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晔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晔,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精神科副主任、精神卫生中心二病房主任。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一直从事精神病学的医疗、教学、科研以及司法鉴定工作,自1995年起任精神科副主任。展开
个人擅长
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展开
  • 焦虑症患者脱恐后的症状是什么

    焦虑症患者脱恐后躯体上肌肉紧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症状缓解,心理认知层面不合理认知大幅减弱,情绪体验上紧张恐惧状态明显缓解,社交功能方面社交回避行为减少能更自如参与社交活动。 一、躯体症状表现 焦虑症患者脱恐后躯体上肌肉紧张程度显著下降,原本因焦虑引发的头痛、肩颈僵硬等肌肉紧张相关症状减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心悸、呼吸急促、手抖等症状频率降低,患者的躯体不适感明显缓解,身体逐渐恢复相对放松的状态,例如原本频繁出现的心跳过速现象减少。 二、心理认知层面 在心理认知方面,对焦虑相关的不合理认知大幅减弱,此前过度担心健康问题、害怕失控等灾难化认知显著改善,能够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情绪与身体感受,不再沉浸于无端的焦虑性猜想中,对焦虑相关的担忧程度明显降低,心理上的紧绷感消失。 三、情绪体验方面 情绪体验上,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相较于脱恐前明显缓解,不再频繁处于高度警觉的情绪状态,患者能够体验到更平稳的情绪,焦虑引发的莫名恐慌感消失,心境逐渐趋于平静,情绪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四、社交功能方面 社交功能有所改善,因焦虑导致的社交回避行为减少,能够更自如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时的不安感降低,能够更积极地融入社交场景,之前因焦虑产生的社交障碍相关表现减轻,例如不再过度回避集体活动等社交情境。

    2025-08-20 16:08:30
  • 疫情封控期间晚上失眠的原因是什么

    疫情封控期间因对疫情发展不确定性产生焦虑等情绪干扰神经递质分泌致失眠,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受限致生物钟紊乱及周围环境变化影响睡眠,作息不规律破坏睡眠-觉醒周期引发失眠且儿童老人更易受影响。 一、心理因素影响 疫情封控期间,人们易因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产生焦虑、担忧等情绪。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干扰大脑神经调节,影响睡眠相关神经递质(如血清素)的正常分泌,进而导致失眠。例如,多项研究表明,持续的心理应激可使大脑边缘系统功能紊乱,破坏睡眠-觉醒周期的正常调控,引发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 二、环境因素干扰 封控期间居住环境相对封闭,活动空间受限,易导致生物钟紊乱。同时,周围环境的变化(如噪音、光线等)可控性改变,也会影响睡眠质量。例如,封闭空间内的细微声响或光线变化可能被放大感知,从而干扰入眠过程,使得个体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三、生活节律改变 封控期间作息易不规律,白天活动减少,晚上可能因无聊等原因晚睡,长期打乱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依赖于生物钟的精准调节,作息紊乱会破坏这种节律,造成入睡困难或早醒等失眠表现。尤其对于儿童,其生物钟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封控下作息不规律更易引发失眠;老年人睡眠调节功能本就较弱,封控带来的心理压力叠加生活节律改变,更易出现睡眠问题。

    2025-08-20 16:07:09
  • 抑郁症患者有哪些症状不能食用冰品

    伴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不宜食用冰品,因冰品寒凉会刺激胃肠道致症状加剧且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影响整体状态不利于病情稳定,神经调节敏感相关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食用冰品后低温刺激会干扰神经递质正常调节加重相关症状。 一、伴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患者若存在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不宜食用冰品。冰品属寒凉食物,会进一步刺激胃肠道,加重胃肠道痉挛、蠕动异常等情况,导致腹痛、腹泻症状加剧,而胃肠道功能紊乱又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等影响患者的整体状态,不利于抑郁症病情的稳定。例如,有研究指出,寒凉食物的刺激可干扰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使营养物质摄取受限,进而影响身体能量供应,而身体能量状态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认知等方面密切相关。 二、神经调节敏感相关症状的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与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的平衡失调密切相关,冰品的低温刺激可能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调节。对于存在神经调节敏感症状(如情绪易波动、睡眠受影响等)的抑郁症患者,食用冰品后低温对神经传导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扰乱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加重抑郁相关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症状。比如,低温刺激可能影响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区域的神经活动,使得抑郁症患者原本不稳定的神经状态更为紊乱。

    2025-08-20 16:05:37
  • 戒酒有什么办法

    戒酒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改变生活习惯、培养其他兴趣爱好、药物治疗等。 一、改变生活习惯:戒酒者日常可多了解喝酒的危害,强化自我控制意识,改变饭前饮酒的习惯,用饮料替代酒,从而达到戒酒目的。 二、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如打太极拳、钓鱼、听音乐等,通过转移注意力助力戒酒。 三、药物治疗: 1.若戒酒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劳拉西泮、地西泮等药物,以缓解焦虑,利于继续戒酒。 2.对于年轻体质好者可采用一次性戒酒,重症病人则用药物替代法一次性戒酒,替代药物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焦虑及抗精神病药物等,对有严重躯体中毒者采用递减戒酒法。 3.可使用拮抗剂戒酒,如服用戒酒硫使病人厌恶饮酒,但服药期间不能饮酒,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4.支持治疗包括补充大量维生素B和C、补充营养维持水电平衡,还可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 5.慢性酒精中毒的药物治疗:对于戒断症状及慢性中毒的躯体及神经系统合并症,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用药。 6.行为疗法:如采用阿扑吗啡和催吐剂吐根碱,以及厌恶疗法、电厌恶疗法等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总之,戒酒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以达到成功戒酒的目标。

    2025-08-20 15:57:56
  • 不同精神疾病患者的常见小动作是什么

    焦虑障碍患者因焦虑情绪躯体释放有频繁搓动双手等动作儿童与成人动作有差异,强迫症患者受强迫观念驱动有重复刻板动作且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因环境因素影响动作频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感知觉障碍和思维紊乱有无目的摸索动作病史长的更典型儿童有怪异动作。 一、焦虑障碍患者常见小动作 焦虑障碍患者常表现出频繁搓动双手、反复咬指甲、揪头发等动作。这是由于焦虑情绪通过躯体行为释放,儿童患者可能更倾向无意识地摆弄衣角等,而成人则多有明显手部动作,其动作频率受焦虑程度及生活方式影响,焦虑程度越高,相关小动作出现越频繁。 二、强迫症患者常见小动作 强迫症患者存在重复且刻板的动作,如反复洗手(受担心感染等强迫观念驱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反复计数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因环境因素影响动作频率,例如长期处于卫生要求高环境的患者洗手动作可能更频繁。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小动作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出现无目的摸索动作,像不停地用手在身前摆动、抓取空气等,这与感知觉障碍和思维紊乱相关。病史较长患者动作表现更典型,儿童患者发病时会有与年龄不相符怪异动作,需重点留意其异常动作表现及变化。

    2025-08-20 15:53: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