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福康养生 > 查疾病 > 脉管炎的诊断

脉管炎的诊断

  1血栓性静脉炎简介

  血栓性静脉炎简介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深静脉。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两者互为因果。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2血栓性静脉炎临床症状

  血栓性静脉炎临床症状

  可分浅层和深层静脉炎两类。

  (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 ,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2)深部静脉炎,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骼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以大腿肿胀为主。患肢肿胀呈筒状,伴疼痛,行走加剧,远端有压迹,皮肤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约1~2个月后,患肢胀疼可渐缓和,但肿胀往往朝轻暮重,与活动有关。少数转为慢性的静脉回流障碍,患肢浅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周围炎,甚至郁血性下肢溃疡感染。

  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以上症状与体征,必要时可作多普勒血管检测。

  西医治疗选用肝素等抗凝、溶栓剂或血栓摘除手术等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较差,副作用较大。

  中医辨证本病急性发作期多见于血热壅滞,络损致瘀,应用凉血化瘀法;如遇风热或湿热致瘀者,可选用祛风清解化痰法。慢性阶段多见于气虚瘀留湿滞之证,常用益气活血利湿法调理。

  3血栓性静脉炎疾病描述

  血栓性静脉炎疾病描述

  四肢的静脉大致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下肢的浅静脉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下肢深静脉与下肢大动脉相伴而行,深、浅静脉之间有多处穿支静脉新户连接。两叶状静脉瓣分布在整个静脉系统内,以控制血流单向流往心脏。

  血栓性静脉炎包括深部血栓形成和血栓性浅静脉炎。四肢静脉系统的疾病以静脉炎及血栓形成为主,这是静脉的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4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体征

  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体征

  深静血栓形成 深静脉可有以下的局部症状,但临床上有些患者可以毫无局部症状,而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因此在临床评价时应特别注意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为单侧。患肢肿胀发热,沿静脉走向可能发红有压痛,并可触及索状改变,浅静脉扩张并可见明显静脉侧支循环。有些病例皮肤呈紫蓝色,系因静脉内淤积的还原血蛋白所致,称之为蓝色炎性疼痛症。有时腿部明显水肿使组织内压超过灌注压而致局部皮肤发白,称之为白色炎性疼痛症,并可伴有全身症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有较丰富的侧支循环可无临床症状,偶有腓肠肌疼痛及压痛、发热、肿胀等。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及置入导管操作日益增多,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日渐增多,波及上肢其症状体征与下肢者相同。

  浅静脉血栓形成 :游走性表浅静脉血栓往往是恶性肿瘤的征象,也可见于脉管炎如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时。

  5血栓性静脉炎疾病病因

  血栓性静脉炎疾病病因

  促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淤滞、血管损伤及高凝状状态。临床上很多涉及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均匀客观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者如下:①手术:特别是骨科、胸腔、腹腔及泌尿生殖系的手术;②肿瘤:胰腺、肺、生殖腺、乳腺及泌尿道恶性肿瘤;③外伤:特别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④长期卧床:如急性心肌梗死、、中风、手术后;⑤妊娠、雌激素的作用;⑥高凝状态:抗凝血酶Ⅲ、C蛋白或S蛋白的缺乏,循环内狼疮抗凝物质、骨髓增生性疾病、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⑦静脉炎及静脉介入诊断或治疗导致静脉损伤。以上各种病因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并非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因素,如手术除可对局部静脉造成损伤外,术后长期卧床使静脉血液淤滞;大手术后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6血栓性静脉炎病理生理

  血栓性静脉炎病理生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异域及高凝状态所引起,所以血栓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成为栓子而形成肺栓塞同时深静脉血栓形成使血液回流受到明显的影响,导致远端组织水肿及缺氧,形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

  浅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浅静脉血栓形成不致造成肺栓塞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因此在临床上远不如深静脉血栓形成重要。本症除伴发于长时间或反复静脉输液,特别是输入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在曲张的静脉内也常可发生。静脉壁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热形成病变,腔内血栓常与管壁粘连而不易脱落。由于交通支的连系有时可同时形成深、浅静脉血栓。

  7血栓性静脉炎早期征兆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征兆

  血栓性静脉炎的早期征兆

  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 ,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血栓性深部静脉炎:病情较浅静脉炎严重,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骼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以大腿肿胀为主。患肢肿胀呈筒状,伴疼痛,行走加剧,远端有压迹,皮肤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

  8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检查

  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检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 诊断一般不困难,可利用以下的诊断方法。

  1、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2、超声: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3、放射性核素检查: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诊断。与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耽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4、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 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地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雪山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5、深静脉造影 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型及定位诊断。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较容易,局部症状体征较明显。

  9血栓性静脉炎治疗方案

  血栓性静脉炎治疗方案

  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肺栓塞,特别是病程早期,血栓松软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1、卧床,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直至水肿及压痛消失。

  2、使用抗凝剂防止血栓增大,并可起动内源性溶拴过程。肝素5000-10000U一次静脉注射,以后以1000-1500U/h额持续静脉滴注,其滴速以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倍于对照值为调整指标。肝素间断静脉或者皮下注射也可采用。

  华法林在用肝素后1周内开始和与肝素同时开始使用,与肝素重叠用药4-5天。调整华法林剂量的指标为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值4-7秒。

  孤立的腓肠肌部位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且肺栓塞的机会甚至少数,可暂不用抗凝治疗,密切换茬。如有向上发展的趋势再考虑用药。

  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至少持续6-12个月以防复发。对复发性病例或恶性肿瘤等高凝状态不能消除的病例,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可无限制。

  3、如因出血素质而不宜用抗凝治疗者,预防肺栓塞可用机械性阻隔方法。近年来已的用经皮穿刺法在下腔静脉内置入滤问的措施替代过去的下静脉折叠手术治疗。

  4、溶拴治疗 尿激酶也有一定的效果,虽不能证明预防肺栓塞方面优于肯凝治疗,但如早期应用,可加速血栓溶解,有利于保护静脉瓣,减少后遗的静脉功能不全。

  浅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上采取保守支持疗法,如休息、患肢抬高、热敷。非甾体抗炎药可止痛并可防止血栓发展。对大隐静脉血栓应密切观察,如发展至隐-股脉连接处,则应考虑抗凝治疗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5.中药治疗 可根据病变属性治疗,如属阳性,加减四妙勇安汤治疗,属阴性的,加减阳和汤治疗。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内腔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周围血管病。主要由静脉管壁损伤、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形成。

  10血栓性静脉炎特色治法

  血栓性静脉炎特色治法

  疗法原理

  应用中草药熏洗治疗肢体血管病,可以温阳化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改善肢体血液循环,能使肢体发热,疼痛减轻,肿胀消退,皮肤颜色改变活恢复,并有清洁伤面,局部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吴主任根据临床应用,总结出不同类型及不同阶段之熏洗方剂。 同宝周围血管病研究所吴同保主任 虚寒性症状多见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同时伴有疲乏感,局部胀紧压迫感,间歇性跛行,治宜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一

  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独活、桂枝、防风、透骨草、艾叶、川椒、细辛、红花等适量。水煎熏洗患肢。有溃疡者不得使用。 湿热型表现为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行走时酸胀、沉重、乏力。下肢常出现条索状肿块活结节,红肿热痛,患肢多有浮肿。治宜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处方二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伸筋草、黄柏、茜草、当归、苏木、木别子、红花、土茯苓等适量洗浴患肢。 淤滞型表现为患肢怕冷,触之冰凉,疼痛呈持续性,皮色紫红、暗红或青紫色,肢端皮肤有瘀点、瘀斑。治宜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止痛。处方威灵仙、生草乌、秦艽、木别子、桃仁、苏木、赤芍、归尾、姜黄、元胡、丝瓜络、丹参等适量,水兰熏洗患肢。 热毒型表现为患肢指趾剧痛,昼轻夜重,肢体局部红肿,喜凉怕热,体温高,大便干等。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处方三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菊花、连翘、大黄、黄柏、玄参、茜草、丹皮、当归、白芷等适量,水煎洗浴患肢。

  综述

  上述各种类型的第三期,均有出现肢、趾端溃疡,坏死的可能,溃疡浓性分泌物较少或慢性溃疡,伤口经久不愈合者,宜用金银花、当归、黄芪、白芨、白蔹、苦参、黄柏、乳香、没药、石决明、赤芍、连翘、大黄、甘草等适量。以消毒排脓,去腐生肌,收敛伤口。 根据不同类型选用的“全蝎膏”具有强止痛的效果、“回阳膏”外敷后冰凉的肢体30分钟即可恢复正常温度;“海沸散”、“龙血竭胶囊”均有快速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红灵酒”、“七叶皂苷凝胶”均有消肿散结,清热利湿,能在短时间内使静脉炎造成的肢体水肿、硬块消除。

  11血栓性静脉炎疾病预防

  血栓性静脉炎疾病预防

  着眼于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均应提前进行预防。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粘度增高等危险因素,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8-12小时一次,直至患者起床活动。急性心肌梗死用肝素治疗也同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华法林和其他同类药物也可选用。对有出血倾向者可用右旋糖酐40。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无预防作用,对于明显有抗凝禁忌者,应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定时充气压迫腓肠也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多难以接受。

  深静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是由于其严重的致死并发症-肺栓塞,以及遗留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

  卧床休息 患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过度活动、挤压、搬动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

  情志调节 精神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均可造成五脏气机紊乱,气血功能失常,而加重病情。人的情绪受人的思想和情志变化的影响,心情舒畅,五脏功能正常。生理活动协调,有利于气血运行及疾病的康复。因此应保持良好的精神与情绪。

  功能锻炼 急性期过后应下地活动,并且应穿着医用弹力袜或捆绑弹性绷带,促进患肢静脉血液回流,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

  防止各种感染 注意防止外伤,保持患肢清洁,预防感染,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

  12血栓性静脉炎保健贴士

  血栓性静脉炎保健贴士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大多为青壮年。

  本病通常不需住院治疗,需要卧床休息,治疗时可多饮水。

  平时多食黑木耳,降低血液黏稠度。

  13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认知

  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认知

  1、血栓性浅静脉炎一般不累及深静脉,因而不致引起肢体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浅静脉内血栓形成以激发血管壁炎症为主,与血管壁紧密粘着,因而不致脱落而酿成肺栓塞。(但文献中有报道,发生于大隐静脉主干者,可以扩展,甚至可越过股隐静脉瓣而累及深静脉,并发肺栓塞,应引起警惕。)

  2、瘀滞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治疗疗程较长且易复发。当病变位于易活动关节处者,治疗效果一般不佳。

  3、化学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当祛除其诱因,即停止输液或静脉穿刺后经适当治疗、休息,症状可在短期内消退且不易复发。

  4、化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并发脓毒败血症或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常危及患者生命,误诊误治常预后不佳。

  5、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正确治疗后均能缓解,如果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并发者,反复发作则提示病变活动,严重者肢体预后不良,均为内脏癌、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白塞病等。

  14血栓性静脉炎危害

  血栓性静脉炎危害

  静脉炎轻者——患肢开成静脉曲张,浅静脉隆起扩张,蜿蜒曲折,甚至郑成一团。此时静脉出现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并伴有全身不适,皮肤升温。

  静脉炎严重者——可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肢皮肤聘同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周身发热、不适,患肢剧烈疼痛,而行动不便,甚至截肢。

  15血栓性静脉炎饮食调理

  血栓性静脉炎饮食调理

  1.血瘀阻络型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肤苍白,持续胀痛,无溃疡),可进食生姜羊肉汤、鸭、鹿血、山碴、桂枝、桂圆肉;忌生冷。

  2.热毒伤络型病人(反复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趾端可发生坏疽及溃疡)宜食清热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茶、梨、西瓜、马齿觅等。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或用荷叶、竹叶、鲜车前煎汤代水。

  3.气血两虚型患者(形体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缩,皮肤枯皱脱屑,创面经久不愈)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炖牛肉食用。

  16血栓性静脉炎护理

  血栓性静脉炎护理

  一、加强心理护理, 做好术前、术后的宣教工作, 向患者细致地解释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二、加强患者术后的肢体锻炼。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 术后 6小时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 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 对于术后 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 鼓励做深呼吸, 促进血液回流; 协助患者翻身, 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 活动不便者, 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 以便改善下肢血运。

  三、适当应用止血剂。应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止血剂的用法, 一般术后 24~ 48小时即应停用。长时间止血合剂无明显治疗作用, 反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四、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 如盆腔手术后的患者, 不宜采用下肢补液。

  五、密切观察病情, 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患者,如手术大、手术时间长、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其早期症状及体征, 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给予治疗, 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六、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应避免肢体活动, 忌用手按摩患肢皮肤以防止栓子脱落; 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