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内分泌与代谢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杨金奎,男,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江苏扬州人。民盟盟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同仁医院首席专家;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1984年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从师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甲状腺组组长张忠邦教授,199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从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家伟教授,1997年江苏省大破格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批准为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专业硕士生导师。2001年12月被选拔为江苏省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百人计划)和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2002年3月被选拔为江苏省委选拔为新世纪学科带头人。曾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完成国家新药项目6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课题成果有省级课题—1型糖尿病免疫学预报及实验性动物预防,国家九五公课题—口服胰岛素的研制等。原工作单位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02年4月作为人才引进到北京同仁医院,被聘为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首席专家。200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与代谢病。展开
  • 小儿甲状腺早期症状

    甲状腺对小儿生长发育等至关重要,小儿甲状腺早期可能出现颈部外观异常(如甲状腺肿大、结节)、全身代谢相关表现(生长发育缓慢或异常、代谢率变化)、神经系统相关表现(甲亢易激惹等、甲减反应迟钝等),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需细心察觉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因小儿甲状腺功能异常不及时治疗会致严重不可逆影响。 一、甲状腺相关基础知识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能合成、储存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儿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过程。 二、小儿甲状腺早期常见症状 (一)颈部外观异常 1.甲状腺肿大 可观察到小儿颈部前方甲状腺区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外观上能看到颈部增粗。这是因为甲状腺组织增生或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甲状腺体积增大。例如,在一些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炎等疾病早期,可能首先出现颈部甲状腺区域的肿大表现。对于婴幼儿,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颈部有异常的隆起。 2.甲状腺结节 少数小儿可能在甲状腺区域触及到结节。结节的出现可能与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增生等情况有关。但早期结节可能较小,需要通过专业的体检或超声检查才能发现。 (二)全身代谢相关表现 1.生长发育方面 甲状腺激素对小儿生长发育中的身高、骨骼发育等有重要影响。早期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身高增长速度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甲状腺激素不足时,会影响骨骼的生长板发育,导致骨龄落后;而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可能在早期出现生长加速,但长期会影响最终身高。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小儿,在婴儿期可能会有头大、身材矮小、囟门闭合延迟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小儿早期可能身高增长比同龄人快,但随后可能出现生长发育的紊乱。 2.代谢率变化相关 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小儿可能出现多汗,尤其是在安静状态下也比同龄儿童容易出汗。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增多,提高了机体的代谢率,使产热增加,通过出汗来散热。还可能表现为食欲亢进,但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因为机体代谢加快,消耗增多,虽然进食量增加,但能量消耗大于摄入。 甲状腺功能减退早期:小儿可能出现怕冷,相较于同龄儿童更易感觉寒冷。同时,代谢率降低会导致食欲减退,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等表现。 (三)神经系统相关表现 1.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 小儿可能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的表现。由于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小儿可能难以安静,容易哭闹,注意力不集中等。 2.甲状腺功能减退早期 小儿可能表现为反应迟钝,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较缓慢。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在婴儿期可能会出现哭声低且少、对周围事物关注度低等情况。 三、特殊人群(小儿)的注意事项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甲状腺早期症状的察觉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如果发现小儿有上述颈部外观异常、生长发育异常、代谢相关异常或神经系统相关异常等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超声等相关检查。因为小儿甲状腺功能异常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对其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影响。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果在新生儿期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患儿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等严重后果。所以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儿的身体状况,尤其是颈部情况和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

    2025-10-17 14:14:53
  • 游离t4偏高要注意什么

    游离T4偏高可能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病因引起,需结合甲状腺超声、TSH等检查明确,生活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要低碘饮食,非相关患者需均衡饮食,要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还需定期监测指标,出现不适或指标异常加重要及时就医。 一、明确游离T4偏高的可能原因及相关检查 1.可能病因排查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常见原因,其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导致游离T4偏高。另外,一些非甲状腺疾病也可能影响游离T4水平,如严重肝病等,肝病时肝脏对甲状腺激素的代谢等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游离T4出现变化。 对于有家族甲状腺疾病史的人群,自身免疫相关的甲状腺疾病发生风险可能更高;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下的人群,也可能增加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几率,进而影响游离T4水平。 2.进一步检查项目 需要结合甲状腺超声检查,观察甲状腺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如是否存在甲状腺肿大、结节等。同时还应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等指标,TSH与游离T4通常呈反向变化,若游离T4偏高且TSH降低,高度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于有肝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进行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非甲状腺疾病影响游离T4的情况。 二、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1.饮食方面 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低碘饮食,避免食用海带、紫菜等含碘量高的食物,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过多摄入碘会加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不利于病情控制。而对于非甲状腺疾病导致游离T4偏高的患者,也应保持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例如,多吃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不同年龄人群饮食需求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中要保证充足的钙、磷等矿物质摄入以支持骨骼发育;老年人则需注意控制脂肪和糖分摄入,防止出现肥胖等问题影响健康。 2.作息与运动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建议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调节身体的内分泌功能,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根据自身病情调整,如心脏病患者运动时需选择低强度运动且避免运动时间过长。 三、定期监测与就医指导 1.定期监测 患者应定期复查游离T4、TSH等相关甲状腺指标以及可能相关的其他指标(如肝功能等),一般建议每1-3个月复查一次,以便动态观察游离T4的变化情况,评估病情的控制效果或变化趋势。 不同年龄人群监测频率可适当调整,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甲状腺功能可能处于动态变化中,监测频率可能相对更密;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也需密切关注指标变化。 2.及时就医情况 当出现心慌、手抖、多汗、体重明显减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可能出现)或乏力、纳差等不适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如果在复查过程中发现游离T4持续偏高且伴随其他异常指标明显变化,也需要尽快就诊,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若游离T4偏高同时伴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加重,需及时到肝病科和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进一步明确是甲状腺疾病还是肝病本身导致的游离T4异常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7 14:13:29
  • 测血糖都有什么注意事项

    测血糖有诸多注意事项,采血前要清洁、热身手指;采血时选好部位、控制深度;检测时校准血糖仪、正确接触血液;采血后按压止血、妥善处理物品;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需家长配合用小型血糖仪且安抚,老年人要促血液循环、把握采血深度和看清屏幕,神经病变患者要轻柔采血防损伤。 清洁手指:用肥皂水清洗手指,然后用清水冲净,再用酒精棉球消毒手指,待干后采血。清洁手指可避免外界杂质影响血糖检测结果,酒精消毒能减少细菌等污染采血部位的可能。对于儿童,要轻柔且耐心地协助完成手指清洁消毒,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需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Warmup(热身)手指:可通过搓揉手指等方式使手指血液循环良好,让采血更顺利。比如轻轻揉搓手指1-2分钟,使手指稍微变暖,这样能让血液更易流出。 采血时注意事项 采血部位选择:通常选择无名指指尖两侧皮肤较薄处采血。这里神经分布相对较少,采血时疼痛感较轻,而且血液循环丰富。但要注意,避免在手指受伤、感染、有湿疹等部位采血。对于糖尿病儿童患者,由于其可能对疼痛更敏感,更要谨慎选择采血部位,必要时可选择手指侧面较合适的位置。 采血深度适中:使用血糖仪配套的采血针时,要根据自身皮肤情况调整采血深度,一般以能自然流出一滴血为宜。采血过浅可能导致采血困难,需再次采血,增加疼痛和感染风险;采血过深则可能引起较多出血,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会增加疼痛。 血糖检测时注意事项 血糖仪校准:使用血糖仪前要确保血糖仪已校准正确,按照血糖仪说明书进行操作。不同品牌的血糖仪校准方法可能不同,一般会涉及插入校准卡或使用校准液等步骤。定期检查血糖仪的校准情况,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与试纸接触:采血后,要迅速将血液滴在试纸指定区域,保证血液与试纸充分接触,但不要过多挤压手指,以免挤出组织液稀释血液,影响血糖检测结果。例如,轻轻让血液自然流出形成合适大小的血滴,准确滴在试纸上规定的位置。 采血后注意事项 按压止血:采血后用干净的棉球或创可贴按压止血,按压时间一般为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局部淤血。对于儿童,要安抚其情绪,协助好好按压手指,防止因乱动导致出血不止。 妥善处理采血针等物品:使用过的采血针要妥善处理,放入专用的锐器盒中,避免刺伤他人。这是为了防止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不同人群特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测血糖时需家长高度配合,要选择儿童专用的小型血糖仪,采血时动作要轻柔快速。同时,要给予儿童心理安抚,减轻其对采血的恐惧心理。因为儿童可能对疼痛更敏感,且在采血过程中可能不太配合,所以家长的安抚和正确操作至关重要。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较差的情况,采血前可适当延长搓揉手指的时间来促进血液循环。另外,老年人皮肤感觉可能不太灵敏,要注意采血深度的把握,避免采血过深造成损伤。同时,老年人使用血糖仪时要注意看清血糖仪的屏幕显示,必要时借助放大镜等辅助工具,确保能准确读取血糖值。 糖尿病患者伴有神经病变者:这类患者手指的感觉可能减退,采血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采血造成损伤,因为他们可能感觉不到过度采血带来的疼痛,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损伤。要轻柔操作,仔细观察采血部位情况,确保安全采血。

    2025-10-17 14:12:34
  • 甲状腺结节算不算轻症

    甲状腺结节是否算轻症需综合结节性质(良性大多相对轻症,恶性不属于)、大小及有无压迫症状,还有患者年龄、病史等多方面因素判断,如大部分良性结节且无压迫等症状时多为相对轻症,恶性、有压迫症状或体积大等情况则不属于轻症。 一、从结节性质判断 1.良性结节 占比及特点:大部分甲状腺结节为良性,如胶质囊肿、单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这类结节生长缓慢,通常不会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一般可视为相对轻症情况。例如,多数体积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通常能正常生活、工作,对寿命影响较小。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儿童良性甲状腺结节,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密切监测结节变化,但总体而言,若为良性,相较于恶性结节风险低很多。而老年患者若良性结节无压迫等症状,也多属于相对轻症范畴,但需关注结节是否有恶变倾向等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通过保持良好的作息、合理饮食等,结节往往能长期稳定,对生活质量影响小。 2.恶性结节 特点及严重程度:甲状腺癌属于恶性结节,虽然甲状腺癌中的乳头状癌预后相对较好,但总体而言,恶性结节需要积极治疗,不属于轻症范畴。甲状腺癌若不及时治疗,会侵犯周围组织、发生转移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甲状腺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恶性程度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积极的处理。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上需综合考量,但总体恶性结节不管年龄大小,都不属于轻症情况。 病史因素影响: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其甲状腺结节为恶性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对待,不属于轻症范畴。 二、从结节大小及是否有压迫症状判断 1.无压迫症状的小结节 情况分析:体积较小且没有引起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的甲状腺结节,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极早期恶性),相对来说病情进展缓慢,对机体功能影响小,可视为相对轻症情况。例如,直径小于1cm且无任何不适症状的甲状腺结节,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对生活影响不大。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无压迫症状的小结节,由于儿童身体处于发育阶段,需要关注结节是否有生长等变化,但总体相对稳定时属于轻症相关情况。老年患者无压迫症状的小结节,若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等有创操作,无压迫症状时也可暂视为相对轻症,但需密切监测。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良好的患者,无压迫症状的小结节进展可能更缓慢,对健康影响小。 2.有压迫症状或体积较大的结节 情况分析:体积较大的甲状腺结节或引起吞咽、呼吸、发声等功能障碍的结节,不管良性恶性,都不属于轻症情况。例如,结节体积较大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或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这类情况需要及时处理,病情相对严重。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体积较大有压迫症状的结节,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的呼吸、吞咽等功能,需要积极处理,不属于轻症。老年患者有压迫症状的结节,可能因为基础疾病多,处理起来更复杂,病情相对严重,不属于轻症。 病史因素影响:有颈部放射治疗病史的患者,其甲状腺结节出现压迫症状等情况时,需要更谨慎评估,往往病情相对复杂,不属于轻症范畴。 综上,甲状腺结节是否算轻症不能简单判定,需综合结节性质、大小、有无压迫症状以及患者年龄、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

    2025-10-17 14:11:31
  • 孕妇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值

    孕妇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值低于10.0mmol/L,高于此值可能影响孕妇胎儿健康,有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低于正常值也有相应原因,可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监测等保障其正常,有高危因素孕妇更需加强管理。 一、孕妇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值范围 孕妇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值应低于10.0mmol/L。这是因为在孕期,孕妇的身体代谢发生变化,需要监测血糖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一般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检测血糖水平,其中餐后1小时血糖是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如果餐后1小时血糖超过10.0mmol/L,可能提示存在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二、高于正常值的影响及相关因素 对孕妇的影响:若孕妇餐后1小时血糖高于正常值,可能增加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导致孕妇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还可能影响孕妇的身体代谢功能,导致孕妇出现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升高。 对胎儿的影响:过高的血糖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生,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胎儿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合成,导致胎儿过度生长,出现巨大儿,增加难产、产伤的风险;还可能引起胎儿宫内发育受限、胎儿畸形、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 相关因素:孕妇的生活方式是重要因素之一,比如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会导致餐后血糖迅速升高;运动量不足也会影响血糖的代谢,使血糖难以维持在正常水平;另外,孕妇的个体差异,如胰岛素抵抗的程度等,也与餐后1小时血糖是否正常密切相关。 三、低于正常值的可能情况及原因 可能情况:孕妇餐后1小时血糖低于正常值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 原因:可能是孕妇饮食摄入过少,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导致餐后血糖升高不明显;或者是孕妇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使机体代谢过于旺盛,消耗过多能量,从而出现餐后血糖偏低的情况;另外,孕妇的胰岛功能异常,胰岛素分泌过多,也可能导致餐后1小时血糖低于正常值。 四、保障孕妇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的建议 饮食方面:孕妇应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高糖食物,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蔬菜等作为主食和副食,如燕麦、芹菜等。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例如多吃瘦肉、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轻度运动,一般建议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散步,每次散步时间可控制在20-30分钟,这样有助于促进血糖的代谢,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定期监测:孕妇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除了餐后1小时血糖外,还应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管理。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如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更要严格关注餐后1小时血糖情况,加强自我管理。在整个孕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不良情绪也可能影响血糖的稳定。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产检和血糖监测,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17 14:09:3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