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寒热虚实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医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因此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其中包括中医和西医。我们都知道西医自近代传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中医呢?其实在建国之后也得到了大幅度的进步,人们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那么有哪些研究的成果呢?通过下文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寒热虚实的研究

  寒热虚实的研究实质上是中医“八纲”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研究较早见于侯灿1962年在《广东中医杂志》上发表“八纲作为机体典型反应状态学说对现代医学的理论实践意义”,1964年在《中医杂志》发表“‘八纲’病理生理学初步探讨”,1965年在《中医杂志》上发表“关于八纲病理生理学的一些实验研究”等系列文章。徐上林1962年在《广东中医》发表“对‘寒热虚实’实质的初步探讨”文章。以及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研究小组1973年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在《新医药学杂志》发表“虚损之病机探讨”,1975年在《新医药学杂志》发表“‘八纲’之病理解剖学基础初探”。其后,寒热研究主要见于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谢竹藩、梁月华等的研究。

  寒热是八纲的两个重要方面。寒热含义有二:病因与病证。1962年徐上林报导,寒证患者基础代谢率偏低。寒证患者神经类型多为抑制型,热证患者偏于兴奋型。1963年林果为报导虚寒证患者受冷刺激后血压不升高反而降低,恢复也慢,虚热证患者相反。1963年严守正报导虚热证患者基础代谢率偏高者占30%。侯灿于八纲病理生理学基础初步探讨中已提出“寒”或“热”也许可以看作是以热量不足或热量过剩为其共同发病学原因的一种机体典型反应状态。病理形态上,1975年重庆医学院报导,寒证患者多为慢性炎症病变,血管充血已不十分明显,渗出的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为主,热证患者则多为急性炎症。

  北京中医研究所1975年证明虚寒证患者皮肤电位减弱,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的表现。虚寒证患者基础代谢率偏低。1978年桑木崇秀研究寒凉药和温热药的作用,他选择健康人于分别服热药和寒药后观察冷水刺激皮肤的复温过程。1979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提出脾胃虚寒患者基础代谢率偏低者占56.2%。

  北京医科大学1979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中医寒热本质的初步研究”,注意到寒证患者与大鼠模型尿17-羟明显减少,热证患者及模型则排出量增多。并证明热证患者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加强。寒证患者则降低。为了客观地综合反映整体的植物神经平衡状态,北京医学院1979年用因子分析方法制成了回归方程式。

  1979年北京中医研究所用热性中药喂饲动物建立阴虚模型;李树毅、郭永惠1981年报导有虚寒表现的脾阳虚患者尿17-羟排量下降。1982年张万岱提出脾胃虚寒者中枢抑制过程增强。赵伟康等1982年发现虚寒证的甲亢患者尿17-羟也低下。

  1982年起北京医学院梁月华经多次改进,用寒凉药、温热药建立寒证、热证动物模型;并在以后对造型方药作不断简化、改进;在动物模型基础上进行了肾上腺皮质功能、卵巢功能、体温调节、消化系统等的研究。1982年北京医学院也证明了寒证时中枢抑制占优势,热证时中枢兴奋性增强。1984年刘光旦报导有虚寒表现的肾阳虚患者月经周期错后者(大于38天)比虚热证患者多一倍。叶雪青1984年证明月经失调的热证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偏亢,虚寒证者大多交感神经功能减弱或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谢竹藩等1986年发表“从尿中儿茶酚胺及cAMP、cGMP的排出探讨中医寒证、热证本质”;梁月华1988年从动物实验上对此提出进一步根据。

  1989年起上海中医学院匡调元、张伟荣等开始从动物实验角度研究寒热体质。1991年张伟荣报导以体表温度为标准筛选自然寒体和热体动物;1991年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建立补气法实热证动物模型;1994年匡调元建立热体加五三粉法内燥模型;寒体加蜂蜜猪油法内湿模型;1995年江西芜州中医学校何晓晖建立辛温燥热食物法阴虚内热证模型。

  多种研究表明,热证时机体的物质代谢特别是分解代谢亢进,能量代谢升高,产热效应加强。寒证则相反,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内分泌系统、环核苷酸、前列腺素进行的研究。从神经系统方面,早年即有报导寒证患者的神经类型多为抑制型,热证患者偏于兴奋型。早年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研究“证”的本质大多是结合阴虚和阳虚进行的。

  虚实的研究多见于各脏腑虚实证的研究,可参见证候研究一节。虚劳的研究中与血液病相关的“血劳”研究较多,如中日友好医院梁贻俊1995年对血劳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

  脏腑的寒热虚实主要讲的是脏腑的辨证:

  具体来讲,可以从心、肺、脾、肝、肾和几方面探讨。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位居胸中,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汗液,主火,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舌。其心病常见证型如下:

  心气虚、心阳虚

  症状:二者共同脉症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兼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等症者,为心气虚;若见畏寒、肢冷不温、面色滞暗、胸闷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为心阳虚脱之危症。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体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或暴病伤阳耗气,或禀赋不足等所致。

  心血虚、心阴虚

  症状:二者共同症状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兼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则为心血虚;若兼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则为心阴虚。

  病因病机:多由于生化之源不足,或发于失血之后,或热病伤阴,或七情内伤,阴血暗耗等所致。

  心火亢盛、小肠实热

  症状:心中烦热或失眠、口渴饮冷、尿黄赤、舌尖红、舌体糜烂、脉数。小肠实热还可见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情志刺激,或六淫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温补之品等所致。

  心脉痹阻

  症状: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憋闷、心悸,甚则面青、唇紫、四肢发凉、舌质暗红或见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病因病机:本病多继发于心气或心阳亏虚之后,往往由劳倦感寒,或精神刺激,或痰浊凝聚等诱发。

  痰火扰心

  症状:轻者心烦不寐,面红,口渴,胡言乱语,哭笑无常;重者神志错乱,狂躁乱动,打人骂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此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或痰浊日久化热化火,或外感火邪灼津成痰等而致痰火犯扰心神。

  痰迷心窍

  症状:神识痴呆,或意识朦胧,喃喃独语,或神昏不语,喉中痰鸣,苔腻脉滑。

  病因病机:病由精神抑郁,气郁不舒,或感受湿浊邪气,气郁阻遏,痰浊凝聚,蒙蔽心窍所致。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知嗅觉,发声音,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肺能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肺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其肺病证型如下:

  肺气虚

  症状:气短喘促,咳痰无力,自汗怕冷,面色苍白,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系久病喘咳,耗伤肺气,或禀赋不足,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等所致。

  肺阴虚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病或由久咳伤肺,或由邪热恋肺,耗损肺阴,或因劳损等所致。

  风寒束肺

  症状:咳嗽声重有力,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此证由外感风寒,邪袭肺卫所致,肺合皮毛而主卫外,风寒外袭,则营卫不利。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口渴,咽红疼痛,头痛,身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病因病机:此系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致。风热犯肺,肺失宣降。

  痰热壅肺

  症状:咳嗽喘促,呼吸气粗,发热胸痛,口渴,尿黄,便秘,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咳唾脓血腥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风热犯肺,或寒郁化热,火热炼液成痰,热与痰结,壅阻于肺而成。

  痰浊阻肺

  症状: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白色而粘,易于咯出,胸闷,喉中痰鸣,甚则不能平卧,苔薄白,脉滑。

  病因病机:此多因长期咳嗽,损伤肺气,肺不布津,聚液成痰。或由脾虚生湿,凝而生痰,上渍于肺所致。

  结语:这篇文章主要给大家讲述了关于建国之后对中医寒热虚实的研究进展,大家看完之后对这段医学史应该有所了解了吧?寒热虚实的研究发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对后来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