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晔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徐晔,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精神科副主任、精神卫生中心二病房主任。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一直从事精神病学的医疗、教学、科研以及司法鉴定工作,自1995年起任精神科副主任。展开
个人擅长
治疗失眠、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一类的精神疾病。展开
  • 精神分裂症恢复后的症状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恢复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社会功能及自知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认知有残留症状且受年龄、性别、病史等影响;情感存在情感平淡、不协调等情况且受年龄、病程等影响;意志行为有意志减退、行为怪异等表现且与病情、病程、住院史等有关;社会功能方面社交和职业功能均受损且受年龄、性别、社会支持等影响;部分患者自知力不完全且受年龄、性别、治疗情况等影响。 情感方面 情感平淡:多数恢复后的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平淡,表现为面部表情缺乏变化、语音语调单调、对一般事件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研究显示约50%-70%的恢复患者存在情感平淡症状。性别差异可能体现在女性患者情感平淡的表现形式可能相对更隐蔽一些,但本质上仍存在情感反应的减弱。年龄较小的患者情感平淡可能对其社会交往影响更大,因为他们正处于情感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有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情感平淡可能更严重。 情感反应不协调:部分患者在面对特定情境时,情感反应与实际情境不匹配,比如在讲述高兴事情时表情平淡,或者在悲伤情境下却表现出不恰当的微笑等。这种情况在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恢复患者中相对更常见,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基础心理状态和既往病情影响,更容易出现情感反应不协调。 意志行为方面 意志减退:患者可能表现出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对工作、学习、社交等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如原本积极上进的患者恢复后变得懒散、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年龄较小的患者意志减退可能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和发展,比如在学业、兴趣培养等方面动力不足。女性患者意志减退可能在家庭和社会角色适应上带来更多挑战。有长期住院史的患者意志减退相对更明显,因为住院环境可能限制了其正常意志行为的锻炼。 行为怪异:少数患者可能仍存在一些怪异行为,如重复刻板动作(反复洗手、重复摆放物品等)、奇特的姿势等。这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有关,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出现行为怪异的可能性更高,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和认知等方面的变化,行为怪异可能更容易被忽视或需要更谨慎的观察。 社会功能方面 社交功能受损:恢复后的患者在社交互动中存在困难,如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沟通交流时话题单一、难以理解他人的社交暗示等。研究发现约40%-60%的恢复患者存在社交功能障碍。年龄较小的患者社交功能受损会影响其同伴关系和学校生活,女性患者可能在社交中更关注人际关系的细节但因社交技能不足而受限。有既往社会支持系统差的患者社交功能恢复更困难。 职业功能受限:多数患者在恢复后难以完全恢复病前的职业能力,如工作效率降低、难以胜任复杂工作任务等。不同年龄的患者职业功能恢复情况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有更多机会通过康复训练等改善职业功能,而老年患者可能因自身身体和认知等因素限制职业功能恢复。男性患者在职业方面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但也可能在某些体力或技术型工作中有一定优势,但恢复后的职业功能仍受病情影响。 自知力方面 部分患者自知力不完全:约30%-50%的恢复患者自知力未完全恢复,即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症状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认为自己存在精神方面的问题或者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年龄较大的患者自知力恢复可能更困难,女性患者在自知力恢复过程中可能更关注自身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有反复发作且治疗不规范的患者自知力不完全的情况更常见。

    2025-10-10 12:28:15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该怎么开导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需从提供情感支持、协助就医与治疗配合、帮助康复与社会功能重建及关注自身健康等方面开展工作,特殊人群家属也有相应注意要点,如老年家属避免过度劳累、年轻家属平衡多方面关系、女性家属注重情绪调节等,全方位助力患者康复及自身身心健康。 一、提供情感支持 1.倾听与陪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倾听,当患者表达自己的痛苦、担忧等情绪时,家属应专注地倾听,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例如,患者可能会诉说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家属要耐心听其倾诉,不要打断,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示关注。这是因为患者在患病后往往内心孤独且脆弱,需要有人能陪在身边,通过倾听建立起情感连接。 2.表达理解与接纳:家属要让患者知道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纳的,无论患者处于何种状态,都不嫌弃。比如,患者在发病时可能有一些异常行为,家属要理解这是疾病导致的,而不是责怪患者,让患者能安心地面对自己的病情,减少其内心的抵触和不安。 二、协助患者就医与治疗配合 1.督促规范治疗:了解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案,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即使患者病情有所缓解也不能擅自停药。因为不规范的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复发。家属可以帮助患者整理药物,设置提醒等方式来确保患者按时服药。这是基于精神分裂症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来控制病情的医学常识。 2.陪伴就医:在患者就医时陪伴在旁,协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等情况。比如,在复诊时,将患者这段时间的症状表现、服药后的反应等详细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家属的陪伴能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更有安全感,也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掌握患者情况。 三、帮助患者康复与社会功能重建 1.鼓励康复活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鼓励患者参与适当的康复活动,如简单的手工制作、轻度的体育锻炼(在病情稳定时)等。例如,让患者参与一些社区组织的康复小组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升自信心。因为康复活动可以让患者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逐步融入社会。 2.协助社交训练:帮助患者进行社交训练,从简单的与家人、邻居交流开始,逐渐扩展到与更多人的交往。比如,安排患者参与家庭聚会,让患者练习与他人沟通、互动。这对于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家属在其中可以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四、关注家属自身健康 1.寻求支持渠道:家属自己也要注意心理健康,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比如参加家属互助小组。在互助小组中,家属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从其他家属那里获得理解和支持。因为长期照顾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家属的心理压力很大,需要有合适的渠道来释放压力。 2.合理安排生活:家属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活动,避免因过度劳累而导致自身身心疲惫。只有家属自身状态良好,才能更好地照顾患者。例如,家属可以在照顾患者之余,安排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或者阅读等活动来放松身心。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家属,要注意在照顾患者的同时避免自身过度劳累引发身体疾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照顾节奏;对于年轻家属,要平衡好工作、生活和照顾患者的关系,可借助社区资源等减轻负担;对于女性家属,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更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调节,因为女性往往情感更细腻,照顾患者时可能面临更大的心理挑战,需要更主动地寻求心理支持和生活协助。

    2025-10-10 12:25:26
  • 女性比较容易患抑郁症吗

    女性相对更易患抑郁症,其相关因素包括激素变化(月经周期、孕期产期激素波动)和社会心理因素(角色压力、社会文化对情绪表达的影响);女性抑郁症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症状表现有差异;女性自身应关注情绪变化、平衡角色,社会应加强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 一、女性更易患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激素变化方面 月经周期:女性在月经周期中,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波动。例如,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等。在经前期,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症状,长期的月经周期激素变化可能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女性月经周期相关的激素变化与大脑边缘系统等区域的神经活动改变有关,这些区域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孕期和产期: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急剧变化,同时面临身体形象改变、对胎儿健康的担忧等多种心理压力。产后,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并且还可能面临照顾新生儿的巨大压力,睡眠不足等情况。据统计,约10%-15%的女性在产后会发生产后抑郁症,这与孕期和产期的激素变化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因素方面 角色压力: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往往承担多种角色,如职业女性需要应对工作压力,同时作为妻子、母亲等需要承担家庭责任。这种多重角色带来的压力可能超过男性所面临的压力。例如,一项针对不同职业女性的调查发现,职业女性在工作与家庭角色冲突时,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期望可能导致女性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传统观念中可能认为女性应该表现出温顺、隐忍等特质,当女性面临负面情绪时,可能不善于表达,从而增加了抑郁症的发病风险。例如,在一些文化环境中,女性被鼓励将情绪内化,而不是像男性那样通过外部方式宣泄情绪,这使得女性在面对压力时更易陷入抑郁状态。 二、与男性患抑郁症情况的比较 发病率差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例如,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数据表明,女性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左右。这一差异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中都有体现,无论是青春期、育龄期还是更年期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均高于男性。 症状表现差异:虽然男女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但女性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常出现躯体化症状,如疲劳、头痛、胃肠道不适等,而男性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出现易怒、攻击性增强等表现。这可能与男女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社会心理应对方式有关。 三、针对女性抑郁症的关注与应对 女性自身:女性应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当出现长期的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情况时,要及时寻求帮助。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同时,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平衡工作与家庭角色,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积累。 社会层面:社会应加强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更多针对女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例如,建立更多女性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改变社会文化中不利于女性表达情绪的观念,营造更加包容和支持女性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于孕期和产期的女性,家庭和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如提供产后护理支持、减轻家庭照顾压力等,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10 12:24:16
  • 怎样解决心理上总是胡思乱想的问题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识别纠正不合理思维模式,通过有氧运动、深呼吸与放松训练进行身体调节,保持环境整洁有序调整环境,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加强社交互动,儿童避免过多无形压力用轻松方式转移注意力,老年人关注社交需求参与集体活动,女性生理期注意休息用舒缓方式调节,有基础病史人群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综合干预来改善胡思乱想。 一、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识别并纠正不合理思维模式来改善胡思乱想。当出现胡思乱想时,可尝试记录具体想法,例如明确“我总是担心××事会发生”这类具体分析,随后分析其合理性,如“担心明天的会议表现不好”,可理性思考“目前已做了充分准备,过度担忧无实际意义”,通过这种理性评估来调整思维方向,相关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思维记录与重构对缓解过度思维反刍有显著效果,能帮助个体建立更合理的认知框架。 二、进行身体调节 1.有氧运动: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内啡肽具有天然的镇痛和情绪调节作用,能有效改善情绪状态,减少因情绪波动引发的胡思乱想。研究表明,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焦虑相关的无序思维频率降低约40%。 2.深呼吸与放松训练: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深呼吸练习,如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或通过渐进性肌肉放松法,依次紧绷和放松全身肌肉群,从脚部开始逐步向上,缓解身体的紧张感,进而减轻心理上的胡思乱想状态,放松训练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身心进入平静状态。 三、调整环境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减少视觉和心理上的杂乱感。例如定期整理房间、办公桌面,使空间布局合理、物品摆放规整,营造舒适稳定的环境氛围。研究发现,杂乱无序的环境会增加大脑的认知负担,容易引发更多无序思维,而整洁有序的环境有助于维持心理的稳定状态。 四、加强社交互动 主动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转移对胡思乱想内容的注意力。例如每周安排固定时间与亲友聚会、聊天,通过社交互动获得情感支持和正向反馈,社交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降低因孤独或压力导致的胡思乱想频率,相关研究证实良好的社交关系能显著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过度思维的出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避免给儿童过多无形压力,可通过游戏、户外活动等轻松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如进行亲子游戏、带领儿童到公园玩耍等,以减少儿童因心理发育不完善引发的无端胡思乱想,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温和方式引导其情绪和思维走向。 老年人:关注其社交需求,鼓励参与社区活动、老年兴趣小组等,如书法班、合唱团等,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因孤独或生理变化导致的胡思乱想,满足其心理社交方面的需要。 女性生理期:此阶段女性体内激素变化易导致情绪波动,更易出现胡思乱想,需注意休息,可通过听舒缓音乐、泡热水澡等方式调节情绪,利用生理期身体相对敏感的特点,主动采取放松身心的措施来稳定心理状态。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本身患有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人群,除上述方法外,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干预,不可自行盲目处理,需依托专业医疗支持来管理胡思乱想问题,确保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2025-10-10 12:19:50
  • 如何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需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促进分泌抗抑郁神经递质;维护良好人际关系要加强社交互动获情感支持、学会有效沟通避免矛盾冲突;管理压力与情绪要识别压力源用合适方法应对、出现负面情绪及时调节并培养乐观心态,以此降低抑郁症发生风险。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至关重要,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长期睡眠不足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比睡眠正常人群高出约2~3倍。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良好的睡眠更是大脑发育和情绪稳定的基础,应保证每天相应时长的睡眠,如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等。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天然的抗抑郁作用。例如,一项持续12周的运动干预研究显示,坚持中等强度运动的人群,其抑郁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既可以增强体质,又能调节情绪。 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 1.加强社交互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供情感支持,当人们遇到困难或压力时,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与支持,能有效缓冲负面情绪的影响。例如,孤独感较强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而经常与他人交流互动可以降低这种风险。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都应注重社交关系的维护,女性可能更依赖情感交流来维持心理平衡,而男性也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有病史的人群更需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 2.学会有效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有效的沟通可以避免因误解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比如,采用积极的倾听方式,不打断对方,给予对方充分的表达空间,然后清晰、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三、管理压力与情绪 1.压力应对:学会识别自身的压力源,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应对。例如,通过时间管理来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运用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放松练习,帮助身体和大脑放松,缓解因压力产生的紧张情绪。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应对压力的方式可有所不同,对于经常加班的人群,要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简单的放松;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可在工作间隙进行短暂的休息和调整。 2.情绪调节:当出现负面情绪时,要及时进行调节。可以通过写日记、绘画、听音乐等方式来抒发情绪。比如,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能帮助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在情绪调节时要更加谨慎,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应避免过于激烈的情绪宣泄方式,可选择相对温和的方式来调节情绪。同时,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遇到事情多从正面角度去思考,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降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10 12:18: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