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晔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晔,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精神科副主任、精神卫生中心二病房主任。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一直从事精神病学的医疗、教学、科研以及司法鉴定工作,自1995年起任精神科副主任。展开
个人擅长
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展开
  • 精神病的幻听可不可以治愈

    精神病幻听治疗需综合方案,抗精神病药物可调节神经递质降幻听情况,认知行为疗法可降复发率使改善更持久,支持性心理治疗助建心理应对机制,儿童青少年优先非药物干预且谨慎选药并重家庭学校配合,老年选对肝肾影响小药物及用温和方式心理疏导,多数经规范综合治疗可缓解或治愈但部分有复发风险需长期随访维持。 一、药物治疗的作用及效果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病幻听的重要手段,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等)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显著降低幻听的频率与强度。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约60%-70%的患者在规范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幻听症状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状态,即幻听症状基本消失且不影响日常生活功能。 二、心理治疗的辅助作用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与幻听相关的负面认知模式(如过度关注幻听内容、因幻听产生焦虑恐惧等),并引导患者采用更理性的思维和行为应对方式。研究显示,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患者较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幻听复发率更低,症状改善更持久,约40%-50%的患者经系统认知行为疗法后幻听明显减轻。 2.支持性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尤其对因幻听产生自卑、社交退缩等问题的患者,可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辅助缓解幻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不同人群的治疗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患者: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游戏疗法、艺术治疗等,在药物选择上应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且需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治疗过程中强调家庭支持与学校环境的配合。 2.老年患者:因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心理治疗方面可采用温和的沟通方式,结合其生活经历与兴趣爱好进行针对性疏导,以提高治疗依从性与效果。 四、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精神病幻听的治愈往往需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等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多数患者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可实现幻听症状的显著缓解或临床治愈,回归正常生活轨道,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发风险,需长期随访与维持治疗。

    2025-10-10 10:38:07
  • 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有什么区别

    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左脑思维擅长逻辑、语言、分析等理性思维,右脑思维擅长情感、直觉、创造力等非理性思维,在功能、特点和应用方面存在区别,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综合运用左右脑思维。 1.功能区别 左脑:主要负责逻辑、语言、数学、分析等理性思维,擅长处理文字、数据和抽象信息。左脑思维注重细节、秩序和线性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右脑:主要负责情感、直觉、创造力、想象力等非理性思维,擅长处理图像、音乐、空间和整体信息。右脑思维注重整体、形象和非线性思考,有助于我们产生新的想法、灵感和创造力。 2.特点区别 左脑思维:以语言为中心,思维方式较为线性和逻辑性。左脑思维者通常更擅长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但在创造力和情感方面相对较弱。 右脑思维:以形象为中心,思维方式较为直观和创造性。右脑思维者通常更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全局观,但在逻辑和分析方面可能相对较弱。 3.应用区别 左脑思维:在学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应用较多,例如数学、物理、工程等。左脑思维也常用于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和进行逻辑推理。 右脑思维:在艺术、设计、文学等领域应用较多,例如绘画、音乐、写作等。右脑思维也常用于创新、灵感启发和解决复杂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协作和相互影响的。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左右脑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他们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右脑的发展相对较为活跃。因此,在教育和培养儿童时,可以通过艺术、音乐、游戏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右脑思维,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此外,对于成年人来说,通过一些训练和活动,也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例如,阅读、写作、绘画、音乐等活动可以锻炼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断学习和挑战自己,也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了解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您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大脑功能有特定的问题或关注,建议咨询专业的神经科学家或心理学家,以获取更详细和个性化的建议。

    2025-10-10 10:37:52
  • 怎么办才好最近精神压力很大。

    应对精神压力的建议:了解压力源,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学习放松技巧,运用应对策略,寻求支持,培养兴趣爱好,管理时间,改变思维方式,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精神压力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应对精神压力的建议: 1.了解压力源:确定导致你精神压力大的原因。是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财务压力还是其他因素?了解压力源可以帮助你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精神压力非常重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时间管理。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你恢复精力,健康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适度的运动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良好的时间管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各种任务和责任。 3.放松技巧:学习和运用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减轻身体和心理的紧张感,缓解压力和焦虑。 4.应对策略: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如问题解决、积极思考、情绪管理等。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尝试以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避免过度消极的思考和情绪反应。 5.寻求支持:不要独自面对精神压力。与亲朋好友分享你的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与他人交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减轻孤独感和压力。此外,也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帮助。 6.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可以让你忘记烦恼,享受乐趣。 7.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忙碌和压力积累。学会设置优先级,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确保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8.改变思维方式:挑战消极的思维模式,学会积极的自我对话和心理暗示。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培养乐观的心态。 9.专业帮助:如果精神压力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和工作,或者持续时间较长且无法自行缓解,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每个人应对精神压力的方式可能不同,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你的精神压力问题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和处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025-10-10 10:37:34
  •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几率大吗

    精神分裂症具有明显遗传倾向,一级亲属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调节发病风险,有家族史人群需关注心理等并遗传咨询,患者家属要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环境。 一、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精神疾病。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家系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约为10%左右;而如果父母双方均患有精神分裂症,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则升高至40%左右。 二、遗传方式的复杂性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并非简单的孟德尔遗传模式,而是多基因遗传。即多个基因位点上的遗传变异共同作用,再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发病。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位点,但单个基因位点的作用相对较小,需要多个基因位点的协同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的触发才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多巴胺代谢相关基因等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存在关联,但这些基因的变异只是增加了发病的易感性,而非必然导致发病。 三、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虽然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重要影响,但环境因素也起到了调节作用。即使携带了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基因,在良好的环境因素影响下,个体发病的风险会降低;而如果存在不良的环境因素,如早期经历严重的心理创伤、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环境中等,就可能增加遗传易感性个体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个具有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生活在温馨、支持性的家庭环境中,并且没有经历重大的生活应激事件,那么其发病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如果该个体经历了童年期的虐待等不良环境因素,发病的风险就会明显升高。 对于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人群,在生活中需要特别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以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在生育等方面,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相关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对于已经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家属,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和康复环境。

    2025-10-10 10:37:15
  • 焦虑症会左胸口疼吗

    焦虑症可能致左胸口疼,其机制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疼痛性质多样、程度不一,需与心血管、肺部疾病导致的左胸口疼鉴别,成年人可进行心理评估、心理治疗、用抗焦虑药及放松训练缓解,儿童青少年需家长关注,带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焦虑症导致左胸口疼的特点 疼痛性质多样:可能表现为刺痛、隐痛、闷痛等不同形式。有的患者感觉是短暂的刺痛,瞬间即逝;而有的则是持续较长时间的隐痛或闷痛。 疼痛程度不一:轻者可能只是感觉到胸部有轻微的异样感,不影响正常生活;重者可能会感觉疼痛较为剧烈,甚至影响到日常的活动和心情。 与其他疾病导致左胸口疼的鉴别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也会引起胸痛,冠心病导致的胸痛多与活动、劳累等相关,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而焦虑症导致的左胸口疼与活动等因素的关联性不明显,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冠心病患者有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而焦虑症患者心脏检查多无器质性病变。 肺部疾病:像胸膜炎等肺部疾病也会引起胸痛,胸膜炎导致的胸痛往往与呼吸有关,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胸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胸膜的病变,而焦虑症导致的左胸口疼一般与呼吸的相关性不显著。 针对焦虑症导致左胸口疼的应对建议 对于成年人:首先要进行心理评估,明确焦虑的程度。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如果焦虑情绪较为严重,在医生评估后可能会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但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同时,患者自身也可以通过一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式来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从而减轻左胸口疼的症状。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儿童青少年表达情绪和身体不适的方式可能不同,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身体反应。如果发现孩子有左胸口疼等躯体不适且排除了躯体疾病因素,要考虑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可能。可以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游戏治疗、家庭治疗等适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干预方式来缓解焦虑,进而改善左胸口疼的情况。同时,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应对压力和情绪的模式。

    2025-10-10 10:36: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