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白内障的微创治疗、白内障和青光眼的联合治疗,各种复杂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内膜炎的微创治疗、翼状胬肉的微创治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璐,女,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眼科中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日语临床医疗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在日本顺天堂大学研修一年。 美国视觉与眼科学研究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黑龙江省白内障学组委员,黑龙江省老年眼病学组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组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眼遗传学组委员。《中华眼科杂志》通讯编委,《Human mutation》、《Molecular Vision》等SCI杂志审稿人。 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出版专业论著3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国家、省部、厅局、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医疗新技术成果奖5项。展开
个人擅长
白内障的微创治疗、白内障和青光眼的联合治疗,各种复杂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内膜炎的微创治疗、翼状胬肉的微创治疗等。展开
  • 视网膜能移植吗

    视网膜移植目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动物实验有尝试但与人类临床应用有差距,人类临床中严重视网膜疾病尚无常规移植方法,前沿研究处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儿童和老年患者进行视网膜移植相关治疗需分别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全身健康及眼部局部情况,现阶段视网膜移植距广泛临床应用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一、视网膜移植的现状 目前视网膜移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视网膜是眼睛中非常精细且复杂的结构,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如光感受器细胞等。但由于视网膜的结构复杂性以及与视神经等结构的精细连接关系,完全成熟的视网膜移植在临床应用上还面临诸多挑战。 二、相关研究进展 1.动物实验方面 在动物模型中,科学家们尝试过不同方式来模拟视网膜移植相关研究。例如,利用一些生物材料或干细胞来诱导分化出类似视网膜细胞的结构,试图将其移植到动物的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观察是否能恢复部分视觉功能。不过,动物实验与人类临床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动物的视觉系统与人类有一定差异,而且动物实验中所取得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在人类身上验证。 2.人类临床研究情况 目前在人类临床中,对于一些严重的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还没有常规的视网膜移植治疗方法。但是一些前沿的研究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等相关技术来间接改善视网膜功能,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视网膜移植。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视网膜细胞中的致病基因,或者利用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细胞来替代受损的细胞,但这些都还处于早期的临床试验阶段,离广泛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特殊人群的相关考虑 1.儿童患者 对于儿童视网膜疾病患者,由于儿童的视网膜还在发育过程中,视网膜移植相关研究在儿童群体中的应用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的视觉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传统视网膜移植可能无法很好地适配儿童正在发育的视网膜结构,而且儿童的身体状况和对手术等干预措施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如果进行相关研究性治疗,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治疗可能对其未来视觉发育产生的长期影响。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还伴有其他眼部或全身疾病,如老年人常见的白内障、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视网膜移植相关手术的风险,同时老年患者的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考虑视网膜移植相关治疗时,需要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和眼部局部情况,权衡治疗的收益和风险。 总之,视网膜移植目前还处于较为前沿的研究阶段,距离广泛的临床应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能会有更多的突破,但现阶段需要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充分的评估来对待视网膜移植相关的医疗问题。

    2025-09-28 12:12:03
  • 眼睛痒感觉有虫子在爬怎么回事

    眼睛痒感觉有虫子在爬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过敏反应(如过敏性结膜炎)、眼部感染(细菌性、病毒性结膜炎及寄生虫感染)、干眼症、化学物质刺激、全身性疾病影响等,出现该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同时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卫生、避免接触过敏原、合理用眼及控制基础疾病,儿童患者家长要尤其注意其眼部情况并及时带医就诊。 一、过敏反应相关情况 眼睛痒感觉有虫子在爬可能是过敏反应引起的。例如过敏性结膜炎,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当眼部接触到过敏原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做出反应,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眼部出现瘙痒、异物感等不适,患者可能会感觉有虫子在爬。这种情况在过敏体质人群中更为常见,且在花粉季节等过敏原活跃的时期更容易发生。 二、眼部感染因素 1.结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除了眼睛痒、有异物感外,还可能伴有眼部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为脓性或黏液性。常见的致病细菌有葡萄球菌等,不注意眼部卫生、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等情况容易引发细菌性结膜炎。 病毒性结膜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如腺病毒等。除了眼部瘙痒感外,还可能出现眼睛发红、流泪等症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接触传播。 2.寄生虫感染: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导致眼睛出现类似虫子爬的感觉。例如眼内有结膜吸吮线虫寄生时,患者可能会感到眼部有异物感、瘙痒等不适。通常与卫生条件较差等因素有关,在一些卫生状况不佳的地区可能会出现此类情况。 三、干眼症方面 干眼症患者由于泪液分泌不足或泪液蒸发过快,导致眼表缺乏足够的润滑,也可能出现眼睛干涩、瘙痒、有异物感等症状,患者可能会感觉有虫子在爬。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处于干燥环境、年龄增长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干眼症,例如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的人群,由于眨眼次数减少,更容易出现干眼症相关症状。 四、其他因素 1.化学物质刺激:接触到某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清洁剂等,可能会刺激眼部,引起眼睛痒、异物感等不适,感觉有虫子在爬。 2.全身性疾病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眼部,导致眼睛出现异常感觉。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眼部并发症,其中包括眼部感觉异常等情况。 如果出现眼睛痒感觉有虫子在爬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卫生,避免接触过敏原,合理用眼,对于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其眼部卫生情况,避免儿童用手揉眼等不良习惯,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带儿童就医,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准确判断和处理。

    2025-09-28 12:08:58
  • 白内障有哪些症状表现

    白内障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视力逐渐下降,因晶状体混浊影响光线折射传导;视物模糊,像有雾遮挡且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别;单眼复视或多视,晶状体混浊不均致光线不能聚焦同一靶点;色彩感知异常,物体颜色暗淡发黄、分辨力下降,与晶状体对光线吸收传导受扰有关;眩光,强光下视物更不清,因混浊晶状体致光线散射,这些症状对不同人群影响各异,如特定基础疾病或工作环境人群更易出现相关症状。 一、视力下降 白内障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视力逐渐下降。这是因为晶状体发生混浊,影响了光线的正常折射和传导。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随着白内障病情的发展,看东西会变得模糊,例如儿童可能原本能清楚看到远处的物体,逐渐变得只能看清较近的物体;成年人可能原本能清晰阅读书报,后来需要离得更远才能看清文字。对于有基础眼部疾病或年龄较大的人群,视力下降的情况可能会更加明显且进展较快。 二、视物模糊 患者会感觉眼前像有一层雾遮挡,看东西不清晰。这种模糊感会逐渐加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多种活动,如驾驶时看不清道路标志、走路时容易碰撞障碍物等。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白内障导致的视物模糊可能会影响其视觉发育,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弱视;老年人白内障引起的视物模糊则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其日常的起居、社交等活动。 三、单眼复视或多视 晶状体混浊不均匀时,会使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聚焦在同一个点上,从而导致单眼复视或多视现象。比如原本看一个物体,会感觉变成了两个或多个物体。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白内障的进展,复视或多视的情况可能会愈发严重。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其眼部血管等情况可能存在异常,更容易出现这种视物异常的表现。 四、色彩感知异常 患者可能会觉得物体的颜色变得暗淡、发黄,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下降。例如原本鲜艳的花朵看起来颜色不再明亮,食物的色泽也不如以往。这是因为混浊的晶状体影响了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吸收和传导,使得色彩信息的传递出现偏差。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老化混浊,色彩感知异常的情况相对更易出现;而对于长期接触紫外线等环境因素的人群,可能会加速这种色彩感知异常的发生发展。 五、眩光 在强光下,如阳光直射、夜间车灯照射等情况下,患者会感到眩光明显,视物更加不清。这是因为混浊的晶状体使进入眼内的光线散射,干扰了正常的视觉成像。对于驾驶员等经常在不同光线环境下活动的人群,眩光可能会严重影响其视觉安全,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有眼部外伤史或长期处于强光环境工作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眩光的症状。

    2025-09-28 12:03:01
  • 弱视是什么意思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因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或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的视觉发育性疾病,发病机制是关键期内视觉刺激不足致视觉中枢发育受限引发,临床表现有视力低下、立体视觉缺失、异常眼位,诊断通过视力、屈光、眼位检查,治疗分去除病因(矫正屈光不正、治疗斜视、解除形觉剥夺)和视觉训练,特殊人群婴幼儿期需早就诊,儿童期要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定期筛查,学龄期要注意学习环境和保证户外活动时长预防。 一、定义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或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导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种视觉发育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视觉发育存在关键期,通常为出生后至6岁左右。若在关键期内,眼睛接收的视觉刺激不足(如斜视致双眼视觉输入不等、屈光不正致视网膜成像不清等),会使视觉中枢发育受限,进而引发弱视。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低下: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例如3岁儿童正常视力约0.5-0.6,若低于此值需警惕。 2.立体视觉缺失:部分患儿存在深度感知障碍,影响精细活动能力,如难以准确抓取物体。 3.异常眼位:若由斜视引起弱视,可伴有眼位偏斜。 四、诊断方法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测不同年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标准则需进一步评估。 2.屈光检查:验光明确是否存在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并判断屈光参差情况。 3.眼位检查:观察有无斜视,评估眼外肌功能。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矫正屈光不正:需佩戴合适眼镜,如存在高度远视、近视或散光,应规范配镜以保证视网膜清晰成像。 治疗斜视: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方法矫正眼位,恢复双眼视觉输入平衡。 解除形觉剥夺:如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等导致的遮挡问题。 2.视觉训练:在去除病因基础上,通过特定视觉训练提升弱视眼视力,年龄越小训练效果相对越好,因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可塑性强。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期:家长需密切关注婴儿视觉发育,若发现瞳孔发白、眼位异常或对光线反应迟钝等,应尽早就诊,婴儿期是弱视干预的黄金时期,错过关键期可能影响预后。 儿童期:鼓励儿童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定期进行视力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学龄期:重视学业与视力保护的平衡,确保学习环境光线适宜,督促儿童进行户外活动,每天保证一定时长的户外光照有助于预防弱视发生。

    2025-09-28 11:59:39
  • 3岁宝宝视力正常范围

    3岁宝宝视力正常范围一般在0.5-0.6,其视力发育有自身特点且受遗传、用眼环境、营养等因素影响,家长要定期带宝宝监测视力,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还需营造良好用眼环境、保证营养均衡来保障宝宝视力正常发育。 一、3岁宝宝视力的正常范围 3岁宝宝的视力正常范围一般在0.5-0.6之间。这是基于儿童视力发育的一般规律,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会逐渐发育完善。 二、视力发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视觉系统的逐步成熟 3岁时,宝宝的眼睛结构和视觉神经等正在进一步发育。眼睛的屈光状态仍处于变化中,通常处于生理性远视状态,一般生理性远视度数在+2.00D-+2.50D左右,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视力逐步提升。 (二)影响视力的因素 1.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高度近视等视力问题的遗传史,宝宝发生视力异常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宝宝遗传近视的概率相对较高。 2.用眼环境:如果宝宝长期处于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中用眼,可能会影响视力发育。过强的光线可能会刺激眼睛,过暗的光线会使宝宝用眼时费力,都不利于视力的正常发育。比如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绘本等,会增加眼睛的调节负担。 3.营养因素: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也可能影响视力发育,如维生素A缺乏可能会导致夜盲症等,进而影响视力。宝宝需要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营养成分。 三、视力监测与异常情况处理 (一)定期视力监测 家长应定期带3岁宝宝进行视力检查,一般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通过视力筛查可以及时发现宝宝是否存在视力异常情况。例如,在幼儿园的常规体检中通常会包含视力检查项目。 (二)异常情况处理 如果发现宝宝视力低于正常范围,应及时带宝宝到眼科进行详细检查。可能需要进行散瞳验光等检查来明确屈光状态。如果存在视力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如果是屈光不正,可能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要注意正确引导宝宝使用眼镜,避免宝宝因为不适应而抗拒佩戴。 四、特殊人群(3岁宝宝)的温馨提示 3岁宝宝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阶段,家长要格外注意宝宝的用眼健康。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保证室内光线适宜,避免宝宝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等。同时,要注意宝宝的饮食营养均衡,鼓励宝宝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等。另外,要定期带宝宝进行视力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保障宝宝视力能够正常发育。

    2025-09-28 11:55: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