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

  是应用毫针刺入人体一定部位后,再在针上通以电流的治疗方法。电针可广泛地滴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并用于手术上的麻醉(即“电针麻醉”)等方面。

  基本内容

  它是在电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普遍应用于各种针麻手术。

  历史

  早在我国旧石器时代后期,即有石针、骨针、荆棘刺针、竹针等,由此可见,它起源于生产劳动实践中。进入商周青铜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石针(砭石)、骨针等被金属针所替代,故“内经”中载有“九针”,即为明证。大约在战国末期,集群医之术的《黄帝内经》的出版,是一部划时代的中医学理论经典著作。它不但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论断等基本理论,又论述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由此奠定了中医针灸学的脏腑经法学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也吸纳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辩性初期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用以说明中医理论的工具,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实践和总结,经络的循行及腧穴部位的不断修订,也已基本规范统一,针灸疗法已经成为一枝独秀的治疗技术。

  发展

  在60-70年代,众所周知,我国广泛开展了“针刺麻醉”的临床手术应用和针刺镇痛机理的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兴趣与关注。“闸门控制”疼痛学说(Gate contral)的提出者(1965),学者P.D.Wall 和R.Melzacle以及众多的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肯定了电针镇痛的效果,在电针镇痛机理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与我国学者相一致的结果。

点击查看更多:

电针 史上全明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