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内分泌与代谢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杨金奎,男,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江苏扬州人。民盟盟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同仁医院首席专家;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1984年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从师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甲状腺组组长张忠邦教授,199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从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家伟教授,1997年江苏省大破格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批准为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专业硕士生导师。2001年12月被选拔为江苏省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百人计划)和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2002年3月被选拔为江苏省委选拔为新世纪学科带头人。曾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完成国家新药项目6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课题成果有省级课题—1型糖尿病免疫学预报及实验性动物预防,国家九五公课题—口服胰岛素的研制等。原工作单位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02年4月作为人才引进到北京同仁医院,被聘为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首席专家。200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与代谢病。展开
  • 甲亢性突眼能痊愈吗

    甲亢性突眼分非浸润性和浸润性突眼,非浸润性突眼经积极治甲亢多可缓解痊愈;浸润性突眼病情复杂难完全痊愈,可通过药物、放射、手术治疗改善,不同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自身特点,生活中注意休息等利于恢复。 非浸润性突眼 特点:又称良性突眼,多与甲状腺毒症所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预后:经积极治疗甲亢后,多数患者的眼部表现可逐渐缓解甚至痊愈。一般随着甲亢病情得到控制,突眼症状会逐步改善,例如通过规范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眼部的相关症状也会随之好转。 浸润性突眼 特点:又称恶性突眼,与眶后组织的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有关,病情相对复杂,治疗难度较大,部分患者较难完全痊愈,但通过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治疗与预后 药物治疗: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通过抑制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来减轻眼部炎症、水肿等情况,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眼部症状能有所改善,但可能存在复发等情况。 放射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可考虑放射治疗,通过放射线照射来减轻眶内炎症,有助于改善突眼等症状,但也不一定能完全使突眼痊愈。 手术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对于严重影响外观或视力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眼眶减压术等,手术可以改善眼部的解剖结构,缓解突眼对眼部组织的压迫等,但术后也不一定能达到完全痊愈的状态,且存在一定手术风险。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治疗甲亢性突眼时需要综合考虑各自的特点。例如儿童患者,在选择治疗甲亢的方案时需更加谨慎,因为一些治疗手段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影响,而对于甲亢性突眼的治疗也需要在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进行权衡;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治疗甲亢以及甲亢性突眼时需要考虑对妊娠的影响等情况。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在选择治疗甲亢性突眼的药物或方法时,需要充分评估药物等对基础病史的影响,避免出现不良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用眼过度等,这对于甲亢性突眼的恢复也有一定帮助。

    2025-10-17 11:13:09
  • 内分泌失调怎么调理

    内分泌失调的调理方法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情绪、避免环境毒素、定期体检、特定的调理方法(如HRT、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具体应根据个体情况咨询医生。 1.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均衡: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和健康脂肪。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过度摄入。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很重要。通过均衡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可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减轻压力,并改善整体健康。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瑜伽或游泳等。 充足睡眠: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和身体的新陈代谢。 减少压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冥想、深呼吸、放松技巧或爱好。长期的高压力状态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 2.管理情绪:情绪与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如通过心理咨询、冥想或与亲朋好友交流来缓解焦虑和抑郁。 3.避免环境毒素:尽量减少接触环境中的毒素,如农药、化学污染物和重金属。选择天然和有机的产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并注意饮食中的污染物暴露。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激素水平测试。医生可以评估你的健康状况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5.特定的调理方法: 激素替代疗法(HRT):在医生的指导下,HRT可以用于缓解更年期症状,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药物治疗:如果内分泌失调是由特定的疾病引起的,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来纠正激素失衡。 中医调理:一些人可能会尝试中医方法,如针灸、草药疗法或按摩,来调节内分泌系统。但在接受这些疗法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内分泌失调的调理方法因个体差异而异。在采取任何措施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建议。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提供持续的监测和指导。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的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2025-10-17 11:10:28
  • 脑门出了汗就是盐,是尿酸高的事吗

    脑门出汗与尿酸高无直接关联,尿酸高由嘌呤代谢紊乱或排泄减少致,可检测血尿酸判断,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管理,有基础病史等特殊人群管理更综合,发现尿酸高应正规检测并合理管理。 尿酸高的相关机制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者肾脏排泄尿酸减少时,就会出现尿酸高的情况。长期尿酸高可在关节等部位沉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但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尿酸高会特异性地导致脑门出汗这一现象。 出汗的多种影响因素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排出代谢废物等的一种生理方式。脑门出汗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体为了散热会通过皮肤出汗,包括脑门;运动后身体产热增加,也会通过出汗散热;情绪紧张、激动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脑门出汗等表现。 尿酸高的检测与管理 尿酸检测指标 通过血液检测血尿酸水平来判断是否尿酸高,正常男性血尿酸值一般在150-416μmol/L,女性在89-357μmol/L左右。如果血尿酸值持续高于正常范围,需考虑尿酸高的可能。 尿酸高的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注意合理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增加水分摄入,促进尿酸排泄;适度运动,保持合适的体重,因为肥胖是尿酸高的危险因素之一。例如,年轻男性如果尿酸高,应避免过度摄入高嘌呤食物,每周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次30分钟以上。女性更年期后尿酸高的风险可能增加,更要注意饮食和运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尿酸高患者,在管理上需更加综合。有肾脏疾病的患者,由于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可能受影响,更要密切关注尿酸水平,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管理,因为肾脏疾病可能会加重尿酸高的情况,而尿酸高又可能进一步损伤肾脏。 总之,脑门出汗不一定是尿酸高引起的,尿酸高有其自身独特的代谢相关机制。当发现尿酸高时,应通过正规检测明确情况,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等管理,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2025-10-17 11:08:19
  •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症表现

    亚急性甲状腺炎有全身症状和甲状腺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多在起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症状,起病急骤有全身不适等,发热情况各异;甲状腺局部有肿大及功能异常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全身症状突出、局部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误诊,老年人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易漏诊,女性发病率高,特殊生理时期需特殊关注。 甲状腺局部症状 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常呈中度肿大,也可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多为双侧,少数为单侧。甲状腺质地较硬,触痛明显,疼痛可放射至下颌、耳部、枕部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剧烈,吞咽时疼痛加重;有的患者疼痛相对较轻。 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 甲亢期:由于甲状腺滤泡被炎症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如心悸、多汗、手抖、烦躁易怒、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等。一般持续数周,少数患者可持续数月。 甲减期:部分患者在甲亢期之后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如畏寒、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便秘、皮肤干燥等。此期一般持续数周或数月,然后甲状腺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少数患者可遗留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恢复期:随着病情的好转,甲状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甲状腺肿大也逐渐缩小,疼痛消失。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亚急性甲状腺炎时,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为突出,发热可能更明显,甲状腺局部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儿童甲状腺相对较小,但炎症时肿大可能也较明显,触痛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 老年人:老年人起病可能较隐匿,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不显著,甲状腺局部疼痛可能较轻,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表现也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避免与其他疾病混淆。 女性:亚急性甲状腺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特点等因素有关。在月经周期等不同生理阶段,可能对病情有一定影响,但目前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患亚急性甲状腺炎时,需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对妊娠的安全性等问题。

    2025-10-17 11:07:26
  • 牙疼是糖尿病并发症吗

    牙疼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致抵抗力下降易引发口腔感染致牙疼,龋齿、牙髓炎、智齿冠周炎等也可致牙疼,糖尿病患者牙疼时要积极控血糖并及时到口腔科就诊,针对具体病因治疗,特殊人群牙疼需特殊考虑,要综合血糖及口腔病因针对性处理。 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口腔内的高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使得口腔内的炎症反应更容易发生。例如,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而牙周炎常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疼痛等症状。 其他可能导致牙疼的原因 龋齿:这是最常见的导致牙疼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牙齿硬组织被破坏。不管是否患有糖尿病,都可能因为口腔卫生不良等原因患上龋齿,从而引起牙疼。 牙髓炎:多是由于龋齿进一步发展,细菌感染累及牙髓组织引起。牙髓炎会导致剧烈的牙疼,疼痛往往较为尖锐,且有自发痛、夜间痛等特点。 智齿冠周炎: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也会引起牙疼,尤其常见于年轻患者,与糖尿病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问题,可能会使智齿冠周炎的病情更易加重或恢复较慢。 糖尿病患者牙疼的应对建议 糖尿病患者出现牙疼时,首先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要及时到口腔科就诊,由口腔科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牙疼的具体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如果是牙周炎引起的牙疼,需要进行牙周洁治、刮治等治疗;如果是龋齿引起的,则需要进行补牙等处理。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出现牙疼时,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家长要监督儿童正确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口腔清洁用品。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牙疼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其他系统的疾病,在治疗牙疼时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避免使用可能对其他脏器有不良影响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如果涉及到药物治疗的话)。总之,糖尿病患者出现牙疼需要综合考虑血糖控制情况和口腔局部的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7 11:06: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