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养生话衣装

  目录:

  第一章:春夏秋冬养生话衣装

  第二章:惊 别让衣服“吃掉”你的健康

  第三章:尺码关乎健康 你选得对衣服尺码吗

  编者按:很多人都认为衣服只是一件蔽体的布料而已,而没有料到其实衣服和我们的健康也大有关系!衣服的薄厚、松紧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健康,那么养生保健,如何穿好衣服呢?

  春夏秋冬养生话衣装

  衣着必须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按照一年四季的气候和一日四时的天气改变,寒则添衣,热则减衣,勤换衣服,是重要的养生方法。

  一、春秋适时换衣装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其中春季和秋季处于寒热之间的过渡时期,从冰天雪地的冬季过渡到惠风和畅的阳春,从炎暑炙人的夏季过渡到凉风送爽的金秋,气温的变化大,衣着增减尤其需要当心。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春月,阳气闭藏于冬者渐发于外,故宜发散,以畅阳气。”惟天气寒暄不一,春风多厉,不可顿去棉衣,恐风冷外袭而易于感冒。刚进入春季,人身阳气始发,天气尚未温暖,若是减衣过快,容易受寒感冒。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指出: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即使到了春分时节,气候的变化仍较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就是春季气候的真实写照。早晨旭日东升之后,春风送暖,中午阳光曝晒,人稍一活动便容易出汗;下午太阳西下,气温又下降,寒气袭人。一昼夜的温度可以相差IO℃—20℃,平时穿衣服时,建议随身带一件厚薄适中的外套,早、晚气温低的时候穿上外套,以便保暖避寒,中午、下午气温升高时可以脱掉,以免太热汗出。古人认为,真正换上春装,需到端午节前后,民间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来说明这一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现在,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温升高得比较快,端午节之后已经开始进入夏季了,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热起来会更早。但是孙思邈的深意我们要领会,就是等到天气彻底热起来,早、晚气温相差不太大的时候再脱掉厚衣服,对于老年人、体弱者或病人,服装还是要偏暖,换装的时间要迟一些。

  秋风起,叶飘零,入秋之后,气温逐渐下降,“一场秋雨,一场凉”,每下一次雨,气温降一次。所以,秋季要添加服装。不过,刚过阳气旺盛的夏季,人体的御寒能力还较强,服装的添加宜慢,这样也有利耐受冬季寒冷能力的培养。《诗经》里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名句,说的是刚入秋季的农历七月,天气仍然比较炎热,直到九月,天气真正转凉,才是添加衣服的时节。俗话说“白露身不露”,提醒人们到了白露时可以开始加衣,到了深秋时节的霜降,气温明显下降,就要穿上比较保暖的秋装了。特别是对于部分有过敏体质的人,或者有哮喘病史的人来说,更要注意保暖了。因为他们大多对气候的变化缺乏适应能力,或对寒冷空气过敏,深秋的凉风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哮喘。

  此外.由于春秋季节气温变化较快,常常是中午、下午温度较高,这时活动后就容易出汗,这里要提醒大家,大汗之后,不要马上脱衣服。曹庭栋《老老恒言》指出:“春秋时大汗,勿遂脱衣。”否则“湿气侵肤,亦足为累”。大汗之时不急着脱衣的道理,在于大汗之时人体腠理发泄,汗孔开张,急脱衣易遭受风寒邪气的侵袭,而汗湿滞留肌肤,产生风寒湿之类的病变。老年人、体虚的人对此更应注意。

养生 春夏秋冬 衣服吃掉健康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