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内分泌与代谢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杨金奎,男,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江苏扬州人。民盟盟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同仁医院首席专家;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1984年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从师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甲状腺组组长张忠邦教授,199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从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家伟教授,1997年江苏省大破格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批准为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专业硕士生导师。2001年12月被选拔为江苏省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百人计划)和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2002年3月被选拔为江苏省委选拔为新世纪学科带头人。曾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完成国家新药项目6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课题成果有省级课题—1型糖尿病免疫学预报及实验性动物预防,国家九五公课题—口服胰岛素的研制等。原工作单位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02年4月作为人才引进到北京同仁医院,被聘为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首席专家。200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与代谢病。展开
  • 糖尿病患者能吃什么水果

    糖尿病患者可选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如苹果、梨、草莓、蓝莓等,食用时需注意食用量和时机,还要监测血糖,若有并发症或儿童患者等特殊情况需特殊留意。 一、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水果 1.苹果:苹果的血糖生成指数(GI)相对较低,一般在36-40左右。苹果富含膳食纤维,如果胶等,果胶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苹果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等,对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有重要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在血糖控制平稳时,每天吃1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建议在两餐之间食用,如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 2.梨:梨的GI值大约在36-38。梨中含有丰富的水分和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且有助于肠道蠕动。此外,梨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对心血管健康也有一定益处。糖尿病患者食用梨时同样建议选择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每次吃半个到1个中等大小的梨,可选择在空腹血糖低于7.8mmol/L,且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mmol/L时食用。 二、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 1.草莓:草莓的含糖量较低,每100克草莓中含糖量约为7-8克。草莓富含维生素C、抗氧化剂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草莓,一般每天吃100-150克左右比较合适,可直接洗净后作为加餐食用。 2.蓝莓:蓝莓的含糖量也较低,每100克蓝莓中含糖量约为10克左右。蓝莓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改善血管功能等。糖尿病患者食用蓝莓时,每次可吃50克左右,同样建议在血糖控制良好时作为加餐摄入。 三、需注意食用量和时机的水果 1.柚子:柚子的含糖量相对较低,且含有类胰岛素成分,可能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柚子也不能无限制食用,一般建议每次食用1/4-1/2个中等大小的柚子。同时,食用柚子时要注意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比如一些降压药等,可能会与柚子发生相互作用,糖尿病患者如果正在服用药物,食用柚子前最好咨询医生。另外,在血糖波动较大时不建议食用柚子,应在血糖平稳时少量食用。 2.樱桃:樱桃的含糖量大约在10-12克每100克。樱桃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等营养成分。糖尿病患者食用樱桃时要控制量,一般每天吃10-15颗左右比较合适,同样要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食用,避免在血糖高的时候进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监测血糖,在食用水果前后分别监测血糖,了解水果对自身血糖的影响。如果本身合并有肾病等并发症,对于含钾较高的水果如香蕉等,要谨慎食用,因为香蕉含钾量相对较高,可能会加重肾病患者的肾脏负担。同时,儿童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水果时,要在家长的监督下合理食用,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血糖控制情况来确定食用量和时机,避免因为食用水果导致血糖大幅波动。

    2025-10-17 13:17:39
  • 血糖多少算高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3.9mmol/L~6.1mmol/L,≥7.0mmol/L需考虑糖尿病可能,6.1mmol/L~7.0mmol/L属空腹血糖受损,特殊人群需更严监控;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7.8mmol/L,7.8mmol/L~11.1mmol/L属糖耐量减低,≥11.1mmol/L结合症状可诊断糖尿病,妊娠期女性要求更严,老年人、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餐后血糖控制需注意相应问题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3.9mmol/L~6.1mmol/L,≥7.0mmol/L需考虑糖尿病可能,6.1mmol/L~7.0mmol/L属空腹血糖受损,特殊人群需更严监控;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7.8mmol/L,7.8mmol/L~11.1mmol/L属糖耐量减低,≥11.1mmol/L结合症状可诊断糖尿病,妊娠期女性要求更严,老年人、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餐后血糖控制需注意相应问题 一、空腹血糖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的范围是3.9mmol/L~6.1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时,需考虑糖尿病的可能,但一次检测结果异常不能直接确诊,还需结合临床症状等进一步复查。若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则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这类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有妊娠糖尿病史等特殊人群,空腹血糖的监控更为重要,因为这类人群本身就存在较高的糖尿病发病风险,需要更加严格地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定期进行血糖检测。 二、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是≤7.8mmol/L。当餐后2小时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间时,属于糖耐量减低,同样处于糖尿病前期。而当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结合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对于妊娠期女性,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更为严格,一般要求≤8.5mmol/L,因为妊娠期间血糖异常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胎儿畸形、巨大儿、早产等风险,所以妊娠期女性需要密切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采取饮食控制、运动等干预措施,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胰岛素治疗。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代谢能力减弱,餐后血糖的控制也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在控制餐后血糖时要注意避免血糖降得过低,同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来制定合适的血糖控制目标。对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等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餐后血糖异常的风险也会增加,这类人群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风险,比如增加运动量、控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等。

    2025-10-17 13:16:33
  • 何种因素会导致泌乳素水平翻倍

    泌乳素异常升高可由生理性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导致,生理性因素中妊娠哺乳、剧烈运动、应激状态可致其短暂或阶段性升高;药物因素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雌激素类药物因阻断抑制或反馈调节使分泌增加;疾病因素包含垂体泌乳素瘤自主性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通过轴反馈及调节影响致升高、下丘脑病变影响递质释放致分泌失控,且各疾病有对应相关表现。 一、生理性因素 1.妊娠与哺乳:妊娠期间,胎盘会分泌大量雌激素等,刺激垂体泌乳素细胞增生肥大,使得泌乳素分泌显著增加,一般在妊娠中晚期泌乳素水平可明显升高,通常会较非妊娠状态翻倍甚至更高;哺乳时,婴儿吸吮乳头的刺激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垂体泌乳素分泌增多,以促进乳汁分泌,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过程。 2.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促使泌乳素短暂性升高,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泌乳素水平翻倍情况,但这种升高通常是短暂的,运动停止后会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3.应激状态:当人体经历严重应激,如重大手术、严重创伤、精神极度紧张等情况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会发生变化,可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泌乳素水平翻倍现象,待应激状态缓解后,泌乳素水平大多可回归正常。 二、药物因素 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一些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等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氯丙嗪、甲氧氯普胺等,这类药物会阻断多巴胺对垂体泌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从而使泌乳素分泌增加,可能导致泌乳素水平翻倍。例如,长期使用甲氧氯普胺治疗胃肠动力不足时,可能会出现泌乳素升高的情况。 2.雌激素类药物:长期或大量使用雌激素类药物,会通过反馈调节影响垂体的内分泌功能,刺激泌乳素分泌增多,进而导致泌乳素水平翻倍。比如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成分的避孕药,可能会引起泌乳素水平的变化。 三、疾病因素 1.垂体泌乳素瘤:这是导致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垂体泌乳素瘤细胞会自主性分泌过多的泌乳素,使得血液中泌乳素水平大幅升高,往往会出现翻倍甚至更高的情况。垂体泌乳素瘤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相对更常见,患者除了泌乳素升高外,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闭经、溢乳、不孕等症状。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当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素分泌不足,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反馈调节,会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同时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对泌乳素的调节,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泌乳素水平翻倍现象,患者常伴有畏寒、乏力、黏液性水肿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表现。 3.下丘脑病变:下丘脑是调节泌乳素分泌的重要部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如肿瘤、炎症等,会影响多巴胺等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多巴胺对泌乳素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导致泌乳素分泌失控,引起泌乳素水平升高,可能出现翻倍情况,下丘脑病变还可能伴有头痛、视力障碍等相关表现。

    2025-10-17 13:15:33
  • 甲状腺结节分为哪几类

    甲状腺结节可根据病因分为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肿瘤性结节(良性肿瘤如甲状腺腺瘤、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囊肿;根据与甲状腺功能关系分为功能亢进性结节、功能正常性结节、功能减退性结节;根据超声检查形态学分为实性结节、囊性结节、囊实性结节,不同类型结节处理原则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评估处理需谨慎。 一、根据病因分类 1.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多由碘摄入不足或过多、致甲状腺肿物质、酶缺陷等因素引起。当机体对甲状腺激素需求增加或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时,甲状腺组织会出现增生,形成结节。例如,在碘缺乏地区,人群患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缺乏会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形成结节。 2.肿瘤性结节 良性肿瘤:如甲状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性别、遗传等因素有关,女性相对更易患甲状腺腺瘤。 恶性肿瘤:主要是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等。甲状腺癌的发生与辐射暴露(如儿童期颈部接受过放射性照射)、遗传因素(如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等相关。其中,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类型,预后相对较好;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3.囊肿:可由甲状腺结节退变、炎症性疾病等引起。结节内出现液体聚集形成囊肿,多数为良性,但也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排除恶性可能。 二、根据结节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分类 1.功能亢进性结节:结节具有自主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表现为心悸、多汗、消瘦等甲亢症状,如毒性甲状腺腺瘤等。 2.功能正常性结节:结节本身不影响甲状腺的整体功能,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这类结节较为常见,多数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 3.功能减退性结节:结节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由于结节压迫周围甲状腺组织,影响其正常功能,患者可出现畏寒、乏力、反应迟钝等甲减表现。 三、根据超声检查形态学分类 1.实性结节:结节内部主要为固体组织成分,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等,需要进一步评估其良恶性,如甲状腺癌多表现为实性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等可能提示恶性。 2.囊性结节:结节内部大部分为液体成分,超声表现为无回声区,多数囊性结节为良性,但也需观察囊壁情况等,若囊壁不规则、有乳头样突起等,也有恶性可能。 3.囊实性结节:结节内部同时存在固体和液体成分,超声表现为部分低回声部分无回声等,其良恶性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判断。 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结节在处理原则上有所不同,对于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患者,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等综合评估结节的性质,采取相应的监测或治疗措施。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甲状腺结节的评估和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孕妇发现甲状腺结节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2025-10-17 13:12:58
  • 甲状腺CaT2N1M0是什么意思

    甲状腺CaT2N1M0中T2表示肿瘤最大径>2cm且≤4cm局限于甲状腺内,N1表示有区域淋巴结转移,M0表示无远处转移,甲状腺癌通常用TNM分期系统评估病情,T2N1M0患者需综合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成年、不同性别患者治疗有差异,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有基础病史患者制定方案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 1.甲状腺CaT2N1M0的含义 甲状腺Ca是甲状腺癌(thyroidcarcinoma)的缩写,T2、N1、M0是肿瘤分期相关的指标。 T2:代表肿瘤大小及局部侵犯情况,T2通常表示肿瘤最大径>2cm且≤4cm,局限于甲状腺内。 N1:表示区域淋巴结转移,N1意味着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具体又可细分为N1a(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N1b(同侧中央区以外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或双侧、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M0:表示无远处转移(metastasis)。 2.相关肿瘤分期系统 甲状腺癌通常采用TNM分期系统来进行分期,T代表肿瘤原发灶情况,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通过TNM分期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测预后等。例如,根据TNM分期可以将甲状腺癌分为不同的临床分期,不同分期的患者在治疗选择和预后上会有所不同。对于T2N1M0的甲状腺癌患者,一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术后可能的放射性碘治疗等。 3.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与成年患者在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反应上可能存在差异。儿童甲状腺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T2N1M0分期的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手术风险以及后续治疗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例如,手术可能会影响颈部的正常发育,放射性碘治疗也需要考虑对儿童甲状腺功能及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甲状腺癌T2N1M0分期患者的治疗决策影响相对较小,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关注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比如,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调适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为甲状腺癌的治疗可能会对身体外观等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生活方式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T2N1M0分期甲状腺癌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支持身体恢复和应对后续治疗。同时,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也是必要的,因为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既往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例如,手术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后续治疗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对于有甲状腺相关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要更加精确地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10-17 13:11: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