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专题列表 | 养生一族 | 养生运动 | 膳食养生 | 生活保健 | 养生课堂 | 饮食禁忌 | 药膳食疗 | 养生贴士 | 养生专题 | 养生图库
分享: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

哲学思想
简要介绍

简要介绍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渊源流变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汉族哲学思想的结晶,它不但没随岁月的流逝和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认识论,而是现代思维哲学的大成,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真正的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功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祖先。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而这一切恰恰阴阳五行学说出乎人们预料的做到了,且已经达到了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程度。(来源于刘玉珍张睿《人体生物节律学》)

  阴阳

  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将要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来源刘玉珍张睿《人体生物节律学》)。

  阴阳在中医中应用广泛,辨症适治。人体的体质根据阴阳划分为阴虚体质、阳虚体质、阴阳两虚体质,从《黄帝内经》阴阳应像论中可以看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这句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即是以天地云雨的生成过程为例,论述天地阴阳升降,从而交相感应的规律,正是由于阴阳的交感,才有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流、结合,才有世间万物的化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对人影响最大者,莫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迁与一日白昼黑夜的变化,而古人也认为这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反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之“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阴阳易辨,很容易辨别阴阳,划分很明确,所以阴阳易辨派的宗旨就是辨别阴阳,根据体质,辨证适治,解决阴阳不协调引起的各种疾病,阴阳易辨派高煜翔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阳理论知识,融合中医学理论知识,提出的阴阳易辨和中医体质辨证适治相结合,在中医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阴阳易辨派也显得与中医密不可分,是中医研究的关键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

  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传统上所谓五行是一种分类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一类的解读为什么是一种朴素的认识方法的所以然了(来源刘玉珍张睿《人体生物节律学》)。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物质,那么,气血在生理活动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呢?只要我们具备这样的理论思维,这些过去在中医学中还未曾明确提出过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具体见刘玉珍老师《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相关论述)。理论是实践的向导这句话绝对是真理。同时也能彰显出刘玉珍老师在发明了四柱太阳律、月亮律的基础上又能开创出六柱预测学,开辟利用中医药调控人体节律达到趋利避害的新领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于刘玉珍老师雄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关系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维艺术,破解了阴阳五行的千古之谜,真正把握其真谛。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采用的逻辑物化思维艺术,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绝后,具有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水准,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当贴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之所以如此,对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来源刘玉珍张睿《人体生物节律学》)。

  阴阳五行与天干关系

  简单地说,属于抽象的概念与具体表达方式的关系。由于阴阳五行属于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将其阳的具体存在方式和阴的具体存在方式加以物化时,才能具体的表达出来,其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所以十天干其实就是对阴阳在木火土金水空间的具体物化方式。(还有五运范畴的十天干之含义这里就不介绍了。

  十二地支的基本含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简单地说,就是指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各自对其内在的矛盾因素、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关于气化提醒一下;不要只停留在“字”的本义上,而是要纳入事物“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层面)。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还有必要对矛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我们知道,无论任何事物或现象若要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除了它们之间对立的因素外,还必将具备同一性。例如:前与后,左与右之所以能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就在于你界定的那个位置及其确定的视角。如果丧失了这个特定的条件,所谓的矛盾就不会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无论任何具体的矛盾,除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一性内容也要占一席之地(说明:同一性在具体的矛盾事物中,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而是居于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中)。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后,我们再把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害的肯定、否定,有利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予以物化,肯定就是“6”这个数理,再把阴和阳各自对有害、有利和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形成的气化予以物化,在数理上必然为“12”。其物象表达方式就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二地支(详见刘玉珍老师《人体生物节律学》)。其具体的物象(阴阳两个方面)若以天地阴阳气化内容为坐标就是温热燥湿凉寒。所以十二地支又可称为对阴阳在不同空间一定时间都具备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阴阳五行学说的时空观念就是通过这样的深化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的(来源刘玉珍张睿《人体生物节律学》)。

  天干与地支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五运六气与六十甲子

  是什么关系?其基本含义是什么?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是机械循环?

  答:阴阳五行学说范畴的五运六气是从六十甲子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就是说六十甲子其实是由阳五运六气和阴五运六气组成。其基本含义是指把阴和阳各自在木火土金水空间形成的温热燥湿凉寒气化(气化就是指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利和有害及其同一性因素的肯定、否定而形成的自我运动变化),用具体的符号表达出来,就属于阴阳气化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六十甲子的基本含义。由于六十甲子表达的方式不同,事物的有别,具体的含义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如人们最常见的六十花甲子表达的就是事物层次质变的基本规律,在刘玉珍老师的相关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探讨。

  事物的变化是随着时空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在这样的动态时空形成的,人体生物节律学有关的相生相克就是就是其最好的佐证。所以,那些把阴阳五行理论的相生相克引向机械循环论的认识,恰恰是站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角度所形成(就是单纯在抽象的五行范围绕圈子),是那些半拉子唯物主义者没有把握到阴阳五行理论真谛的表现。这也是把这一提问不安排在五行那个层面,而是安排在阴阳气化规律形成后才来解答的道理(来源刘玉珍张睿《人体生物节律学》)。

  传统上的解读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现代社会除了风水、占卜和中医,还有许多理论使用它作为理论基础

  阴阳是"互生互克"这么一种关系。

  阴阳是互克又互生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的内涵相对,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相对于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

  阴阳的外延互克,又互生,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和或并.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中两个不同性态,属性的一对哲学或逻辑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

阴阳

  阴阳概念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宇宙的对立统一,也是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择吉术中的重要理论。关于阴阳观念的产生,有人认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因为《易经》八卦中阴爻和阳爻出现在夏朝的占书《连山》中。高煜翔深入研究《易经》、《风水学》、《命理学》、《黄帝内经》知识,发现了阴阳是关键,是根本,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突破口。高煜翔毕业于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阴阳易辨派创始人、河南省易学会命理特约顾问、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学会理事、中华中医研究协会特约顾问、国际阴阳五行研究协会顾问。高煜翔根据物理现象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规律,发现建筑风水学就是简单的物理现象——阴阳相吸。运用简单的物理现象可以解释所有的建筑生态风水学现象,客观的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解释了命理现象。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

  阴阳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伴随事物终身,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传统阴阳

  另:战国时,以邹衍为代 的阴阳五行说广为流行 ,被秦汉道家 、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後世道教所吸 取。调阴阳、 顺四时、 序五行、 以政令配月令的思想, 成为汉代人普遍的看法 。早期道教经典中也充满了阴阳五行思想 。《 太平经》之言“以 阴阳五行为家”, 以奉天地 、顺五行为本 ,认为天地之性是由阴阳所构成的。 《老子想 尔注》讲阴阳之道 ,主张“和五行, 令各安其位” 。《 参同契》 以《周易》卦爻配阴阳五行,用以说明修仙炼丹。 《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用阴阳之气炼形养身。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依据。道教 教义也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义理并大量采用阴阳五行学的名词术语 。

  现代阴阳

  现代阴阳新定义(邓宇等,<<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年 第01期)

  .阴阳的科学化新观念

  1."阴阳"与"对立统一"的种属关系

  在哲学和逻辑中与阴阳概念联系比较密切,并且最为接近的就是"对立统一关系"或"矛盾".

  对立统一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

  矛盾关系是在同一个属概念下两个种概念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这两个种概念就是阴和阳.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

  阴阳是互不相容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对立面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

  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中两个不同性态,属性的一对哲学或逻辑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

  阴阳是属性,是性态,是事物特性相对或相反性态的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方面,两种性态的表现。

  2.阴阳的科学(热力学)定义

  阴阳的科学新解:阴阳是"对立统一关系"或"矛盾"的两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两个下位种概念.

  定义:如果集合Y与Y'(或事物,对象)是互补集,即Y∪Y'=U,Y∩Y'=0,

  且集合Y满足,EdS≥界限值A域,或pdS≥分界值B域,则集合Y叫"阳";

  若集合Y'有,EdS<界值a,或pdS<界值b(可以是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或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分界线),则集合Y'是"阴".

  U是全集,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即"对立统一关系"或"矛盾"的集合整体,总体。

  即若事物或集合Y的EdS(或pdS)高,或EdS(或pdS)>界限值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则该对象Y集合是阳;

  如果集合Y'的 EdS(或pdS)低,或EdS(或pdS)<分界值集,则该对象Y'属阴.其中,E=(1/2)mv2+Ep是能量,或量子关系E=υh,p=mv是动量,dS是熵(或EP,P是无序度).

  阴阳还可以用模糊集来定义。有了阴阳概念的科学定义,及其逻辑关系的新发现,将使中医中寒热与虚实等概念的科学化成为可能,它们的表述与阴阳类似.

  3.阴阳的整合与还原的统一:阴阳集,阴阳元,阴阳分维。气,阴阳的统一性,显示了统一化的认识论"物质(阴)与精神(阳)的统一",物质与意识(信息)的统一,量子论"粒子(阴)-波(阳)的统一",二象性的统一;有序-无序"双大循环"的统一等----霍隆.

  测度阴阳

  数理阴阳

  1.阴阳:相传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浑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浑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后来古人根据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的事实,逐步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积极、肯定的、善意的、热情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带有下沉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冷淡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总结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学说以解析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它应用到自然界、人类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理论。

  2.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土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黄帝内经>巧妙地把阴阳和五行结合到一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五行理论,并以此指导医学实践和疾病防治。古人认为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发生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古代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的。

五行

五行

  五行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声(1 、2 、3 、5、6)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甘﹑苦﹑辛﹑咸)。辛通辣。

  五觉(感、知、触、视、察)

  本的信息,形名是也

  本之形:【本】字五笔字型.

  五天为一候(五日)

  五行者,古人习惯拿五说事而、轮盘而。

  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与阴阳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阴天干:乙、丁、己、辛、癸

  阳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五行与干支

  天干 地支

  金:庚、辛、 金:申、酉

  木:甲、乙、 木:寅、卯

  水:壬、癸、 水:子、亥

  火:丙、丁、 火:午、巳

  土:戊、己、 土:戌、辰、未、丑

  二十四节气

  正月寅月:立春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雨水到惊蛰止。

  二月卯月:惊蛰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满到芒种止。

  五月午月:芒种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洁之时刻,经过中气处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寒到立春止。

  时间与地支对照表

  23 ─1点 子时1 ─3点 丑时

  3 ─5 点 寅时5 ─7点 卯时

  7 ─9 点 辰时9 ─11点巳时

  11 ─13点 午时13 ─15点未时

  1 5─17点 申时17 ─19点酉时

  19─21点戌时 21─23点 亥时

  五行与健康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和所有事物都分不开的,人的长相、身材、性格等方面也和五行息息相关,根据生辰八字五行分析可以知道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一、金形之人。金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多较削瘦,骨态较露,节突出。头,肩,腹,手,脚都较小。从五官看,脸形偏方,肤色较白.金形之人,较强悍,多心急,能当机立断。但也能沉稳欢察事态发展。金主肃杀,严而有威。因此,金形人多官将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热,所以,要特别小心春.

  二、木形之人。木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如树型,身材多挺直瘦长,头较小,身背较宽。手足也小,皮肤略青.木形之人届于劳碌型,命中多操劳,有任劳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风邪极易伤肝,而且多在秋冬季。因为肝属木,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时,一定要加强肝的保护,注意营养,不要过于疲劳,以防染上肝疾。

  三、水形之人,适合于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时,木泄水气显枯;夏时,火蒸水气呈涸。所以,春夏时,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属腰肾,不可不防。

  四、火形之人。从体型上看,火形人面尖头小,肩背宽,身体强壮,手足也较小.火形之人肤色偏红。火形之人,脾气易暴躁,不重视钱财,变化无常,信用较差,能从全面考虑问题,但缺乏做的勇气,耐力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夏火惧冬水,一旦秋冬感子外邪,容易生心脏方面的病症。心脏病的人多怠于秋冬,与此有关。

  五、土形之人肉饱满,四肢匀称。土形人脸圆头大,肤色较黄。土形人,心地温和,不喜欢趋炎附势,也不弄权玩势,适合于做慈善事业。土性不而春夏,得时于秋冬。所以,当春夏之时,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伤脾,导致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五行与起名

  人的思想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意识形态无时不在人的头脑里打上烙印。而人的思想是与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紧密相关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使人们把一生中的荣辱祸福系于五行生克上去,所以在起名时,力求得到阴阳调和、刚柔相济,认为这样可以在一生中逢凶化吉,一帆风顺了。这大概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以五行理论为根据而命名的缘故吧。

  以五行理论命名始于秦汉时代。当时,主要是把商殷的干支命名法与五行观点配合而命名。在周秦时代,人们除了有“名”外,还要取“字”,因此主要是以天干配五行,取出“名”和“字”来。如楚公子名壬夫,字子千辛,即以水配金,则水生于金,刚柔相济。

  到了宋代,以五行理论对名更为凤行,然而,那时却不重视八字的欠缺,只取五行相生之义用来序辈。

  宋代应用五行相生命名法如下:

  木生火:父名属木,则子名应属火;

  火生土:父名属火,则子名应属土;

  土生金:父名属土,则子名应属金;

  金生水:父名属金,则子名应属水:

  水生木;父名属水,则子名应属木。

分形集

  阴阳五行分形集(道。BINARIES,QUINARIES自相似):

  中医古老的"阴阳(BINARIES)-五行说"实际上是最古老的"朴素文字分形论",它是以阴阳的二元(或三元)为分形元的二分(三分)法,具有分形自相似,无标度,多层次的二(三)进制,循环,放大或缩小的最简单,最古老的"中医分形集"之一,其分维是1(相似维数).五行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元为生成元(五个一组,五进制,五倍体)构造的五行(元)分形集(SETS OF FIVE ELEMENTS)的分形联系或关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外(象)到内(藏-脏),从自然界到人体,五行(QUINARIES)-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脏-(五)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

  我们可以容易地构造出阴阳,五行分形集,它们类似康托集(见我们的"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欲刊出).五行集的分维D=1.4650.由阴阳集,五行集我们还能构造出统一化的阴阳五行分形集,其分维D=ln10/ln3=2.0959.它们是现代分形藏象,分形经络理论的基础。数理阴Eq阳EP(=道=EP+Eq=E=U)和哲学逻辑学,模糊数学,集合论数个科学定义和定量评判指标.其中E是能量,P是无序度,q是有序度,U内能新热力学第一定律,普朗克的量子关系,德布罗意关系的引入(见邓宇等的"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2:59-61)。

基本介绍

  我们读佛经时,经常遇到“五蕴”一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蕴”译自梵语 ?????? Skand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即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五 百科名片五:郑码E94,GBK:CEE5笔画数4,部首:二,笔顺编号:1251五笔拆成GG或GGHG大写伍(该伍亦可做姓氏)拼音WU

  据别世富先生破译,其本质是物质能量循环变化最根本的五种物理态势:

  木 tree:电能(电压) 甲木为震:电势;乙木属巽:电场

  火 fire:热能(波长) 丙火从震:电流;丁火属离:光波

  土earth:物质(磁场) 戊土为艮:磁球;己土属坤:驻波

  金metal:动能(周期) 庚金为乾:旋转;辛金属兑:运动

  水water:频率(功率) 壬水为坎:辐射;癸水从兑:共振

  阴阳理论实是属于自然哲学:阴阳关系的数学表述就是Xy²守恒;而五行就是赋予Xy²具体的物理意义——可名之名:“假《易》柄灯悟道,几度更新轮回”;可道之道:阴阳五行循环相克

  如庚乙合金:庚即乾天-自旋,独立而不改,乙为巽风振荡变易,为波幅位矢;直译就是ωr²=N守恒(面积定律,ω为瞬时角速度,r为瞬时位矢)。丙辛合水:丙为圆规,辛属兑泽-公转,周行而不殆,直译就是Rv²守恒(和谐定律,R为轨道半径,v为公转速率;癸乃取葵花向日之意,为共振吸引回归,子水为向心加速度,故丙辛合癸水。)

  而水与火同出而异名,分别对应光子的冷热两端--频率和波长,“壬丁合木”直译有——νλ²≡h/m,将光子质量m= hν/c²代入νλ²=h/m 即得νλ≡c

  显然,Xy²守恒正是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统一数学表达。一次方量为阳,二次方量为阴。阳为势态能,阴为展态能。五行实是统一物理。

  天干和地支的关系恰如动能与动量的关系。

中医气

  典籍解释

  《黄帝内经》中对中医气的解释  “精化气”;“少火生气”。气是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与空气中的氧产生化学反应的能量代谢(见《探索经络——气》)。

  “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 黄帝内经》六节臓象论篇第九中阐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则有:运,木、火、土、金、水。

  气,三候(约为十五天)。

  六气,六个三候(约为九十天),亦可称之为时气。一季度时间之气。九十天之气。

  四时谓之岁,一年有四时(四个季度的意思)。四时(季)叫做一年。

  故而:运气=运三候(泛指木火土金水在十五天中的气候的转变,相互推移)。

  五运六气

  “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五运六气”,木火土金水(黄帝内经中所指的五行),随着(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在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所以黄帝内经所说之气,就是气候的气。

  定义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古代医家据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中医界内有一句话可说明其重要性: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

历法

  综述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者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尽管人们对这些概念的起源议论纷纷,但我们从彝族的原始宇宙观中发现,古老的彝族原始先民有发达的“阴阳”、“五行”思想。十月太阳历的发现为我们寻找“阴阳”、“五行”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古人的认识常常带有自然朴素的性质,各种理论的产生大都与各种具体事物相联系,因此,“阴阳”、“五行”这些概念并不神秘,神秘的是与“阴阳”、“五行”的有关具体事物。

  在十月太阳历中,大小两个新年正好将一年分为两季,第一季从最冷到最热,第二季从最热到最冷,这正符合“阴”“阳”消长的思想。具体地说,十月太阳历用雌雄(阴阳)把五种元素(五行)各“一分为二”,以分别表达一年10个“时段”(即一个月)及五个季节,代表了太阳一年在东、南、西、北、中的五个运动方位。所以,“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与十月太阳历有密切关系。这种宇宙观,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的认识事物的水平。

  中医五行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约相当于解剖学上之胰脏,而非脾脏)。“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太极拳

太极拳

  阴阳五行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极拳家讲: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所谓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二气分、阴阳相交化生万物。由此可见中医与太极拳理论对于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上看法是一致的。

  在中医理论中,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且用这些规律来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用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而太极拳理论是以太极图为中心而推演的,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衡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并隐喻着阴阳中具有无限可分性。

  在中医治疗学中有寒热、虚实、表里等阴阳属性不同的病症,有温、清、补、泻和解表、治里等相应治法。

  在太极拳运动中则有动静、开合、刚柔、虚实等阴阳属性之不同,并有动静变化、开合鼓荡、虚实分明、刚柔相济等阴阳属性不同的人体内外运动变化。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用来取类比象进行推演、归类人体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影响的相互关系,以及用来指导临床诊断、拟定治则的。其具体方法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而在太极拳法中,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律的。

  由此可知中医学与太极拳在阴阳五行理论上是相通的。在养生治病的目的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要不断地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只是一是用药物,一是用动作导引而已),从而达到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普世真理

  阴阳五行普世真理

  牛顿说:“如果大自然是和谐的,那它本身就是自适应的简单原则的运用,就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它。”科学探索方法就像剥葱头,要弄清楚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将万物遵循的基本法则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尤其是数学法则表述出来,就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阴阳五行就是将“万物遵循的基本法则”,从我们身边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中,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剥开来,找出引起变化的本原,捕捉其内在的支配规律,用阴阳五行、十干、十二支、干支六十一周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具有准确含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与西方科学基本粒子学说一样,都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天道?地道?人道——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学苑出版社》)就是用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的北极星、北斗星、二十八宿等天空星象,大家都感受得到的春、夏、秋、冬,大家都能够品尝出来的酸、甜、苦、辣、咸,大家都能体验到的肝、心、脾、肺、肾……诸如此类与阴阳五行无法分割的机制,明明白白地讲述出来。

相关视频
中医专家推荐
  • 程凯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基础教学部教师。
  • 吉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执业药师,中国现代名医施今墨先生的再传弟子。
  • 吴大真

    吴大真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师承中医泰斗秦伯未先生,曾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
  • 王凤岐

    著名中医内科专家,擅长腔内泌尿外科、尿流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肿瘤前列腺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的外科
  • 肖相如

    肖相如,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酷爱经典,坚持临床,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
  • 贾海忠

    贾海忠,医学博士。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