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毅

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脑瘫、疼痛等疾病的外科治疗,癫痫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治疗、脑功能区病变的活检和手术治疗,以及其他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郭毅,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脑瘫、疼痛等疾病的外科治疗,癫痫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治疗、脑功能区病变的活检和手术治疗,以及其他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展开
个人擅长
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脑瘫、疼痛等疾病的外科治疗,癫痫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治疗、脑功能区病变的活检和手术治疗,以及其他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展开
  • 左脑肿瘤症状先兆

    左脑肿瘤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神经系统的头痛、呕吐,精神及认知方面的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运动功能的肢体无力、运动性失语,以及视觉的视野缺损等,不同症状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有不同表现及发生率。 一、神经系统症状 1.头痛 左脑肿瘤引起的头痛较为常见,多为逐渐加重的持续性头痛。其原因主要是肿瘤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升高,或肿瘤刺激脑膜、血管等结构。不同年龄人群头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囟门未闭,颅内压升高时头痛相对不典型,而成人头痛通常较为明显且随着肿瘤生长逐渐加剧。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左脑肿瘤患者中,约60%-80%会出现头痛症状,且头痛部位多与肿瘤所在左脑区域相关,可能表现为单侧头部疼痛为主。 2.呕吐 常为喷射性呕吐,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致。儿童左脑肿瘤患者呕吐症状可能更为突出,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颅内压升高对呕吐中枢的刺激可能更明显。在左脑肿瘤患者中,约40%-60%会出现呕吐症状,且往往在头痛剧烈时发生。 二、精神及认知症状 1.记忆力减退 左脑与语言、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左脑肿瘤可能影响这些功能区域,导致记忆力减退。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所不同,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记忆力生理性减退,而左脑肿瘤引起的记忆力减退可能会加速这种衰退。例如,对于年轻患者,可能会出现对近期事件遗忘、学习新知识困难等情况;对于老年人,可能会表现为对以往熟悉的事物记忆模糊等。有研究发现,左脑肿瘤患者中约30%-50%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 2.性格改变 左脑肿瘤可能影响患者的情绪和性格。例如,患者可能变得烦躁、易怒,或者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等。这是因为肿瘤破坏了左脑相关的神经回路,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平衡和神经功能的正常调节。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因自身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左脑肿瘤患者中约20%-30%会出现性格改变。 三、运动功能障碍 1.肢体无力 左脑对右侧肢体的运动控制有一定影响,左脑肿瘤可能导致右侧肢体无力。如果肿瘤位于左脑运动区附近,会出现右侧上肢或下肢力量减弱,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行走、持物等功能。不同年龄患者肢体无力的表现不同,儿童左脑肿瘤导致的肢体无力可能影响其运动发育,而成人则可能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左脑肿瘤患者中,约40%-6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 2.运动性失语 左脑的语言中枢区域受损时可能出现运动性失语,表现为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或只能说出个别简单词语。这是左脑肿瘤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语言功能正常的人群,肿瘤侵犯语言中枢会严重影响其交流能力。例如,患者想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只能艰难地吐出部分字词等。在左脑肿瘤患者中,约10%-20%可能出现运动性失语。 四、视觉相关症状 1.视野缺损 左脑肿瘤可能压迫视觉传导通路相关结构,导致视野缺损。不同类型的左脑肿瘤引起的视野缺损表现有所不同,例如肿瘤压迫视交叉等结构时,可能出现双眼颞侧偏盲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视野缺损的发现时间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自身表达能力有限,较难早期发现视野缺损,而成人可能会较早发现视物范围的异常。在左脑肿瘤患者中,约20%-30%会出现视野缺损相关症状。

    2025-09-29 13:19:49
  • 闭合性颅脑损伤怎么分型

    闭合性颅脑损伤可按损伤程度分为轻型(单纯脑震荡等,昏迷<30分钟,症状轻,检查无明显异常)、中型(轻度脑挫裂伤等,昏迷≤6小时,有轻度阳性体征)、重型(广泛脑挫裂伤等,昏迷>6小时,意识障碍重,有明显阳性体征);按损伤部位分为脑震荡(头部受击后短暂脑功能障碍,意识丧失≤半小时,有头痛等症状,检查无异常)、脑挫裂伤(头部受严重损伤致脑组织出血等,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等,有不同表现及影响)。 按损伤程度分型 轻型:主要包括单纯脑震荡,可伴有或无颅骨骨折,昏迷时间在30分钟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及CT等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这类损伤多见于头部受到较轻外力打击的情况,比如轻度的交通事故中头部与车内物品的轻撞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轻度磕碰导致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一般恢复较快,但仍需密切观察有无症状加重情况。 中型:涵盖轻度脑挫裂伤,伴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内,有轻度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轻度的肢体肌力减弱等,CT等检查可见脑挫裂伤灶等改变。例如较为常见的由一般力度的坠落伤导致的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但儿童由于颅骨相对较软,损伤机制可能有所不同,但病理改变仍符合中型损伤特点。 重型:包括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偏瘫、去脑强直等,CT等检查可见明显的颅内血肿、广泛脑挫裂伤等改变。重型损伤多由严重的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所致,无论年龄大小,病情都较为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和密切的监护治疗。 按损伤部位分型 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立即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病理改变无明显器质性损害,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CT等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发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在玩耍时头部受到碰撞等情况易出现脑震荡,需注意观察后续症状变化,部分儿童可能恢复较慢或出现反复头痛等情况。 脑挫裂伤:多因头部受到较严重的加速或减速性损伤引起,损伤部位的脑组织有出血、水肿、坏死等改变,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额叶、颞叶等部位的脑挫裂伤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会发生,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脑部发育特点,在受伤后恢复过程中可能需要特别关注脑部功能的恢复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措施等。 颅内血肿:又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硬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撕破脑膜中动脉等血管引起,常呈梭形高密度影,患者多有中间清醒期等表现;硬膜下血肿可由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出血等引起,多呈新月形高密度影,病情发展可能较快;脑内血肿则是脑实质内的出血形成血肿,可导致局部脑组织受压等。不同类型的颅内血肿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对于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弹性等因素,血肿形成后的病情变化可能更需谨慎对待,而儿童颅内血肿可能因颅骨可塑性等因素影响临床表现及治疗决策。

    2025-09-29 13:12:02
  • 小孩颅骨骨折会痊愈吗

    小孩颅骨骨折多数可痊愈,但受骨折类型、严重程度、自身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线性骨折一般预后好,凹陷性骨折视情况而定,年龄、损伤程度、护理情况会影响痊愈,家长需重视,及时带小孩检查,按医嘱护理并定期复查,关注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一、骨折类型与痊愈情况 1.线性骨折 单纯的线性骨折,如果没有合并颅内其他重要结构的损伤,一般预后较好。小孩的颅骨具有一定的弹性,线性骨折通常可以自行愈合。因为儿童颅骨的骨膜较厚,成骨细胞活跃,骨折处的骨组织能够通过自身的修复机制逐渐恢复正常结构。例如,一些轻微的线性颅骨骨折,在经过适当的观察和护理后,骨折部位会逐渐重新连接,恢复颅骨的完整性。 2.凹陷性骨折 如果凹陷程度较轻,没有对脑组织造成压迫等严重影响,部分小孩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逐渐改善。随着小孩颅骨的生长,凹陷的部分可能会逐渐被塑形而恢复正常。但如果凹陷程度较深,压迫到了脑组织,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也有较大的可能痊愈,但恢复情况会受到手术时机、手术操作以及术后护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合理的手术干预,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大多数小孩可以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和颅骨结构。 二、影响痊愈的因素 1.年龄因素 婴幼儿的颅骨愈合能力相对较强。因为婴幼儿颅骨的骨代谢活跃,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所以对于骨折的修复能力比年长儿童和成人相对更好。例如,婴儿的线性骨折往往能够较快地愈合。而年长儿童的颅骨愈合速度相对较慢一些,但一般仍然可以通过自身修复或适当干预达到痊愈。 2.损伤程度 除了骨折本身的类型外,是否合并颅内出血、脑挫伤等其他损伤也会影响痊愈情况。如果小孩颅骨骨折同时合并严重的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升高,这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预后的不确定性。但如果能够及时控制颅内出血,降低颅内压,小孩仍然有较大的可能在骨折愈合的同时恢复正常的脑功能。如果颅内损伤严重,即使骨折愈合,也可能会遗留一些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如智力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等。 3.护理情况 合理的护理对于小孩颅骨骨折的痊愈非常重要。要注意让患儿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再次受伤加重骨折情况。同时,要保证患儿有充足的营养,尤其是富含钙、蛋白质等有利于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这有助于骨折的愈合。例如,让患儿多摄入牛奶、鸡蛋、鱼类等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另外,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是否出现呕吐、头痛、意识改变等症状,如果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小孩)的温馨提示 对于小孩颅骨骨折,家长要高度重视。在发现小孩有颅骨骨折可能时,如头部受伤后出现头部肿胀、哭闹不止等情况,应尽快带小孩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头颅CT等,以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在治疗和恢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护理,定期带小孩进行复查,了解骨折愈合的情况。同时,要给小孩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防止再次发生头部受伤的情况。由于小孩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颅骨骨折的恢复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其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小孩出现发育迟缓、异常哭闹、肢体活动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2025-09-29 13:09:43
  • 胶质瘤是什么病

    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颅内常见恶性肿瘤,病因有遗传、电离辐射、病毒感染,按WHO分级分四级且各有不同生物学行为与预后,临床表现因部位不同有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等,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包含手术、放疗、化疗,儿童、老年及遗传相关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不同类型的胶质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存在差异。 二、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1型等患者,胶质瘤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存在特定基因突变与胶质瘤发生相关。 2.电离辐射: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如接受头部放疗的患者,后续发生胶质瘤的风险升高。 3.病毒感染:部分病毒感染可能与胶质瘤发生存在关联,如某些逆转录病毒感染被认为可能参与胶质瘤的发病过程,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三、分类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标准分为四级: Ⅰ级:属于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Ⅱ级:为低度恶性肿瘤,侵袭性相对较弱,复发风险较低但有恶变可能。 Ⅲ级:属于高度恶性的间变胶质瘤,侵袭性增强,进展较快。 Ⅳ级:为高度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生长迅速,预后较差。 四、临床表现 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常见症状包括: 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头颅增大等表现。 神经功能缺损:如肿瘤位于运动区可导致肢体运动障碍,位于感觉区可引起感觉异常,累及语言区可出现语言功能障碍等。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可为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 五、诊断 1.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MRI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及边界。 2.病理学检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穿刺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是确诊胶质瘤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六、治疗 1.手术治疗: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手术目的是缓解颅内压、明确病理诊断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考虑颅骨发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与方式。 2.放疗:术后根据肿瘤病理分级等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放射治疗,可杀灭残余肿瘤细胞,老年患者需评估身体耐受性及放疗相关不良反应。 3.化疗:根据肿瘤分子病理特征等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化疗药物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优先考虑低毒、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风险,术后恢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神经系统发育及生长情况,化疗时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药物及方案。 老年患者: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平衡治疗获益与机体耐受性。 遗传因素相关人群:家族中有胶质瘤遗传综合征患者的亲属,需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早期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监测措施。

    2025-09-29 13:07:46
  • 垂体瘤磁共振描述

    磁共振成像可通过垂体瘤的形态(包括大小、形状)、信号特点(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对垂体柄影响致其偏移、对海绵窦侵犯)来诊断垂体瘤,以助医生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垂体瘤的形态: 大小:可通过测量肿瘤的最大径来描述,一般来说,垂体瘤的大小差异较大,小的垂体瘤直径可能小于1cm,大的垂体瘤直径可超过1cm甚至更大。例如,一些微腺瘤直径通常小于1cm,而大腺瘤直径往往大于1cm。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垂体瘤大小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是基于肿瘤本身的生长情况。对于儿童垂体瘤,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对垂体功能及周围结构产生不同影响,不过在磁共振描述中首先关注的是肿瘤自身的大小形态。 形状:多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如果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可能会呈现不规则的形状,侵犯周围组织。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影响,但不同性别的垂体瘤患者在临床表现和肿瘤生物学行为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不过磁共振描述主要基于肿瘤的形态学表现。 垂体瘤在磁共振上的信号特点: T1加权像(T1WI):大多数垂体瘤呈等信号或低信号。等信号是指肿瘤的信号强度与正常垂体组织相似,低信号则是肿瘤信号低于正常垂体组织。例如,部分垂体微腺瘤在T1WI上可为低信号。生活方式因素一般不直接影响垂体瘤在T1WI上的信号特点,但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间接对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影响。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存在内分泌紊乱等情况,可能会导致垂体组织本身的信号有一定改变,但这是基于基础疾病的影响,而非生活方式直接作用于肿瘤信号。 T2加权像(T2WI):多数垂体瘤呈等信号或高信号。高信号表示肿瘤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一些较大的垂体瘤在T2WI上可能表现为高信号,这与肿瘤内部的成分有关,如囊性变等情况。在儿童垂体瘤患者中,由于儿童的垂体组织处于发育阶段,与成人相比,T2WI上的信号特点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还是遵循垂体瘤信号特点的一般规律,同时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来综合判断肿瘤的性质。 垂体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对垂体柄的影响:垂体瘤可压迫垂体柄,导致垂体柄偏移。如果肿瘤位于垂体一侧,可能会使垂体柄向对侧移位。不同年龄的患者,垂体柄的解剖结构略有差异,儿童的垂体柄相对较细,在受到肿瘤压迫时,移位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磁共振上主要观察是否存在偏移及偏移的方向等情况。性别因素一般不直接导致垂体柄偏移情况的差异,主要是肿瘤的生长位置和大小决定垂体柄是否偏移以及偏移程度。 对海绵窦的侵犯:较大的垂体瘤可能会侵犯海绵窦,表现为海绵窦内结构受推压或被肿瘤侵犯。海绵窦内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垂体瘤侵犯海绵窦会影响相应结构的功能。对于有基础病史且合并内分泌紊乱的患者,垂体瘤侵犯海绵窦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在磁共振描述中需要明确是否存在海绵窦侵犯情况,以便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垂体瘤在磁共振上的形态、信号特点以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详细描述,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垂体瘤,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09-29 13:05: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