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 武术面临的危机和功法练习

  武术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传承,见证我国几千年历史的时代变迁,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各个方面都见证了它的奇效,武术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体系,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危机。

  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武术,今天正面临存亡绝续的关头;内忧不靖,外患益烈,世人只日见它化为糟粕,其博大精深的神髓,已罕得一见!中国有句老话:"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分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

  然而,试问今天的武术,成了个什么样子啦?虽然我不能日夜忧愤,亦不愿在此肆意抨击,但我不能过于缄默。试看现在海内外流行的武术,粗,俗,鄙,浅,舞,样板,而在充斥整个武术园地,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情况下能不使人忧心吗?目前科技日益昌明,武术在农业社会里,和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自是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修炼身心好的途径,能够使一个人化弱为强,进而入道,得道。这种修炼的方法,只要是人,不管处身那个朝代,那种社会里,都是渴望需要的。

  事实上,修炼武术有成就的前辈们,都能体悟到:要想得道,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切实而有效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古代如此重视文武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数百年来,中国不但贬低而抛弃了"武"的修炼,连带"文"的方面,也沦落为虚妄,不切实际的浮文饰词了,这不是很可悲的吗?

  明朝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影响了当世。其传习录中,他一再强调"静"的功夫,认为做学问,敦品行,要从定心做起;而"致静"是对付心猿意马的佳针砭。他得力于此,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绝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在四书《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主张:…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然而,在当今一般文士,对于止、定、静的功夫从何做起?里头的境界是什么?恐怕十之八九不见得就明白。如此这般读《大学》一书,则它是它,你是你。书中义理何尝有半分入你脑中,引起变化?古人读书讲究<学、问、思、辨>外,还要<笃行>;这步工夫有几个读书人做得到?宋、明以来,玄理、八股的腐儒多如过江之鲫,恐怕就是犯了这个毛病吧!

  从武术的入门修炼上看,做老师的教弟子,一开始即先练定式站桩,求的就是个止、定的工夫;在这定桩中,进一步要学生尽量放松,并且要松透,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功夫>二字,才能虑,才能得。

  因此,在行家眼里,《大学》中<止、定、静、安、虑、得>的工夫,绝不是一些知识的空话,而是早晚实际修炼的<功课>。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后,做老师的就要求学生在招式运动上、气劲变化中,必须刻刻求安静,这叫<动中求静>。前头定、静桩步中,脑子虽然无思安静,却是要求气机之<动>,这叫<静中求动>。古代导引术以意领气,行遍身躯,也是一种修炼的法子。

  以<动中求静>而言,<八卦掌>一般人只知道<转圈子>是练八卦掌的象征,但转圈子做什么用呢?说穿了,无非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否则,一旦和敌人搏斗,血液一下子冲上头部,脸红脖子粗,心脏快要跳出腔子似的;结果,敌我拳脚怎么来怎么去?全然无知!双方都是亢奋,激昂地拼命对打,没有半分计量,胜负全靠体能,跟过去的练法、打法和战法,一点也不相干。我们看看这十多年来的武术比赛,不就是这种乱拼一气的场面吗?

  太极拳经中有<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的主张,试想一想,鹘、猫这种狠辣、灵敏的动物,在窥视,捕食时,那种刹那间闪电一击的威势,不正是搏击要求的标准吗?在极动之中,仍有如雷达般的清晰、冷静,不正是鹘、猫一击之狠的精神状态吗?准此而言,当今的武术比赛,那种搂搂抱抱、胡缠乱打的样子,实在是不堪闻问,真是连鹘、猫都不如了。

  不过,比起现在大陆上粉装衣锦、戏剧化的<样板武术>来,我们的武术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像大陆这种叫人作呕的东西,国内也有人在编造、翻印、学习、提倡,而自称之为<武艺>,自命要把武术艺术化了。这不但是严重的误解武术的真谛,而且贻笑大方。因此,武术修炼中,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工夫,是不可或缺,且是交互修炼,一体而不可分的。

中华武术 武术 武术套路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
警惕 这类人不能吃香菜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
10个简单小妙招巧治鼻炎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