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9健康北京:刘玉兰讲消化道出血

民福康养生 > 养生节目 > 北京电视台健康北京

图文作者:淮安三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责编:周伟

发表时间:2013-05-07 13:41

  消化道就是我们身体中消化食物的一个通道,那么你听说过消化道出血么,你知道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吗?今天我们请来了刘玉兰做客健康北京给我们讲解。

  本期节目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肝病研究所副所长刘玉兰,讲消化道出血。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消化道出血

  一、一般状况

  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隐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

  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

  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脉压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时,一些有严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肠道内的血液尚未排出体外,仅表现为休克,此时应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内出血(宫外孕或主动脉瘤破裂)。若发现肠鸣音活跃,肛检有血便,则提示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上述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一般需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即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大程度。如果病人出血前无贫血,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大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109/L。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增加。

  五、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增高,1~2天达高峰,3~4天内降至正常。如再次出血,尿素氮可再次增高。尿素氮增高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被吸收。而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不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时增高。如果肌酐在133μmol/L(1.5mg%)以下,而尿素氮>14.28mmol/L(40mg%),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1000ml以上。

  六、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临床上不能单凭血红蛋白在下降或大便柏油样来判断出血是否继续。因为一次出血后,血红蛋白的下降有一定过程,而出血1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1~3天,大便隐血可达1周,出血2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4~5天,大便隐血达2周。有下列表现,应认为有继续出血。

  1.反覆呕血、黑粪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以致鲜红色血便。

  2.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3.在24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一般状况未见改善;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

  4.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本期嘉宾介绍

  刘玉兰

  女,1963年生,汉族,黑龙江籍,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先后获得医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并于1995年完成博士后工作。现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肝病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消化学会全国青年委员,北京市消化学会及内镜学会委员,中华消化学会肝胆学会协作组副组长,北京市医疗事故专家小组成员及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委员。毕业二十余年来,一直从事消化系疾病的基础与临床工作。熟练掌握胃镜和肠镜等诊断及治疗技术(息肉的电切、食道静脉曲张的硬化及圈套结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内镜缝合治疗),在消化系统(肝胆、胰、食道、胃肠)疑难病症及危重病症的诊疗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进行了肝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除临床及教学工作外,本人参加了多项科技攻关课题,主要从事慢性肝病的研究,已有部分课题获省市和部级科技成果奖。近几年已在国家一级杂志发表论著七十余篇,撰写综述和翻译译文近二十篇,并参加一些消化系疾病书籍的编写。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点击查看更多:上消化道出血 刘玉兰 消化道 

苏ICP备15060253号-6 Copyright © 2010- www.39yst.com 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