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健康大智慧视频全集:姚一建讲药用菌

民福康健康 > 养生节目 > 北京卫视健康大智慧

图文作者:淮安三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责编:董妍

发表时间:2011-12-30 15:18

  你知道什么是药用菌吗?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可能当药的茵类,也就是既可以吃又可以治病的东西,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药用菌都有哪些呢?分别都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它们药用价值有多大是否有毒副反应?敬请收看本期的健康大智慧听姚一建老师讲科学解读药用菌。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药用菌

  一、灵芝

  灵芝(Ganoderma lucidum)又称为灵芝草,是我国的传统中药。灵芝实际上包括了灵芝和薄盖灵芝两个种。从菌种来源和产品去向上常分为韩国芝、日本芝、泰山芝、中国红芝等几大类型。韩国艺菌盖较大较厚,产量较高;日本芝色泽较红,菌盖较薄,菌柄较短,中国红芝色泽鲜艳,芝盖圆整,出芝整齐。大面积栽培并有固定产品回收渠道的情况下,要根据收购方的要求选择品种类型。

  药用价值

  灵芝尽管品种繁多,但是药用价值和功效基本相同。中国古代将灵芝作为可起死回生的仙草,并有不少神奇的传说。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揭开了灵芝神秘的面纱。研究表明灵芝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有数千种,归纳起来主要是甾醇类、三萜类、生物碱、多糖类、氨基酸多肽,此外,还有对人体有益的锌、锰、铁、锗等微量元素,特别是其中有机锗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灵芝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①抗肿瘤作用。

  ②免疫调节作用。其免疫调节作用主要在6个方面,即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淋巴细胞的DNA多聚酶λ活性、抗过敏作用。

  ③抗放射作用。

  ④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安定作用和镇痛作用。

  ⑤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心作用、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和降血压作用。

  ⑥对呼吸系统有镇咳作用、祛痰作用、平喘作用和对慢性气管炎的治疗作用。

  ⑦对内分泌和代谢系统有降血糖作用,提高机体耐受急性缺氧能力,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作用。

  ⑧保肝护肝作用。

  已在临床上应用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冠心病、心绞痛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症、神经衰弱、肝炎、白细胞减少症、肿瘤、风湿等。肿瘤的治疗中,与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合用时,灵芝多糖对胃癌、肺癌、肝癌、结肠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癌等辅助疗显著。

  二、天麻与蜜环菌

  天麻是叶绿素极度退化了的一种植物,由于本身没有了叶绿素,不能行光合作用,没有绿色植物的正常自养功能,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完全来自于蜜环菌。蜜环菌是我国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之一,自然野生于我国的东北、中原、华中、南华、华东多数地区。天麻是我国中药,一直用于眩晕、肢麻、耳鸣和癫痫、神经衰弱等症的治疗。近年研究表明天麻的有效成份来自于密环菌,密环菌液体发酵物

  三、茯苓

  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 Gilbn.别名 茯灵、茯菟、松柏芋、松木薯、松茯苓 菌核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小的斤许,大的数斤至数十斤,偶有达百斤者。表面稍皱或多皱,黄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为一坚实的松皮状的皮壳。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子实体平伏地产生在菌核表面,厚3~8毫米,白色,老熟干燥后变为淡褐色。菌管长度几乎和厚度相等,管口多角形,大小不等,蜂巢状,直径0.5~2毫米,老时管口成齿状。孢子圆柱形,7.5~8×3微米,有一弯曲的嘴尖。 茯苓是一种用途极广的中药,有利尿、健脾、安神的功效。近年茯苓的药理和药化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从茯苓核提取的茯苓聚糖经结构改造成新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羧乙基茯苓多糖2~4,具有抗肿瘤作用,已部分用于临床。另外,茯苓多糖也可用做保健食品和饮料的添加剂。

  四、猴头菌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Bull.) Pers. 别名 猴头、刺猬菌、山伏菌 子实体形似猴子的头,故名猴头。新鲜时白色,干燥后变为淡褐色,块状,直径3.5~10厘米,基部狭窄。除基部外,均密布肉质、针状的刺,长1~3厘米,直径1~2毫米。孢子生于刺的表面,孢子球形,4~6微米。孢子印白色。 猴头菌是我国的山珍,已人工栽培成功。药性平、味甘,治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身体虚弱、胃溃疡等症,近年的研究发现猴头菌有抗肿瘤作用。用人工培养的猴头菌丝体制成的中成药“猴菇菌片”已投放市场,福建省已有定型产品。

  药用植物

  有药用价值的花卉植物

  除了供人们观赏以外,有许多花卉植物还是名贵的中药。赏花之余,将其花、枝、叶、皮、根采集入药,可用于防病治病。

  白玉兰:

  又名望春花,木兰科落叶乔木,早春三月开放。白玉兰的树皮、叶和花可提制芳香浸膏;花蕾入药治头痛、鼻窦炎等,并有降压的功效。鲜用或晒干用。

  白玉兰的花朵含有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柠檬醛、丁香油酸等,还含有木兰花碱、生物碱、望春花素、癸酸、芦丁、油酸、维生素A等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寒通窍、宣肺通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血瘀型痛经、鼻塞、急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玉兰对常见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芙蓉花:

  花、叶、根均可入药。芙蓉花朵有清热凉血、消肿排脓等功效,适用于热疖、疮痈、乳痈及肺热咳嗽、肺痈等病症;又可用于血热引起的崩漏,常与莲蓬壳配合同用。芙蓉叶与花的功用相似,一般常作外用,能消肿定痛,适用于热疖、疔疮、痈肿、水火烫伤及臀部注射针剂后引起的肿块不消等症。

  茉莉花:

  可清热解毒,治外伤、腹痛及疮毒等。根有镇痛、麻醉的功效。

  茉莉的花、叶和根都可药用,一般秋后挖根,切片晒干备用;夏秋采花,晒干备用。具有辛、甘、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

  功效主治:理气和中,行气止痛,解郁散结,开郁辟秽,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内服外用皆可。主治胸腹胀痛,下痢腹痛,目赤肿痛,疮疡肿毒、皮肤溃烂等炎性病症。

  营养成分:有每100克茉莉花含挥发油性物质2—3克,主要成分为苯甲醇或其脂类、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等,还含有吼哚,素馨内酯等物质。

  此外,茉莉花中可提取茉莉花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苯甲醇及其酯类、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根含生物碱、甾醇。动物实验表明,茉莉根醇浸液可使小白鼠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可延长环已巴比妥纳所引起小白鼠的睡眠时间;可降低小白鼠被动活动的能力。因此,可认为茉莉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广玉兰:

  花含芳香油,可制鲜花浸膏;

  叶和树皮入药可治高血压。研究发现,广玉兰树皮中所含的木兰花碱2mg/kg静注后对麻醉猫立即出现降压作用,血压降低50%-60%,持续90-120min,对肾性高血压犬静注6mg/kg也有明显降压作用。

  牡丹:

  其根皮加工成的“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可泻伏火、散瘀血、止吐血、除烦热、去痛、消肿、治闭经、阑尾炎,还可治高血压。而它的花瓣也可以食用,并且味道鲜美。

  月季:

  其花可提取香精,花瓣可制作蜜饯,用其花、叶、根配药,有活血、解毒、消肿的功效。

  在中医里,月季也是一味妇科良药。中医认为,月季味甘、性温,入肝经,有活血调经、消肿解毒之功效,常被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对妇科常见病,民间用月季花单方、验方也很有效。比如:鲜月季花20g开水泡服,可治月经不调或经来腹痛;月季根30g,鸡冠花、益母草各15g,煎水煮蛋吃,能治痛经;月经过多、白带多,用月季花(或根)15g水煎服或炖猪肉食;月季花10g、大枣12g同煎,汤成后加适量蜂蜜服用,此方又香又甜,不像是药,对经期潮热很有效。月季花与代代花合用,更是治疗气血不和引起月经病的良方。用月季花、代代花各15g,煎水服。月季花重活血,代代花偏于行气。二药为伍,一气一血,气血双调,其调经活血、行气止痛之功甚好。主治妇女肝气不舒、气血失调、经脉瘀阻不畅,以致月经不调、胸腹疼痛、食欲不振甚或恶心、呕吐等症。

  此外,女性常用月季花瓣泡水当茶饮,或加入其他健美茶中冲饮,还可活血美容,使人青春长驻。

  玫瑰:

  花阴干入药,有行气、解郁、柔肝醒脾的功效;花蕾和根药用,有理气、活血、收敛的作用;常用于胸胁胃脘胀痛、经前乳房胀痛、损伤瘀阻疼痛以及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症。民间常用玫瑰花加糖冲开水服,既香甜可口,又能行气活血;用玫瑰花泡酒服,舒筋活血,可治关节疼痛。自古就用蒸馏的方法把玫瑰制成玫瑰纯露,气味芬芳,疗效显著。《本草纲目拾遗》说:“玫瑰纯露气香而味淡,能和血平肝,养胃宽胸散郁。”《金氏药贴》也说:“专治肝气、胃气,立效。”《红楼梦》中也说到贾宝玉因病服用玫瑰纯露,并称高热病人用凉水冲服玫瑰纯露,可以收到“心中爽快,头目清凉”的良好效果。

  此外,玫瑰的果实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是提取维生素C的原料。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姚一建,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9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英皇学院生物圈科学部,获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在英国利物浦约翰·穆尔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英国皇家植物园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00年通过“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菌物标本馆馆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植物园荣誉研究员,《菌物研究》、《生命世界》副主编,《菌物系统》、《云南植物研究》、《食用菌学报》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已发表英文专著1册、译著3册、学术论文100余篇(80余篇为英文论文),专利授权两项,申报二项。

苏ICP备15060253号-6 Copyright © 2010- www.39yst.com 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