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推手以静制动动中求静

民福康养生 > 太极 > 太极拳视频

视频作者:淮安三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责编:宋辉

发表时间:2015-07-23 13:37

  “动静结合”是太极拳当中的又一个思想,当然在太极推手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当中的内涵所在,希望对大家太极推手的学习有所帮助,并在日后太极拳练习中也能有所运用和提高。

  动和静是相对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

  以静制动,动中求静

  “以静制动,动中求静”这句名言,科学而辩证地阐明了动与静这对矛盾在太极拳推手中的阴阳关系,它是指导太极拳推手取胜的重要理论和法则。

  静者,心静也,心态平衡也。推手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胜负观,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武德。

  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名族崇文尚武的精神。

  切忌好高骛远、求胜心切,一心只想压倒对方而心急浮躁,应该抱着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良好心态。

  调整好心态,就会头脑冷静,去除杂念和思想包袱,始终保持头脑冷静,思想高度集中的备战状态。

  冷静地观察,感知(听劲)和分析对方的着力点,劲力的大小、方向、长短、虚实等特点,扬长避短,采取对策进而做到肢体松沉、轻灵柔活,周身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并时刻做好准备。

  “静若狸猫捕鼠,待机出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先人而至,占据先机,取得控制对方的主动权,这样根据对方的动态,采用技法就减少了盲目性,容易击中对方。

  万一我出招未能奏效,由于对方的被动也不至于对我还击。例如对方双手推我胸部,我即意识领先,松沉坐胯,双手用开劲,将对方来劲化开,乘对方被我拨根、身体前倾、想要抽回手调整重心之机,我立即双手向前发出合劲,将其发出。

  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在力求主动,始终处于动的状态,但动要有度。

  动得合理,就要掌握“动中求静”的法则,决不能轻举盲动,“动中有存于静,静中有寓于动”。

  欲动必先致力于静,在推手双方动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头脑清醒,意识领先,在意气统领下,审时度势,调整好自己的重心,做到虚实分明,缓急相应,动中有稳,稳中求变,变中有序,内外协调,节节贯穿,知己知彼,随遇平衡,“精神能提得起”,“神宜内敛”。

  “一动无有不动”,“动时如江泻海啸,涛浪腾空,又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

  得机得势,则不失机势,主动进攻。得机而尚未得势,即已得到对方呆实之处,也要发动进攻,拳诀说“得实不发艺难精”,即是此意。得势不得机,一般来说也可进攻。

  当处于败势情况下,须分析掌握对方情况,如对方听劲好、反应快,腰腿功夫又好,就不能轻举妄动。

  如果要出手,绝不能一发无余,孤注一掷,陷入被动而不可自拔。出手是为了试探对方,讨得消息,再作决断。

  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与我推手切磋,搭手后双方粘连缠随,缠绕不停,我用右手粘住对方右腕,左手置于对方左肩后方,为了试探对方,迫使对方作出反应,我突然先出招,右手采彼,彼即随进身用靠,此时,我已得机得势,立即身体左转,同时左手勾带他的左肩,右手随身协调,迫使其后跌倒地。

  当我不得机又不得势之际,决不能轻易出手,盲目进攻,而要采用引进落空、走化招法,等待机势的到来,或创造有利的机势进攻。

  拳经云“能动能静,拳道之圣也,动而不静,拳道之病也”。“太极动极生静,静极生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动与静相济相补,就能深悟“以静制动,动中求静”的真谛。

点击查看更多: 太极拳教学 太极拳视频 太极推手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