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内分泌与代谢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杨金奎,男,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江苏扬州人。民盟盟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同仁医院首席专家;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1984年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从师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甲状腺组组长张忠邦教授,199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从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家伟教授,1997年江苏省大破格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批准为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专业硕士生导师。2001年12月被选拔为江苏省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百人计划)和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2002年3月被选拔为江苏省委选拔为新世纪学科带头人。曾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完成国家新药项目6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课题成果有省级课题—1型糖尿病免疫学预报及实验性动物预防,国家九五公课题—口服胰岛素的研制等。原工作单位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02年4月作为人才引进到北京同仁医院,被聘为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首席专家。200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与代谢病。展开
  • 血糖高喝酸奶可以吗

    血糖高人群可喝酸奶但需分情况,无糖或低糖酸奶合适,因其碳水化合物等含量相对低且有营养好处,全糖酸奶不建议喝,因其糖分高会致血糖迅速升高不利控制,血糖高人群应选无糖或低糖酸奶适量饮用并监测血糖,特殊健康状况者需遵专业指导。 对于血糖高的人群,如果选择无糖或低糖酸奶是较为合适的。无糖酸奶是通过人工合成甜味剂来替代糖分,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且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例如一些经过科学研发的无糖酸奶,每100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可能在3-5克左右,能够在满足口感需求的同时,相对较少地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低糖酸奶则是将糖分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一般每100克中糖分含量可能在5克以下,相比普通全糖酸奶更适合血糖高的人群食用。 从营养角度看,酸奶中的蛋白质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于不同年龄层的血糖高人群,如成年人血糖高,适量饮用无糖或低糖酸奶可以作为加餐选择,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对血糖造成过大影响;对于儿童血糖高的情况,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糖分含量的酸奶,确保在满足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的同时控制血糖。 全糖酸奶 全糖酸奶不建议血糖高的人群饮用。全糖酸奶中糖分含量较高,通常每100克中糖分含量可能在8-12克甚至更高,饮用后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例如常见的一些市售全糖酸奶,饮用后血糖可能在半小时内升高1-2mmol/L左右,对于血糖高的人群来说,这会加重血糖的波动情况,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血糖高人群,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血糖高人群,饮用全糖酸奶会进一步增加身体的糖负荷,加重胰岛素抵抗等情况;而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血糖高人群,更要严格避免饮用全糖酸奶,因为长期高糖摄入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等。 总之,血糖高的人群可以喝酸奶,但要选择无糖或低糖酸奶,并且要注意适量饮用,同时在饮用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用方案。如果有特殊的健康状况或合并其他疾病,如合并肾病等,还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酸奶的选择和饮用。

    2025-09-28 10:58:15
  • 如何调理内分泌失调以减少易怒情绪

    保持固定作息时间以调节内分泌改善易怒,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B和镁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来维持内分泌稳定,每周开展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依自身状况选择运动方式,营造舒适睡眠环境保障内分泌正常调节,借助冥想、深呼吸、认知行为疗法等进行心理调节来平复情绪及调节内分泌相关反应。 一、生活方式规律化 保持固定作息时间,成年人每日睡眠宜维持7~9小时,青少年因生长发育需更长睡眠时间,老年人则注重睡眠质量稳定,女性生理期前后尤其要规避熬夜,规律作息可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内分泌系统,助力改善易怒情绪。 二、饮食营养均衡化 增加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摄入,像全谷物、瘦肉、坚果等,维生素B族参与能量代谢与神经系统调节,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多摄取富含镁的食物,例如绿叶蔬菜、香蕉等,镁元素能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缓解焦虑易怒。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取,这类食物易致血糖波动,干扰内分泌平衡。 三、运动适度常态化 每周开展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激素分泌,运动时分泌的内啡肽等物质有抗焦虑作用。男性可适当增加力量训练,女性可选瑜伽等兼具柔韧性与调节内分泌的运动;有慢性病史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选取契合自身状况的运动方式及强度。 四、睡眠环境优化化 营造舒适睡眠环境,保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维持在18~25℃,良好环境可保障深度睡眠,促进内分泌系统正常调节。失眠者可通过睡前不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放松冥想等改善睡眠;老年人睡眠较浅,宜选用柔软舒适寝具;孕妇睡眠姿势与环境选择需特别留意,避免压迫腹部影响自身及胎儿内分泌环境。 五、心理调节科学化 借助冥想、深呼吸等进行心理调节,每日坚持10~15分钟冥想练习,能平复情绪,调节下丘脑分泌激素功能;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识别并改变致易怒的负面思维模式。青少年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参与兴趣活动缓解学业压力致情绪问题;更年期女性因激素变化易情绪波动,可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利用正念减压等方法调节内分泌相关情绪反应。

    2025-09-28 10:57:23
  • 低血糖持续多久

    低血糖持续时间受诱因、个体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不同人群低血糖持续时间有特点,且低血糖持续过久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损害,还会干扰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调节加重病情。 不同人群低血糖持续时间特点 儿童:儿童如果是因为玩耍过度、进食不足等引起的低血糖,及时给予含糖食物后,一般15-30分钟左右血糖可回升。但如果是患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等特殊情况导致的低血糖,持续时间则不确定,可能会反复出现低血糖状态,持续较长时间,需要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处理,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低血糖会影响脑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后恢复相对较慢,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尤其是肝脏的糖异生功能、肾脏的调节功能等下降,另一方面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物不当引起的低血糖,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血糖恢复时间可能延长,有的可能需要1-2小时甚至更久才能使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而且老年人低血糖后容易再次发生低血糖,需要密切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持续时间与降糖方案有关。如果是使用短效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在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后,一般30-60分钟血糖可恢复,但如果是使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引起的低血糖,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另外,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由于自身感知能力下降,可能不能及时发现,导致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对身体的损害可能更大。 低血糖持续过久的危害 低血糖持续过久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大脑细胞对葡萄糖依赖程度高,低血糖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引起脑细胞水肿、坏死等,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症状,严重的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对心血管系统也有影响,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因为低血糖会影响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反复的低血糖还会干扰血糖的稳定调节,使血糖波动增大,加重病情,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09-28 10:56:00
  • 血糖高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血糖高的人可适量吃鸡蛋,其富含优质蛋白,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一般不明显影响血糖。一般人群每天吃1个鸡蛋,血脂高者减少蛋黄摄入,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者按医嘱限摄,孕妇血糖平稳时可吃1个。吃鸡蛋宜清蒸、水煮,搭配蔬菜,避免油煎、油炸。 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每100克鸡蛋含蛋白质约13克左右,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接近,生物利用率高。鸡蛋中的脂肪主要集中在蛋黄,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适量摄入一般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波动。有研究表明,正常饮食情况下,摄入鸡蛋等优质蛋白食物,不会引起血糖的大幅升高,因为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相对复杂,不像碳水化合物那样快速转化为葡萄糖。 不同人群食用鸡蛋的注意事项 一般血糖高人群:每天吃1个鸡蛋较为合适。如果血脂也偏高,尤其是胆固醇水平高的血糖高人群,可以适当减少蛋黄的摄入,如每周吃3-4个鸡蛋,只吃蛋白部分。因为蛋黄中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每100克蛋黄含胆固醇约1510毫克,过多摄入蛋黄可能会影响血脂,进而对心血管等产生不利影响,而心血管疾病也是血糖高人群常见的并发症。 特殊人群:对于患有糖尿病肾病且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血糖高人群,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限制鸡蛋摄入。因为此时肾脏对蛋白质的代谢能力下降,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一般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来确定鸡蛋的摄入量,可能每天蛋白部分的摄入量需要控制在20-40克左右;而对于孕妇等特殊血糖高人群,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每天可以吃1个鸡蛋,以保证自身和胎儿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但要注意整体饮食的均衡,监测血糖变化。 搭配与烹饪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血糖高的人吃鸡蛋时,烹饪方式应尽量选择清蒸、水煮,避免油煎、油炸。油煎、油炸会使鸡蛋摄入的脂肪量增加,不利于血脂和血糖的控制。同时,可以搭配蔬菜一起食用,如菠菜炒鸡蛋等,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进一步稳定血糖。例如,菠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中形成一种黏性物质,阻碍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血糖上升更平缓。

    2025-09-28 10:52:22
  • 腊肉吃了血糖会升高吗

    腊肉含较高盐分、脂肪且可能加糖,其营养成分通过脂肪致胰岛素抵抗、盐分关联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影响血糖,健康人群长期大量食用或增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血糖易波动难控,故健康人群应偶尔少量食、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腊肉来维持血糖稳定。 腊肉中营养成分对血糖的影响机制 脂肪因素:腊肉富含脂肪,过量摄入脂肪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肥胖人群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现象,而腊肉中的高脂肪摄入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进而可能间接引起血糖升高。 盐分因素:腊肉盐分含量高,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方面,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另一方面,高血压患者往往存在糖代谢异常的风险增加,长期高盐饮食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更难控制。 不同人群食用腊肉后血糖变化的差异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适量食用腊肉一般不会立即引起明显的血糖升高,但如果长期大量食用,由于上述脂肪和盐分等因素的累积作用,也会增加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例如,长期每周多次大量食用腊肉的健康人,相比很少食用腊肉的人群,其胰岛素敏感性会逐渐下降,血糖调节能力会受到一定影响。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食用腊肉后血糖更容易升高。糖尿病患者本身糖代谢已经存在紊乱,腊肉中的脂肪和盐分等成分会进一步干扰糖代谢过程。糖尿病患者食用腊肉后,血糖波动会加大,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食用腊肉后,血糖会迅速上升且难以通过自身分泌胰岛素来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存在胰岛素抵抗,食用腊肉后也会出现血糖较进食前明显升高的情况,且血糖下降速度变慢。 为了避免腊肉食用后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控制腊肉的摄入量。健康人群可以偶尔少量食用腊肉,而糖尿病患者则应尽量避免食用腊肉,选择低盐、低糖、低脂肪的食物来维持血糖的稳定。

    2025-09-28 10:51: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