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培训 太极拳的基本知识有哪些(11)

  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

  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

  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一家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

  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

  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

  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

  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

  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 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

  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

  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

  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

  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

  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

  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澄甫拳照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 “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

  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

  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

  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

  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

  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

  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

  “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太极拳培训 太极拳教学 太极拳教程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