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内分泌与代谢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杨金奎,男,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江苏扬州人。民盟盟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同仁医院首席专家;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1984年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从师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甲状腺组组长张忠邦教授,199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从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家伟教授,1997年江苏省大破格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批准为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专业硕士生导师。2001年12月被选拔为江苏省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百人计划)和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2002年3月被选拔为江苏省委选拔为新世纪学科带头人。曾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完成国家新药项目6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课题成果有省级课题—1型糖尿病免疫学预报及实验性动物预防,国家九五公课题—口服胰岛素的研制等。原工作单位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02年4月作为人才引进到北京同仁医院,被聘为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首席专家。200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与代谢病。展开
  • 高血糖可以吃草莓吗

    高血糖患者可以吃草莓,因其血糖生成指数低、富含膳食纤维且营养成分丰富;儿童高血糖患者要适量食用并注意清洗;老年高血糖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食用量、注意饮食搭配及关注血糖变化。 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草莓的GI相对较低,约为40左右。低GI食物在胃肠中消化吸收较慢,引起的血糖上升幅度相对较小。这意味着食用草莓后,血糖不会迅速大幅度升高,比较适合高血糖患者食用。有研究表明,进食低GI食物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等血糖异常人群的血糖管理有积极意义。 富含膳食纤维:草莓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增加饱腹感。例如,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道中可以形成凝胶状物质,减慢肠道对糖分的吸收速度,从而有助于平稳血糖。而且,膳食纤维还对肠道健康有益,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问题,这对高血糖患者的整体健康也很重要。 营养成分丰富:草莓富含维生素C、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研究发现,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有一定改善作用,进而对血糖的调控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同时,草莓中的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高血糖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食用草莓时要注意适量。因为虽然草莓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但仍要避免一次性食用过多。可以将草莓作为两餐之间的健康零食,既能满足孩子对甜味食物的喜好,又不会对血糖造成过大波动。而且要注意清洗干净,避免农药残留等问题影响孩子健康。 老年高血糖患者:老年高血糖患者食用草莓时,要根据自身的消化功能等情况来调整食用量。如果老年患者同时伴有牙齿咀嚼不便等问题,可以将草莓制成草莓泥等形式食用。另外,老年患者往往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在食用草莓时要考虑整体的饮食搭配,保证饮食的均衡性,并且密切关注食用后血糖的变化情况。

    2025-10-28 12:26:26
  • 糖尿病研究出了哪些新药

    GLP-1受体激动剂类新药司美格鲁肽经多项试验证实能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多样;SGLT-2抑制剂类新药恩格列净可降血糖及心衰住院风险等,达格列净能改善血糖控制等且有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预防证据,其他新型降糖药有探索但已上市且循证依据多的是前两类,用药需基于患者具体病情,如老年要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GLP-1受体激动剂类新药 以司美格鲁肽为例,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其能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在心血管保护方面有明确证据。例如,SUSTAIN系列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等多种途径相关,科学研究支持其在长期血糖管理及心血管预后改善上的价值。 二、SGLT-2抑制剂类新药 (一)恩格列净 经研究表明,恩格列净除有效降低血糖外,还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衰住院风险。相关临床试验显示,其通过抑制肾脏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液排出以降低血糖,同时在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预防上有循证依据,研究证实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及肾脏疾病进展风险。 (二)达格列净 临床研究显示,达格列净可改善血糖控制并对体重有一定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SGLT-2,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且在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预防上有证据,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衰住院风险及肾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三、其他新型降糖药物 部分新药还在探索中,如一些针对β细胞功能修复或免疫调节等机制的药物,但目前已上市且有大量循证依据的主要为上述两类药物。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使用需基于患者具体病情,如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儿童糖尿病患者一般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此类降糖新药,始终以患者个体化情况及循证医学为指导选择合适药物。

    2025-10-28 12:24:44
  • 糖尿病对妊娠有哪些影响

    糖尿病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增高、感染发生率增加、羊水过多及酮症酸中毒风险增加;对胎儿而言巨大儿发生率增高、血糖控制不佳时胎儿生长受限、妊娠早期高血糖环境致胎儿畸形风险升高、胎盘血管病变等致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风险增加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高。 一、对孕妇的影响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增高:糖尿病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较非糖尿病孕妇高2-4倍,机制在于糖尿病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影响血压调节机制,使得血压易出现异常升高。 2.感染发生率增加: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繁殖,糖尿病孕妇泌尿系统感染及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如常见的霉菌性阴道炎等感染风险明显上升。 3.羊水过多:胎儿高血糖状态引发高渗性利尿,使得羊水产生增多,导致糖尿病孕妇羊水过多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孕妇。 4.酮症酸中毒风险增加:妊娠期间孕妇代谢需求变化,加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更容易在妊娠过程中出现酮症酸中毒,严重威胁孕妇健康。 二、对胎儿的影响 1.巨大儿发生率增高:孕妇血糖升高后,葡萄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脂肪合成并抑制脂解作用,致使胎儿躯体过度发育,巨大儿发生率显著上升。 2.胎儿生长受限:当孕妇血糖控制不佳时,胎盘血管发生病变,影响胎盘对营养物质的转运功能,从而导致胎儿营养供应不足,出现胎儿生长受限情况。 3.胎儿畸形风险升高:妊娠早期高血糖环境可能干扰胎儿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神经管畸形等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相对增高。 4.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风险增加:胎盘血管病变等因素可导致胎盘功能不良,影响胎儿在宫内的氧供和营养供应,进而增加胎儿窘迫乃至胎死宫内的风险。 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高:糖尿病孕妇的胎儿由于高血糖等因素影响,肺成熟过程可能受干扰,使得新生儿出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率增加。

    2025-10-28 12:22:59
  • 如何调节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饮食、药物治疗、治疗潜在疾病和定期体检来调节,具体方法应根据个人情况咨询医生。 1.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和健康脂肪。避免高糖、高脂肪和加工食品。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很重要。通过均衡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晚7-8小时的良好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平衡至关重要。 减少压力: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放松技巧和适度的运动。长期的高压力状态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和改善心理健康。 2.管理饮食: 避免过度饮酒和咖啡因:过量的酒精和咖啡因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高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因为过多的糖分会影响血糖水平和胰岛素的分泌。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和促进肠道健康。 3.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来调节内分泌失调。这些药物可能包括激素替代疗法、抗抑郁药或其他特定的药物,具体取决于病因和症状。 4.治疗潜在疾病:某些内分泌失调可能是由潜在的疾病引起的,如甲状腺问题、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治疗这些疾病可以有助于纠正内分泌失调。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激素水平测试和其他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内分泌失调的治疗方法因个体情况而异。在采取任何措施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此外,对于特定的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考虑任何治疗措施之前,应特别关注这些特殊人群的需求和情况。

    2025-10-28 12:21:28
  • 患有低血糖的人有哪些表现

    低血糖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致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中枢神经缺糖早期现精神不集中、情绪躁动易怒、认知障碍,严重时可惊厥、昏迷,儿童易哭闹不安、嗜睡,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延误诊治,妊娠期女性除头晕乏力外需警惕对胎儿影响。 一、自主神经兴奋相关表现 1.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当血糖降低时,交感神经受刺激释放肾上腺素等,可出现明显出汗,这是由于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而分泌增加;同时患者会感到强烈饥饿感,因血糖降低刺激下丘脑饥饿中枢;心慌是因交感神经兴奋致心率加快;颤抖是因肌肉紧张度增高;面色苍白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减少外周血流量以保证重要脏器供血。 二、中枢神经缺糖表现 1.早期中枢神经功能异常:血糖降低影响大脑供能,初期可出现精神不集中,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如书写困难等;情绪方面可表现为躁动、易怒,这是因为低血糖干扰了大脑神经递质平衡;还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影响对时间、空间等的正确判断。 2.严重中枢神经受损表现:若低血糖未及时纠正,病情进一步加重,可导致惊厥,表现为肢体不自主抽搐;最终可能陷入昏迷,此时大脑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生命体征可能不稳定。 三、特殊人群低血糖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低血糖时除常见的出汗、饥饿等表现外,更易出现哭闹不安、嗜睡,因儿童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及反应方式与成人不同,且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需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意识模糊、行为异常,如无故wandering(徘徊)、言语不清等,甚至直接出现昏迷,且老年人多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低血糖可能加重原有病情,易延误诊治。 3.妊娠期女性:孕期身体代谢需求增加,较易发生低血糖,除一般的头晕、乏力外,还需警惕对胎儿的影响,因胎儿需从母体获取血糖,严重低血糖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等问题。

    2025-10-28 12:20:1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