及司法鉴定工作,自1995年起任精神科副主任。展开
个人擅长
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展开
  • 如何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

    保持规律作息以让身体生物钟正常运行助力心理健康,开展适度运动通过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注重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积极参与社交互动缓解孤独感与压力,学会识别压力源用合适方法应对,出现负面情绪时运用认知重构或写日记等心理调适方法。 一、保持规律作息 维持固定的睡眠时间与起床时间至关重要,成年人通常建议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长,充足睡眠可稳定情绪与提升认知功能。儿童青少年的睡眠需求因年龄而异,学龄儿童需10~14小时,青少年则为8~10小时,规律作息能让身体生物钟正常运行,助力心理健康维护。 二、开展适度运动 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皆可。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不同年龄段运动方式与强度有别,儿童可选择跳绳、踢球等趣味性运动,老年人适宜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间可分段安排,每次以20分钟左右为佳。 三、注重合理饮食 需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等,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例如,富含维生素B的全麦面包、瘦肉等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Omega-3脂肪酸丰富的鱼类对大脑健康有益。不同年龄人群饮食需求不同,儿童要均衡营养以促进生长发育并维护心理,老年人需低盐低脂以防心血管疾病影响心理。 四、积极参与社交互动 要积极投身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面对面交流或线上互动。社交支持可缓解孤独感与压力,儿童需家长和同伴互动以促进社交技能发展,成年人可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拓展社交圈,老年人可多参与社区活动保持社交活跃。 五、学会压力管理 要善于识别压力源,采用合适方法应对,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深呼吸时可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重复几次能快速平静情绪;冥想可每天花10~15分钟专注当下,减轻焦虑。不同人群压力管理方式可调整,儿童可通过游戏缓解学习压力,职场人士可通过时间管理优化工作压力。 六、运用心理调适方法 当出现负面情绪时,可采用认知重构,识别消极思维并转换为积极合理的思维,例如把“我肯定做不好”换成“我可以尝试,即使有困难也能学习”;还可通过写日记记录情绪与想法,梳理内心感受。儿童可在家长引导下用绘画等方式表达情绪,青少年可通过写日记反思成长中的心理变化。

    2025-10-10 10:52:51
  • 抑郁症会嗜睡吗

    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嗜睡,其机制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及身体活动减少有关,不同人群嗜睡有不同特点及影响,还需与发作性睡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鉴别,怀疑有相关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诊断并采取合适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措施改善症状。 一、抑郁症导致嗜睡的机制 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比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变。当5-羟色胺水平降低时,可能影响睡眠-觉醒调节系统。5-羟色胺参与调节人体的睡眠、情绪、认知等多种功能,其水平异常会使得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包括嗜睡等表现。另外,抑郁症患者往往处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的状态,身体活动减少,也可能导致嗜睡情况的出现。 二、不同人群中抑郁症嗜睡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患者出现嗜睡时,可能表现为比平时更爱睡觉,在学校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这是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抑郁症对其神经发育和日常学习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嗜睡会进一步干扰其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身体发育。 女性抑郁症:女性抑郁症患者出现嗜睡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周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在月经前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波动可能会加重嗜睡的表现。同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可能承担较多责任,抑郁症带来的嗜睡会影响其正常的家务劳动和社交活动,进而可能加重抑郁情绪的恶性循环。 老年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嗜睡情况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嗜睡可能会导致其活动进一步减少,增加跌倒、肺部感染等风险。而且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嗜睡可能与其他老年疾病如脑供血不足等有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和处理。 三、与其他导致嗜睡疾病的鉴别 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除了嗜睡外,还伴有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典型症状。通过多导睡眠图等检查可以鉴别,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睡眠监测会有特征性表现,而抑郁症导致的嗜睡一般不伴有这些特殊症状。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类患者除了嗜睡外,夜间会出现打鼾、呼吸暂停等表现,通过睡眠呼吸监测可以发现呼吸暂停等异常情况,而抑郁症导致的嗜睡一般没有这些呼吸方面的异常表现。 如果怀疑有抑郁症相关的嗜睡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同时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鼓励适当运动等,以改善嗜睡及抑郁症状。

    2025-10-10 10:50:53
  • 晚上做噩梦是什么原因

    晚上做噩梦可能由生活压力、情绪问题、睡眠环境、健康问题、药物和物质、创伤和心理创伤、精神疾病、遗传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1.生活压力和情绪问题:生活中的压力、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噩梦。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在夜间引发噩梦。 2.睡眠环境:不舒适的睡眠环境,如噪音、过亮的光线、过冷或过热的温度,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增加做噩梦的几率。 3.睡眠习惯:不规律的睡眠时间、午睡时间过长、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睡眠习惯可能干扰正常的睡眠模式,导致噩梦。 4.健康问题:某些健康问题也可能与噩梦有关,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心脏病、哮喘等。 5.药物和物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影响睡眠,导致噩梦。此外,咖啡因、尼古丁等物质的摄入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6.创伤和心理创伤:过去的创伤经历,如童年创伤、暴力事件、事故等,可能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在睡眠时以噩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7.精神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可能与噩梦的发生有关。 8.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家族中有睡眠问题或精神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出现噩梦。 对于经常做噩梦的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 1.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午睡时间过长,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创建一个安静、黑暗、凉爽的睡眠环境。 2.管理压力和情绪: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和焦虑,学会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3.避免刺激性物质:尽量减少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摄入,避免在晚上饮酒。 4.处理心理创伤如果噩梦与过去的创伤有关,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帮助。 5.注意健康: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定期进行体检,治疗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 6.记录睡眠日记记录自己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时间、做梦情况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睡眠模式并找到可能的原因。 如果噩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或伴有其他睡眠问题,如失眠、日间嗜睡等,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他们可以进行详细的评估,确定具体原因,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此外,对于儿童来说,睡眠问题可能需要特别关注,因为他们的睡眠需求和生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如果孩子经常做噩梦或有睡眠问题,家长可以与医生或儿童睡眠专家交流,寻求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025-10-10 10:50:10
  • 怎样做才能不得抑郁症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很重要,要规律作息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要维护良好人际关系,加强社交互动、学会有效沟通;要关注心理健康调节,培养积极心态、及时释放压力;特殊人群也有注意要点,儿童青少年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等,女性要关注特殊阶段激素对情绪影响,老年人要关注社交和身心健康等。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内啡肽具有天然的镇痛和愉悦作用,能够改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坚持运动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比缺乏运动者低很多。 维护良好人际关系 加强社交互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沟通。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供情感支持,当遇到压力或负面情绪时,有人可以倾诉和分享,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例如,定期与亲友聚会、参与社区活动等都能增强社交支持网络。 学会有效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感受。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误解和冲突,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因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心理负担。 关注心理健康调节 培养积极心态:通过冥想、正念训练等方式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正视压力和负面情绪,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挑战。例如,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有助于平静内心,增强心理韧性。 及时释放压力:当面临压力时,采用合适的方式释放压力,如写日记、绘画、听音乐等。找到适合自己的压力释放途径,将内心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表达,避免压力长期积累引发心理问题。 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儿童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其学习和社交情况,及时发现情绪异常并给予正确引导。避免过度的学业压力和不当的家庭管教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健康的兴趣活动,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女性:在生理期、孕期、产期等特殊阶段,关注激素变化对情绪的影响,家人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技巧来调节情绪,若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等异常情况,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老年人:关注其社交活动和身心健康,子女应多陪伴老人,鼓励老人参与老年群体活动。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疾病,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预防因疾病困扰导致的抑郁情绪。

    2025-10-10 10:48:44
  • 偏执性精神病有什么表现

    偏执性精神病以持久固定且有一定现实基础伪装的妄想为主导表现且持续超三月并围绕妄想展开思维行为,认知方面意识清智能正常但对妄想内容坚信难被说服,情感与妄想内容协调,行为受妄想支配致社会功能渐损,成年患者多成年后缓发起病致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儿童青少年患者少见需与正常心理波动区分,有基础病史人群妄想表现可能与原有疾病相互影响需综合评估干预。 一、妄想症状为主导表现 偏执性精神病最突出的表现是持久、固定的妄想,妄想内容常较为系统且有一定现实基础的伪装,常见类型包括被害妄想(坚信自己被他人跟踪、监视、诽谤、陷害等)、嫉妒妄想(无端怀疑配偶或伴侣不忠)、钟情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钟情)、夸大妄想(自认为有非凡的才能、财富、地位等)等,且妄想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个月,患者会围绕妄想内容展开思维和行为。 二、认知、情感及行为表现特点 认知方面:患者意识清晰,智能正常,除与妄想相关的内容外,其他认知功能一般不受明显影响,能进行正常的逻辑推理等认知活动,但对妄想内容坚信不疑,难以被说服。 情感方面:情感反应与妄想内容相协调,例如若存在被害妄想,患者可能表现出相应的警惕、愤怒等情绪;若为钟情妄想,可能表现出对对方的过度关注等情感倾向。 行为方面:行为受妄想支配,可能因被害妄想而采取过度防御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躲避特定人群等;因嫉妒妄想可能出现跟踪、监视配偶等行为;因夸大妄想可能做出不切实际的投资、创业等行为,但整体智能及意识状态无明显异常,社会功能可能因妄想影响而逐渐受损,如工作、社交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三、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及特殊情况 成年患者:多在成年后缓慢起病,妄想内容相对固定且持续,对职业、人际关系等社会功能影响较为明显,如因坚信被害而无法正常工作,因嫉妒妄想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等。 儿童青少年患者:相对少见,可能表现为在学校中出现无端怀疑同学排挤自己等被害相关妄想,或对某一异性过度关注的钟情妄想等,可能影响学习和社交活动,但需注意与儿童青少年期正常心理波动区分,其妄想表现往往更局限且需要专业评估来鉴别。 有基础病史人群:若本身存在其他精神心理基础疾病,偏执性精神病的妄想表现可能与原有疾病相互影响,例如原有焦虑障碍的患者,偏执性妄想可能加重其焦虑情绪,需综合评估并进行针对性干预。

    2025-10-10 10:48: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