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有哪些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6)

  武当拳的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乘势借力,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步走弧形,进以侧门 (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有六十多种,器械套路也有几十种,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重在养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等。

  峨眉派

  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并称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它发源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其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派的绝技。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国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近来由于中国武术过于外表化,使得一些人认为中国武术正在走向衰败。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武术的起源、兴盛、与发展的过程。

  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的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

  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 ,就开始模仿野兽的动作,从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等。

  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相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

  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

  中国武术自它出现之时起就和搏斗有关,武术在各各朝代由于军事等原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商周时期,武术为舞蹈的一种形式。通常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战国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将领、游侠、剑客、一些帝王、大夫以上的人都必须配剑和日本一样是一种礼仪。

  剑起源于黄帝时期,是短兵器的一种,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

  可见黄帝与蚩尤都已铸剑为兵。弓剑的出现要比箭的出现早的多,弓箭至少出现于距今2万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约5600年的新石器时代才出现用剑杀人的实例。

  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

  汉代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使得中国武术得到广泛推广。

  三国时期四处弥漫在战火之中,武术没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士兵的格斗术有很大的提高,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武术招式。

  北魏时期少林寺的建立可谓是对中国武术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少林寺僧众习武源远流长,少林建寺初期,即有武装僧众保卫寺庙财产。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混战,割据洛阳的王世充与占据关中的李世民在嵩山一带厮杀。少林寺洞察时局,决定站在李世民一边。

  寺僧率众以拒伪师,帮了一代英主的大忙。李家天下坐稳后,少林寺“屡被恩宠”,还被特准建立武装僧兵。

  从此,少林寺形成育经拜佛与练武并重的传统。之后少林寺慢慢就成了中原武林的泰山北斗。

  并且有着“北宗少林,南崇武当”的说法,可见少林寺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到了唐朝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这个时期武举人的选举大大刺激了武术的发展,并且产生了流派,各大武林门派纷纷成立。也是在这段时期,中国武术开始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团体在乡村习武成风,镖局、帮会、派系、浪迹江湖,有习练枪棒的“英略社”,习练弓射的“弓箭社”等。

  也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有单练、对练的形式。 所谓的武林也是继宋元之后才出现的。

  中原武林给大家的印象应该是深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 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中原是“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新蔡、安丰。”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还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

  “客家之源在整个古中原地区,具体说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辽阔地带。”这样说来,上面所说的中原,那就是个“小中原”了,客家先民在900多年的三次大迁徙,“他们途中经过除河洛地区”之外的其他辽阔地区。

  受到秦陇文化、燕赵文化、晋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多元影响。可见“古中原”地区多么广阔。

  明代是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军事的需要为武术发展提供了大驱动力,武举制的推行和武学的建立为武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制度保障,日本刀法的传入促进了中日武技之间的交流.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术也在这一时期终完成了它的平民化进程.。

  明太祖朱元璋在起兵初始曾得到过少林寺的帮助。明王朝建立后不断征调少林僧兵,因而少林练武之风又骤然兴起,达到了极盛。

  明代中期,东南地区倭寇肆虐,沿海百姓遭受了极大的苦难。此时,在大大小小的抵抗倭寇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民间勇士,他们凭借一腔热血和一身武艺,勇赴国难,不惜以身报国。

  而一些僻居尘外的少林武僧也走出丛林,主动走上抗倭战场,产生了多位名垂青史的武僧。

  明中后期,少林武僧名播天下,以至于出现了“天下武艺出少林”的说法,这自然与少林武僧参加抗倭战争有很大关系。

  明代时期在广大的民间,特别是城镇市民阶层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正是花法武艺的“用武之地”,在那里,花法武艺因其体育的和观赏的价值而拥有大量爱好者。

  从而不断滋生繁衍,得到充分发展,并且明显开始发生某种变异,出现了其说不一而形式各异的非武艺化倾向。

  在清初之时,清廷虽有严格禁止民间宗教组织的法令,但当时的民间反清的教会、教门并不太明显,力量也比较薄弱,而且这些初兴的民间宗教组织并未与少林寺及少林武术有什么关系。

  所以,清初时,清廷并没有把少林武僧的聚众习武等同于民间的反清组织而采取限制和禁止措施。相反,在清初之时,满清对禅宗祖庭少林寺还是相当支持的。

  康熙即位后废除了少林寺的方丈制度,清初之后武僧练武由公开变成隐蔽,演武活动销声匿迹,直到清未。少林武术在清代出现这样的局面,与清廷禁止民间及秘密结社性质的宗教组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对于近代武术的发展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地方,只是当时出现了大批武术精英,像霍元甲、黄飞鸿等人,他们多数以爱国以及他们的武德而留名。

  建国后,尤其是近几十年,由于民间和军事上并没有太多用到武术的地方,武术的发展没有多少进步,现在人们只有机会练习套路,而实战的机会很少,这就导致很多人认为中国武术开始衰败。

  的确武术的外表化使中国武术的实战性降低。但是现在不少人把中国武术同实战紧密结合,创出了像擒敌拳、快速制服之类的功夫也算是武术的一个发展。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像太极拳人人可练但无人精通。本文之所以不提武当派是因为武当的创立和发展没有明确的记载,甚至对于张三丰这个人究竟是何时之人都没有具体考证,有人认为张三丰根本就是两个人,只不过后人把他们误认为一人而已。

  针对中国武术的现状还希望各位同胞能够不断发展练习武术,让中国武术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基本功 武术套路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